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多渠道销售, 橘农为啥不买账?
对市郊橘农来说,今年本应是个开心年:一来柑橘喜迎丰收,二来大型果品市场和知名电商纷纷伸出援手,领着他们首次探索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但一段时间下来,市场终端热情逐渐降温,因为农民对此不买账。
症结,到底在哪里?
在沪郊四大主栽果树中,柑橘面积居首位。但每年收获时,农民都要发愁,“柑橘卖难”成为老话题。此番,市场终端牵头助销,农民当然求之不得,但是种种不乐意也随之而来。原来,市场终端对农民和产地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要分规格,要有包装,要打品牌,等等。农民对此觉得很麻烦,认为增加了成本:“既然说要帮助我们销售,为啥还有那么多事?”
农民的思维惯性,不能靠指责来改变。但是,本地柑橘产业发展水平远远跟不上现代果品市场体系要求,确是事实。现在,赣南脐橙、洛川苹果等外地特色果品,每年都会三番五次来沪推介,想要获得上海市场的认可,进而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这些果品在口感、卖相、包装、品牌等各个环节,紧紧匹配消费者日益挑剔的需求。反观上海家门口的柑橘等水果,却大多以统货方式,简单粗放低价叫卖。即使有些品牌起来了,总体也还是小打小闹,难成气候。紧挨大市场,却年年说“卖难”,实在尴尬。
帮助销售,只是做表面;改造产业,才是核心所在。一些市场人士坦言,他们对接了知名电商平台,准备让消费者重新认知本地柑橘,同时也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几点,要么是品种好、吃口佳,要么是卖相好、包装精,要么是讲得出故事和有内涵的大品牌。但上海郊区的柑橘在标准化、品牌化方面,离这些关键点还有很大差距。要知道,人们的消费理念已经发生变化,越是优质的品牌农产品,往往越受青睐。南汇8424西瓜在“品种、品质、品牌”方面的快速提升,就是一个案例。市郊柑橘产业,也到了调优品种做强品牌营销的关键时候了。(黄勇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