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两会”委员积极履职议国是
2016年3月3日到16日,全国人大(5-16日)、全国政协(3-14日)会议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委员、我校副校长钱锋院士,全国政协委员、我校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蓝闽波教授与会,并就新能源汽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实验室安全、推进港口岸电等问题提交了相关提案。《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东方早报》《新民晚报》以及新华网、澎湃新闻等十余家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
《人民日报》:美丽中国绿色先行(建真言 谋实策 集众智 凝共识)
绿色发展要理念也要政策
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摘自“十三五”规划建议
湖北十堰市市长张维国代表
做好绿色加减法
绿色发展是以质量、效益、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绿色是前提,发展是目标。但一些地方将生态环境保护视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累赘,难以平衡“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
破解“双重难题”,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共赢,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做好绿色发展加减法。一方面,要秉持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走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国家要实施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利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对于地方而言,为了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齐头并进”,要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特色产业;同时要注意开展河道治理、裸露山体复绿等生态修复工程,既培育“金山银山”,又保护“绿水青山”。(本报记者 程远州)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王景武代表
绿色金融引导绿色发展
绿色产业正成为新方向、新动力。但是转变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过重的增长方式仍面临许多难题,许多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是被动的改变、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的转向;另一方面,随着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实施,金融业间接面临的环境责任和环境风险日益增大。金融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从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和降低金融企业自身经营风险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多措并举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为此建议积极完善财税支持政策,促进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设立绿色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为绿色发展提供长期性投融资支持;建立碳期货交易平台,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结合注册制改革,把环保信息列为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内容,加大对环保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环保信息披露行为。(本报记者李 刚)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委员
电动汽车需政策加力
2015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但应该看到,我国电动汽车规模化应用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未落实充电设施的插电混动车减排效果有限,推广政策执行缺乏约束力,扶持政策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再如充电设施资源统一整合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待完善。
应建立健全电动汽车全产业链政策体系,明确政策导向,进一步加强对纯电动汽车的推广力度;适当提高补贴门槛,突出对优势企业的支持;对插电混动汽车采用“适度补贴、逐步降低”的政策。积极探索汽车环境税制度,利用税收手段对汽车使用过程环境污染行为进行调节,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中,用传统汽车碳交易资金奖励新能源汽车。调整车辆产销环节的补贴力度,增加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运营环节补贴,引导行业良性有序发展。探索居民自用充电设施的分时共享模式,解决无固定车位居民的充电需求。(本报记者 赵婀娜)
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代表
环保产业呼唤原创技术
我国节能环保科技和产业发展跟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需要,特别是原创性技术开发不多,创新能力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元器件依赖进口。未来节能环保目标不断提高,排放控制要求不断加严,我们的核心技术储备和相应的支持能力亟待提升。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我国潜力巨大,可以形成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转型升级添加强劲的“绿色动力”。我们应加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区域节能环保科技服务平台;加快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推广应用一批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节能环保装备设备。同时,推进绿色信贷和能效信贷,鼓励和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支持初创型、成长型节能环保企业的发展。(本报记者 余建斌)
