上海新冠疫苗接种已达1800万剂次,近600万人已接种2剂次
上海市新冠疫苗接种总体情况如何?今年看病就医将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推出哪些便民举措?
小布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等联合主办的2021上海民生访谈正式开启,今天的嘉宾是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他带来了新冠疫苗接种和推进“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最新情况。
接种量超过1800万剂次,其中已接种2剂的接近600万人
邬惊雷说,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部署,2020年10月份以来,本市启动高风险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目前,接种量超过1800万剂次,其中已接种2剂的接近600万人。
目前,全市70个大型临时接种点设置2414个接种单元,218个社区接种点设置949个接种单元,以及57支机动接种队伍可支撑1002个接种单元,共计4365个接种单元,最大日接种量74万剂次以上。
接下来,本市将根据国家部署,不断优化完善接种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接种服务效能,通过在高校、园区、楼宇等设置“临时接种点”和“流动接种车”上门流动接种等,提高接种服务的可及性,方便市民接种。通过社区志愿者、健康驿站等多种形式提供便捷的登记预约服务,满足不会使用手机登记预约的老年人等接种需求。
邬惊雷说,接种疫苗不仅是对个体的保护,更是对群体的保护。只有当接种的个体达到一定比例时才能形成对群体的保护,也就是形成人群免疫屏障,可以间接地保护个别因接种禁忌等原因无法接种疫苗以及少数接种后仍未产生保护的人。如果长期保持较高的群体免疫水平,那么阻断疾病传播,甚至最终消灭疾病也是可能的。因此,为了尽早形成人群免疫屏障,请大家尽早接种疫苗。
开展精准预约、智慧急救,推出“职业健康一件事”
邬惊雷说,为加快推进本市各级医疗机构数字化转型工作,提升市民就医体验,市卫健委选择了11家试点市级医疗机构和4个试点区卫生健康委,聚焦应用场景、机制创新与瓶颈突破,推进《上海市“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计划年底实现6个“便捷就医”重点推广场景全市全覆盖,主要涉及患者就医、医院就诊服务和医保便捷支付3个方面,包括精准预约(诊前)、智能预问诊(诊前)、互联互通互认(诊中)、医疗付费“一件事”(诊中)、建设电子病历卡与推送电子出院小结(诊后)和互联网医院线上申请和查询核酸检测(疫情防控)。此外,拓展智慧急救、数字健康城区和未来医院3个亮点创新场景,计划明年年底实现。
开展精准预约。针对患者线上预约后,仍需现场挂号付费的排队现象,将在试点医院支持所有患者利用智能终端开展线上挂号、线上直接缴费及信用无感支付等便民服务;同时支持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患者在互联网医院进行在线复诊、在线支付等服务,全面实现患者居家预约即付费的“在线挂号付费零等待”功能。同时,探索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测算分析专家接诊历史数据,提升预约精度,优化至1小时内的号源时段,有效缓解“挂号难、缴费慢、排队长”现象。
开展智慧急救。市医疗急救中心对接所有提供急诊服务的三级医疗机构,实时了解全市各级医院急救医疗资源总体情况,开展急诊急救信息“院前-院内”互联互通和无缝联动,加强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建设,并依据医疗付费“一件事”相关要求,支持医保的信用无感就医等便捷支付,实现院前接诊、检查、转运、车上医保结算、院内为一体的急诊急救协同服务。例如:救护车接到患者第一时间,将患者体征以及病情等大量生命信息数据实时传送至各级医疗机构并同步120指挥中心,帮助急诊医生提前制定抢救方案的医疗急救服务,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场景。优选脑卒中、创伤、胸痛、孕产妇和儿童等5类代表性急症疾病,通过5G技术与急救信息系统融合应用,有效增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业务协同能力和信息交互水平,实现急救车上医保费用实时结算,提高急诊资源利用率,为患者争取急症急救宝贵时间。
推出“职业健康一件事”。市卫健委会同市人社、民政、医保、司法、工会等部门组建工作专班,拟借力“一网通办”充分整合各部门资源,通过开展职业健康“一件事”流程革命性再造,通过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重点围绕“分段联办”和“政策找人”,努力实现职业健康相关的六部门17个办理事项的“一网办、一次办、一起办”,为本市企业和劳动者提供“一站式”精准服务,打造高效便民的职业病防治服务体系。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北京日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顾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