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拉链"合不上了? 沪民治路年年开挖居然越修越差

21.11.2015  09:31

原标题:家门口的路年年开挖,影响通行不说,居然越修越差“马路拉链”难道合不上了?

民治路新修的右侧路面坑洼不平毛锦伟摄

  几个月来,年过八旬的蔡老伯一直盼着有压路机再开到家门口的民治路上,给高低不平的路面铺上层沥青,压压平整。可等到现在,压路机也没有出现过。他气愤地向本报反映:如此差劲的马路,怎么向附近居民交账?

  原来,今年四五月间,地处杨浦区的民治路开挖施工。几个月后,路修好了,可民治路却从原来的平平整整,变得坑坑洼洼。蔡老伯称,路越修越差的事,还是第一次看到。不仅如此,去年,民治路刚刚开挖过。年年开挖,不是典型的劳民伤财吗?

  “马路拉链”早已不算新鲜事。近年来,相关部门也拿出了多项措施来避免马路反复开挖。可时至今日,烦人的“马路拉链”,咋还会发生在我们身边?

   挖完竟留下“半拉子”工程

  民治路是一条相对偏僻的小马路,不长。从军工路拐进民治路,眼尖的,一眼就能留意到:相较左侧发灰发白的路面,右侧的沥青颜色还很新鲜,看得出是刚修过不久。

  可细看,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以路中间为分割点,右侧路面明显比左侧要低一截,而且路面很不平整,窨井盖明显凸出路面;近人行道处,大小坑连成一排,越靠近人行道坑越深。近期阴雨不断,一些大坑里还残留着积水。

  沿民治路向东两百多米,走过一个拐弯处,路变成了南北向。相比前一段,这段路面显得更为粗糙。右侧新修的一半,除了大小坑之外,路表面还布满粗石粒,用脚踢踢就能踢散。

  蔡老伯告诉记者,今年四五月份,马路中间架起了黄色隔离栏,人行道上也搭起来了临时工棚,再次开挖。当时施工人员称,这里在铺设污水管道。想着是民生工程,忍着出行不便,7月份,施工总算接近尾声,隔离栏、工棚陆续撤掉,可居民没想到,留给他们的竟是这样低劣的一段路,远不及没修过的一半光洁平整。一些居民天真地以为工程尚未结束,“半成品”会继续修下去。可等了几个月,毫无进展。

  看着如今雨天积水、晴天扬灰的路,居民们气不打一处来:去年刚挖过,今年又挖,就不能一次性弄好吗?如今留个“半拉子”工程,是为了方便明年继续挖吗?

   年年挖,施工主体非一家

  记者与市路政局联系,询问民治路的个中缘由。对方回复:民治路是一条区级道路,通常由区里协调安排掘路工程。2014年开挖,是为了“绿化接水”;而今年开挖,是为了污水管道施工。居民眼里看起来差不多的挖路施工,实则是由不同的管线所属单位实施的。如绿化接水是由绿化部门实施,铺设污水管道则由水务部门实施。工程通常由管线所属部门根据实际需求,来制定施工计划,并向道路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掘路申请或备案。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施工计划不同步,造成了年年开挖的结果。

  不过,路政部门表示,开挖结束后,施工单位理应负责将道路修复。民治路如今的情况,应该是水务部门未尽到修缮责任造成的。路政部门会协调督促排管施工单位抓紧完成路面的修复工作。

  民治路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随着城市生活发展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必须不断更新改造,一些道路确实面临着年年开挖的现状,饱受市民诟病。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相关投诉不少。近日,普陀区新村路沿线居民就投诉,去年刚刚修过的马路,今年又在大动土木,频繁的修路给交通、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记者了解后得知,今年施工是电力部门在进行“地铁110千伏电源优化工程”;而去年挖路的,是信息排管、燃气管道改造等其他原因。

  此外,也有一些道路因为使用频率高、道路容易破损等原因,造成每年都要由市政部门进行路面的小修小补。

   少挖路,应有更好的协调机制

  采访中,路政部门表示,为了解决“马路拉链”,近年来,政府部门出台了一些措施和机制。如要求各单位在上一年度年末上报下一年度的掘路计划,以方便统筹安排制定掘路年度指导计划,一个建设项目的管线配套在同一路段一年内只安排一次掘路;又如要求各类管线建设工程应当与道路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同步实施;新建道路原则上5年内不得挖掘,大修道路3年内不得挖掘等等。这些机制,客观上减少了马路被挖开的次数,使得申城马路避免了一年被开挖多次的情况发生。

  但对于由头出自不同部门的“一年一挖”,相关的协调机制似乎就作用有限了。前些年,有专家提出修建“共同沟”的概念,即修建专门的隧道空间作为综合管线沟,各类管线都安排在沟内。但据记者向路政部门了解,共同沟目前仅适合新开发区域,如上海的安亭新城、世博区域等等,老城区地下杂乱的管线系统业已成形,不具备重做的条件。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减少掘路,就需要更为高效统一的协调机制。这一机制可以从掘路计划的年限长度调整做起,不妨试试以两年甚至更长的年限作为一个单位,来要求各个部门上报掘路计划;或者,道路行政管理部门在收到掘路申请时,及时通告其他部门,征询是否有计划同步施工。如拒绝,理应规定在接下来的若干年内,不允许在相同路段开挖。

  记者观察

  治“老问题”要有新办法

  “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遍地泥浆”,这是反复开挖马路带给群众的直观感受。“拉链路”的存在,说小了是工程,说大了是民生,它首先影响了市民出行,浪费了公共资源。

  一些市民在投诉中,总怀疑频繁开挖修路,是不是因为有关部门的钱用不完,需要找一些项目来花掉。这当然有些怀疑过头,但说明某种程度“拉链路”影响到了政府的公众形象。而从深层次说,“拉链路”更是一个城市管理水平高低的体现。

  近年来,申城已经通过一系列的机制手段,来达到“一个年度一次掘路”的控制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这做得还不够。市民依然觉得频繁,期盼能提升城市管理。

  建立更加高效统一的管理体制迫在眉睫。“老问题”要用新办法解题。应按照理顺关系、整合资源、统一标准、提高效率的原则,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当务之急是:完善顶层设计、聚合部门力量,结束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不让“马路拉链”伴随城市发展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