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总经理谢文彦代表
能源企业率先绿色发展
能源企业既是产能大户,也是耗能大户,生产所涉及区域既有生态敏感地区,也有生态恶劣脆弱地区。解决和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环保的关系,是油田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勇担中央企业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的关键所在。
因此,要强化节能减排源头控制和污染物源头治理,完善全覆盖的监控体系,全方位实现能耗、水耗、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双降”,在控总量、降强度、增效益上下功夫。超前谋划区域环评,加强合同约束,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坚决杜绝污染环境及生态破坏事故。另外,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长,天然气作为高效清洁的化石能源,正在成为中国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所以,要加快天然气勘探和产能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天然气产量和市场供应能力。(本报记者 杨明方 杨远帆)
铁腕治污要决心也要恒心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大勇代表
治霾要破解利益困局
虽然目前对造成雾霾的原因已基本明确,如燃煤和汽车尾气等。但要认识到雾霾的治理,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治理雾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打好组合拳。最终解决污染问题特别是雾霾问题,还是得靠科技进步,但技术的更新需要时间和代价。还要在社会上广泛形成一种爱护环境的舆论氛围。国家要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和惩罚,要有谁污染谁治理的理念,不能让破坏环境的人得利,而代价却要全社会来承受,谁破坏环境,谁就是治理主体。另外,还要协调好局部利益和区域利益间的关系。(本报记者 贺 勇 王昊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唐明委员
土壤污染防治不容缓
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重金属污染不仅能够影响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减产,有时甚至颗粒无收,更重要的是在土壤—植物—水域系统中的高流动性,使其极易通过农产品或受污染的水进入食物链危及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重金属污染防治已刻不容缓,建议加强源头治理力度,加强土壤污染的立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完善土壤质量保护法规;加大科研投入,加快污染土壤修复,尤其是要启动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组织本领域的专家共同致力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研究;把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纳入常规环境监测体系,增加包括重金属和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等在内的污染物种类,建立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重金属污染区,禁止种植农作物和经济林木,可以通过种植生物量大、生长周期短、远离生物链的能源植物,改善生态环境。(本报记者 朱少军)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委员
垃圾焚烧应严格监控
垃圾焚烧成为当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主流,但焚烧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特别是产生的剧毒物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今年1月,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有了新标准,但是,不少垃圾焚烧厂并未执行,新标准形同虚设。
国家环保部应彻查全国垃圾焚烧厂排放不达标行为,责令地方环保部门彻查和整改;各省市环保部门对于不更新标准、不达标企业给予处罚,责令其整顿,确保污染物排放浓度达到新标准要求,并将信息对外公开;各省市环保部门须加强监督垃圾焚烧企业自行监测平台更新情况,监测平台的设置需保证实时联网更新,严防数据造假和长期无数据情况;强制全国所有已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厂必须通过各省市企业自行监测平台进行信息公开,便于公众监督。(本报记者 胡雅婷 方 圆)
贵州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袁本朴代表
惩治生态犯罪专业化
与普通刑事犯罪相比,生态环境领域犯罪专业性、技术性强,检察机关办理生态环境领域犯罪案件存在“取证难、鉴定难、认定难、法律适用难”等问题。同时,国家工作人员在能源资源保护、环境污染防治、环境监管过程中,失职、渎职行为屡有发生。
我国应成立生态环境保护检察专门机构,实现环保检察工作常态化;探索恢复性司法理念运用于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实践,建立完善的“补植复绿”机制;强化对破坏生态环境犯罪的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和审判监督,搭建与公安、法院等部门工作衔接的“绿色通道”,汇聚生态环境保护广泛合力;同时探索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改革试点,采取检察建议、提起公益诉讼等方式,督促纠正行政机关在监督执法中的不当行为。(本报记者 黄 娴)
