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整合创新创业教育力量。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主任,教务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相关院系、社会企业家等不同群体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统筹推进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整合校内外课程、实践资源,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划、发展纲要、规章制度,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成立同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作为实体机构,承担具体相关工作。
二是探索“四学一量”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时、学分、学程、学位”以及“教师工作量”结合起来,通过创新创业引导性学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创业谷学堂建设、“工商管理”专业改革试点等方式,逐步实现了“100%学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10%学生完成创新创业学程,1%学生创办优质的创业企业。”自2015年起,学校先后为60余个创业谷项目成员和400余名普通学生认定学分;开设创新型通识类选修课,将创新创业活动和服务课程化程。
三是搭建“创客联盟”平台,聚集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学校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成立“同济创客联盟”,整合优化政府、社会、高校等资源,支持和帮助“创客们”创新创业;号召同济师生、校友、亲友和同济知友的参与,吸引来自社会各界力量和资源为“创客”服务;将大学生创业与学生学业发展、学生就业质量提升、校友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四业联动”的工作新格局。
四是建立“四级基金”体系,助力创新创业梦想。为帮助师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学校利用已募集“进入学校的资金”的近1亿元社会捐赠,积极打造“四级基金”支持体系:每年为超过200个校内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提供5000元的梦想起航资金;在项目发展期提供2到5万的“助力资金”鼓励项目进行市场试水;为获得天使投资的项目提供30万以内的“跟投股权激励资金”,吸引天使资金关注校内创新创业项目;整合100家投资机构形成“天使对接会”平台,帮助师生创新创业项目起飞。
五是促进“创业谷”落地,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学校在两校区开辟1000平米空间建设“同济创业谷”,围绕“催生好的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好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好的创新创业服务”的目标,促进“学校、企业、政府、社会、资本”五个要素全方位互动,提供实体空间、务实服务和全方位辅导。同时,学校依托“创业谷”,积极探索“项目带教、陪伴式辅导”的创新创业导师新模式,与校内学院及微软、甲骨文、山屿海集团等社会企业合作聘请创新创业导师130位,提出“与导师的15条约定”,要求每个导师拥有实际的创新创业项目在创业谷中发布,带领没有自主项目的学生,通过完成企业真实项目帮助学生或团队成长,实现导师和项目的共同成长。目前,“创业谷”已吸引来自全校28个院系693个项目申报,先后签约入驻项目团队210个;49个项目团队通过创业谷的培育进入实体运营,吸引社会投资总计超过4100万元。
六是校地共建“同创谷”,拓展众创空间服务地方建设。近期,学校整合四川校友会校友资源,在成都龙泉驿区总部经济港建立“同济大学•龙泉国际青年创业谷”(简称“同创谷”)。一方面,学校充分发挥校友在管理、运营、投资等方面的优势成立专业化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管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以导师服务、项目引入、科研攻关为载体向地方转移和孵化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培育形成一批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化项目。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资金、场地、政策上给予支持,依托学校在学科、人才上的优势,共同探索形成了校地多方合作共建青年众创空间的新模式。未来,学校还将遵循“北上、南下、西进、落地”的原则,与大连、深圳等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创业谷”校外基地,实现“一基地多园区”的规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