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陆家浜
讲述陆家浜路的故事,其实是件蛮有挑战的事情,但是,我就是想挑战一下,以此证明,魔都的每一条马路,都有着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传奇印迹。
别的不说,“陆家浜”这三个字就“霸气”的很,为啥?吴江同里,附近有一个村子,就叫做陆家浜;当年,沪宁线上,会停靠的一个小站,也叫陆家浜;当然,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上海老城厢西部的,陆家浜。
那些叫“浜”的马路陆家浜路,1926年填浜筑路,东起外马路,西至制造局路。与上海市其他带“浜”字的路名一样,陆家浜路也是填浜而成的。
图:华界在陆家浜路铺设地下管道
在20世纪前,南市区一带的老城厢是浜渠密布,当时的主要交通全凭水路。陆家浜西起斜桥,往东经三官桥、广东桥、放生桥、普安桥、海潮寺桥、万宁桥、安平桥,入黄浦江,是区内的主要水系之一。
明、清时,陆家浜是上海县城南郊,重要的东西交通干河,西经肇嘉浜、蒲汇塘、通松江府,运输繁忙。1926年6月,填浜筑成陆家浜路。
过去,陆家浜路朝东到头,有一个渡口,这里就是黄浦江上著名的“南陆线”轮渡的码头。
1991年,上海第一座越江大桥、“南浦大桥”建成通车;而在这条航线下游的不远处,西藏南路隧道穿越江底,贯通两岸。
便捷的交通,宣告了“南陆线”使命的终结。过去的渡口,如今早已变成了一个创意空间,取了一个沿袭历史的名字,“渡口空间”。
开埠后,商业发展,陆路交通逐渐频繁。而河浜则渐趋淤塞,已不通舟楫,也无潮汐,进而成为发展交通的障碍。
图:陆家浜的水道
光绪末年,开始填塞浜道支流,改筑马路;辛亥革命后拆除城垣,大规模填浜筑路开始——肇嘉路(今复兴东路)、方浜路、陆家浜路等,以旧河道命名的马路,就是在这个时期修筑而成的。
上世纪80年代,陆家浜路就是市区的一条大马路,而且比其他中心干道,都要显得宽阔。因而,也成了几条公交线路,中途调头,放区间车和设立起点终点的地方。
1991年,南浦大桥兴建,陆家浜路再次大改建,成为贯穿上海东西、又一大动脉的主要部分。2009年,为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陆家浜路又一次被整修一新。
肇嘉浜,向东流到“斜桥”处分作两条:一条改向东北流,于1915年被填平筑路,取名“方斜路”;另一条继续向东,在今南浦大桥处注入黄浦,这就是”陆家浜”。
陆家浜与肇家浜汇合处附近,有一座石桥,桥面斜对上海县城“老西门”,因而得名为“斜桥”。
坟山和出殡
以前,上海县城的南门外地方大多是坟山,上海地区的殡仪习俗,出殡后,殡仪的队伍不能从原路返回,所以,一般从南门出城抵达坟山,然后过斜桥后从西门返城。
这座斜桥,就是上海出殡队伍返回城里的必经之桥。从坟山里引出的煞气,过了此桥后就一直朝西郊散去,永远不要随人们进入城里。
直到今天,许多迷信的上海人从殡仪馆返家时,依然会在马路上兜上一个大圈子,或到人流量大的百货公司、超市中逗留片刻。
“斜桥”在1926年,陆家浜填浜筑路时拆了;随后,这里成了沪西南的交通枢纽,有方斜路、西藏南路、徐家汇路、制造局路、陆家浜路等多条马路在此交汇。
途经此地的多辆公共汽车、电车在这里设“斜桥站”,使“斜桥”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陆家浜路上,依然存在的几处老建筑和学校,都和一个美国传教士以及他的妻子有关,他就是范约翰。
先来说说675号的“清心堂”。
这里原名“上海长老会第一会堂”,成立于1860年。不久开办清心书院,该堂做礼拜就在书院内,故称“清心堂”。
清心堂初创阶段,堂牧由清心书院院长范约翰兼任。1919年,择地建新堂(即今址),1923年落成,清心堂从清心学校迁出。
新堂礼堂建筑平面呈独特的“人”字形。楼上楼下无一根柱子,平顶高悬,地面自边门至圣台略呈波形,在建筑上颇具特色。
1958年,这里成为了南市区联合礼拜场所。1979年9月9日复堂礼拜,1992年大修,同时新建二层楼小礼堂。1994年3月,清心堂被列为上海市建筑保护单位。
范约翰不仅传教,还办学,这就是清心中学和清心女中,也就是今天的市南中学和市八中学。
两所学校的起源,都要从1860年说起。当时,大批浙北、苏南难民进入上海。上海道动员社会各界出力安置难民,然而,大量儿童无处读书。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著名漫画家丁聪、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和高凤池等等名人,都毕业于清心中学。
上海中学看了标题,很多人肯定会问,上海中学不是在梅陇地区么?怎么在陆家浜路上了?
上海中学的前身,不是上海市上海中学,而是江苏省立上海中学,由几所学校合并而成。
改组后的上海中学总办公室和高中部,就设在陆家浜商专的原址上。这个校区从1927年一直使用到1934年。
南市影剧院,陆家浜路871号,也就是在陆家浜路、迎勋路口,那栋四层楼的建筑。
说来也有点“好笑”,记着南市影剧院,不是因为它在南市的地位,而是读书辰光,曾经在南市影剧院背后,被拗过分——相信所有上海人都听得懂,我说的“拗分”指的是什么,按照我同学的说法,“310102的80后,谁没有在那片有过类似的经历!”
2011年,并入黄浦区之后,区政府决定将“南市影剧院”进行改造;去年有次再去看,早已残垣断壁了。
由于地处上海老城厢历史形成的商业与文化的中心区域,陆家浜路在其辐射的范围内,一些小马路上,同样藏着不少历史悠久的地标,不记录一下,生怕无法再单独立文字来书写。
大兴街
“大兴街,卖大兴货”。
其实,这话有点冤枉了大兴街,它最早的名字,并不是这样写的。
今天位于陆家浜路和大林路之间的大兴街,筑于二十世纪初,原名“大新街”。
南市“大新街”定名后,人们发现不对了,公共租界也有一条新马路(今天的湖北路),也叫“大新路”,为了避免重复,南市的“大新街”就取谐音,改名为“大兴街”。
车站码头向来是假冒、滑头生意最猖獗的地方。于是,大兴街就成了滑头商贩们弄虚做假、坑蒙拐骗的集中场所。
有着130多年历史的红房子医院,完全是一个传奇。
散落在陆家浜路上的记忆,又何止这些。
书场、混堂、老虎灶,这些陆家浜生活的点点滴滴,早已成为了老上海记忆深处的退色底片,许多已经无法回忆真切了。
而年轻一代上海人,对这些消逝的过往生活,更只存片段的回忆,如今即便还有,却也早不是当年那个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