华北科技学院院长杨庚宇代表
技术改造减少排放
我们有关环保的法律目前已经相对完善,但存在执法不严的问题,很多企业偷排偷放。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考虑出台一些措施,比如将设置在各地的大气和水的检测设置点统一收回管理,直接掌握地方环境数据的一手资料,避免可能产生的数据造假。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期,很多企业被市场淘汰,这却是一个环保突进的契机,关掉一些过剩产能和低效率企业;同时还可能会创造新的增长点,比如环保科技型企业。另外,还应进一步加强对传统石化能源的清洁利用,目前清洁煤技术改造已经带来改变,通过一系列超低碳排放改造,很多火电厂甚至比烧天然气的排放量还要少。与此同时,高耗能产业淘汰了,用电下降了,发电企业利润下降,可能会对清洁能源探索、风能太阳能利用等形成冲击,可以鼓励这些电量转化民用,比如取暖用电代替煤炭或天然气,也为发电企业走出困境提供支持。(本报记者 赵 兵)
生态修复要有为也要无为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摘自“十三五”规划草案
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代表
除水患方能拔穷根
安徽铜陵枞阳县濒临长江,是典型的沿江洼地区域,多年来,因投入能力不足,境内河流、湖泊难以得到有效治理,洪涝灾害频发。当地干部群众形成普遍共识,水患不除,“穷根”难拔。在长江流域,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对这一区域而言,摆脱水患制约是长江经济带建设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程。
建议加强规划引领,将中小支流湖泊治理与生态建设、岸线资源利用、拓展发展空间相结合,破解长江流域河流湖泊众多地区发展的瓶颈;同时,将水生态治理作为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先导性工程,加快构建防洪减灾体系、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四大体系,进一步加大对长江中下游支流湖泊综合治理的政策支持。(本报记者 孙 振)
山西水利厅厅长潘军峰代表
流域生态修复重治本
水是生态之基,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控制因素。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是水生态建设的重点之一。在一些流域,水资源透支、地下水下降严重、植被破坏导致了降水不产流和地下水系严重破坏的“流域之殇”。
流域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战略工程,既需要有好的理念、好的规划、好的措施,更需要从国家层面给予大力支持。应以自然修复为主,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实现由“治表”到“治本”、变“输血”为“造血”的转变,科学配置水土资源,增加水资源供给、遏制地下水水位下降、根治水质严重污染。目前,山西省政府已同步启动了桑干河、滹沱河等重点河流的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今年下半年也将开始实施。届时,山西省以汾河为中心的重点河流生态治理面积将达到101072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4.7%,并覆盖山西主要的经济核心区和人口密集区。(本报记者 刘鑫焱)
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代表
国有林场管护房须改造
国有林场大多分布在贫困落后的远山、高山、风沙线和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生态区位极为重要。长期以来,由于各级政府对国有林场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和投入渠道,国有林场管护用房建设严重落后,90%已成危房,但又必须使用。据统计,全国有1595个林场、9384个管护站点吃水困难或存在饮水安全问题;有6474个管护站点没有照明用电,涉及10万职工。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已经成为国有林场的首要任务,建议实施国有林场危旧管护用房改造工程,切实改善广大一线护林员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提升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管护能力,巩固国家生态建设根基。实施危旧管护用房改造,对一线管护站点布局进行科学调整,还能优化国有林场生产力布局,应尽快将国有林场管护房建设纳入全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整体规划,使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护体系逐步完善。(本报记者 刘志强)
甘肃裕固族代表常海霞
肃南生态需政策呵护
在草原儿女心中,草原就像我们的肌肤一样,任何一处伤疤都让人心疼不已。然而,近年来,随着过度放牧及其他人类活动增多,祁连山以及肃南草原的生态正在恶化。近年来退牧还草政策虽成效显著,但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态势仍未改变。
肃南县境内生态资源富集,是河西地区名符其实的“绿色水塔”,保护肃南生态刻不容缓。农牧民要生存,生态也要保护,两难困境如何破解?建议进一步推动生态移民,尤其是祁连山生态保护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共8300多户农牧民群众,必须尽快进行生态移民。大力实施游牧民集中定居工程,建设宜居宜游生态小集镇,引导农牧民通过从事二、三产业增加收入,缓解群众增收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同时,国家要出台配套政策措施,通过对生态保护成本进行合理补偿,进一步提升当地干部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本报记者 曹树林)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孟松林委员
草原需要休养生息
近年来,除了大气变暖等客观原因,人为不合理地利用草原,也对草原生态构成了严峻的威胁。例如,长期在固定区域放牧,过度打草、搂草,草原的再生能力减退;一些草场被少数非牧户承包变成商品草基地,开车随意辗压草原,草原乱挖、乱建严重,不仅破坏草原,还影响牧民的生产生活。
目前,呼伦贝尔已被确定为领导干部生态资源离任审计试点,应继续采取行之有效、符合草原的政策,给原本生态脆弱的草原一个休养生息的环境。在生态环境恶劣、难以恢复的草原地区,建议采取移民或围封圈养的方式,实现草原健康持续发展。同时,进入牧区的工矿企业,对于环境改善以及恢复生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恢复生态环境,恢复植被。(本报记者 苏 艺)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诺尔德代表
生态补偿应更健全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在国家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后,生态环境逐渐好转,各项生态指标不断向好。然而,目前当地农牧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还是比较低。
为了让三江源保护工作成为农牧民自觉自愿的行为,建议探索实行更健全的生态补偿与生态保护效益挂钩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方案和资金发放方式,将生态奖补资金及时足额直补到户,强化生态补偿政策的导向效应;要合理分配新增生态管护员指标,建立健全严格的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提升农牧民自觉参与生态管护的积极性;同时,要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解决基层突出的环境问题,改善农牧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本报记者 王 梅 侯云晨)
视觉统筹:刘慧
《 人民日报 》第15 版
原文来源: 人民日报 | 发表时间:2016-03-07 | 作者:李刚、赵婀娜等
原文链接: 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6npc/n1/2016/0307/c402194-28176340.html
《中国教育报》:政协委员建言:“地方大学可以有世界一流学科”
3月11日下午,政协会议日程安排中增加了一个过去从未有过的环节——围绕本小组关注的热点问题专题交流。
在教育界别40组里,由于来自高校的委员较多,讨论最多的话题是“双一流”建设。
对于政协会议的这一变动,教育部十分重视。当天下午,会议开始前半个多小时,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就率领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发展规划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负责人,来到教育界别40组的会场。
会议开始,葛剑雄委员首先拿起话筒,提醒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固然重要,一流的基础教育体系建设更为重要,教育部要处理好发力的重点。而他的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委员的呼应。
安徽大学原党委书记黄德宽委员把话题重新拉回了“双一流”建设。“‘双一流’怎么建,地方高校和中西部高校都特别关注。既希望能抓住机遇,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又因为处于劣势地位,怕进一步拉大差距。我们感到很纠结,压力很大。”黄德宽建议,在“双一流”建设的同时,要考虑进一步强化地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他的发言反映了中西部高校的心声,在场的委员和杜占元频频点头。
“双一流”的标准是什么?委员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委员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委员在发言中一致强调“特色”二字。他们建议,“双一流”建设要“分类建设、分类评估”。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委员认为,“双一流”建设,宜粗不宜细,不宜深究,可以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不过,对这个观点,澳门理工学院院长李向玉委员则认为可以商榷:“不争论不等于没标准。用什么标准呢?标准要有中国特色,但也要和世界接轨。”
“谁不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但不可能每所学校都争,地方大学完全可以有世界一流的学科。”李向玉说。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等委员提出,希望能明确一流学科的含义和口径。“我国的学科实际上存在着两个体系,并且与国外的学科体系也有所区别。”钱锋说。
听了委员们的发言,杜占元表示,这次的收获特别大。“最难的是怎样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怎样把好事办好。”杜占元说。(本报北京3月11日电)
《中国教育报》第3版
原文来源: 中国教育报 | 发表时间:2016-03-12 | 作者:翟帆
原文链接: http://www.jyb.cn/high/gdjyxw/201603/t20160312_654784.html
《中国教育报》:蓝闽波委员:开展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标准体系研究
本报讯(记者 余闯)2015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化学系一实验室发生爆炸,造成一名博士后实验人员死亡。此事再次给高校和科研单位实验室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
“高校和科研单位实验室安全工作目前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实验室中各种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增多、变异性加大、危害种类繁杂,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室与装备处处长蓝闽波直言自己的担心。
在蓝闽波看来,科研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工作存在一些明显不足,比如责任体系不全、安全经费不足、实验习惯不良等。他建议,开展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标准体系研究,将其作为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保障科研正常秩序的重要手段。
《中国教育报》第5版
原文来源:中国教育报 | 发表时间:2016-03-17 | 作者:余闯
原文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03/17/content_451360.htm?div=-1
连续3天,政协教育界别第40组在小组讨论时,都没有离开一个话题,“双一流”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一个既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又被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燕山大学副校长张福成将其称为继“985”“211”工程以及“2011计划”之后,一个全新的、有望影响未来几十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千家万户的大战略。
于是,3月11日,在以“围绕本小组关注的热点问题建言献策”为主题的议程安排下,第40组很快达成了共识,将“双一流”建设的问题再次拿出来讨论。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列席会议,来专门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
“为什么我们地方高校,尤其是没有戴‘985’‘211’帽子的地方高校,也非常关注‘双一流’?坦白讲,这是一次机会,一次把握教育均衡发展,办出特色学校的机会。”张福成说。
事实上,自去年年底,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后,包括张福成在内的大学掌门人,就开始为“什么是双一流”“双一流怎么评”“双一流怎么建”等问题而思虑。
但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所说,总体方案有了,但至今,有关其具体的评估思路、标准、细则,都还不见踪影。
有人开始担心,“千万别是简单地扩张规模,摊大饼”。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助理朱鸿民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不能使“双一流”计划成为“211”“985”计划的升级版,成为日后招生和“恶性”竞争的筹码,那样的话,不仅失去了“双一流”建设的初衷,还有可能再次遭遇盲目扩招办学、只问规模不问特色、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老问题。
“千校一面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在小组讨论时,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谈及这一问题也有些激动。
在他看来,我国先后实施的“211”“985”工程,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几十所高校都纳入一个大工程以后,用一个标准要求,很容易形成千校一面,而且在建设过程中注重规模,把生均经费等等变成指标,“这样一来大家都为达标而努力,忽视学科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在这一问题上,也有比较深入的调研和思考。他发现,目前教育部几乎所有文件都是面对所有高校——不注重高校类型差异,因此高校发展目标趋同,大都追求上规模、上层次,同质化问题严重,多学科或综合性院校越来越多,专科性或专门性院校越来越少,甚至专业音乐院校也开设影视、雕塑、动画、录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海洋与石油大学也开设艺术系,等等。
“说到底,一流学科多了,自然就会组成一个一流的大学,但现在谁愿意老老实实地去培育一流学科呢?”叶小钢说。
背后暴露的,还是当前对于高校和学科的评价方法。
小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当着教育部领导的面,纷纷说起了这一个问题——
“要避免引发新一轮人才无序流动和追求SCI文章的趋势!”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教授方精云院士说。
“对高校的评价不能只考虑论文的数量,我们要提出中国高等教育自身的评价标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真正解决好应试、素质和创新的问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郑晓静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高文也提到,关于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争论焦点是评估体系,国际一流不是自己评的,而是国际认可,必须纳入国际通行的指标体系,如对国家的贡献、国际影响力、非本国籍教师的数量、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等。
去年,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在教育部组织的研讨会上,就“双一流”建设发表看法时提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国际的知名度比在国内高,在国内的知名度比在省内高,在行业内的知名度要比教育系统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胡刚再次讲了这一细节,“为什么?因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国社会的评判体系里,并非名校,大家眼中名校只有‘985’‘211’高校,而这背后的评判标准就是大而全的SCI论文有多少、专利有多少,而不去论具体某个学科等等”。
在他看来,每个学校专业属性不一样,评价标准也不同。他的标准是,评源头创新,评对中国社会经济贡献度、影响力,评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作的贡献等。
如今,包括他在内的不少政协委员,对“双一流”建设一个最大的希望,即是摆脱曾经的“贴标签、讲身份”。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就建议,“双一流”建设要淡化高校身份,凡是通过平等竞争进入“双一流”的高校和学科,都应由中央财政统一支持建设。
在3月8日的教育界别联组讨论会上,面对这些政协委员提出的疑惑,列席会议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作出明确回应——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并不是针对某几所名校的,而是开放的。
袁贵仁说,任何一个学校的强弱都是学科决定的,即使是一流大学,也不一定每个学科都是一流的。“有的大学并不是一流,但是它有的学科就是国内最好,我们也要支持。”
如今,一个方向似乎已经定了下来,就是袁贵仁所说的,“双一流”建设是开放的,会实行动态管理。
接下来,教育界别第40组所期待的,就是细则的出炉。
《中国青年报》第1版
原文来源: 中国青年报 | 发表时间:2016-03-12 | 作者:邱晨辉、李超
原文链接: http://zqb.cyol.com/html/2016-03/12/nw.D110000zgqnb_20160312_1-01.htm
《中国科学报》:蓝闽波委员高校教学须以兴趣为导向
本报讯(记者 黄辛)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蓝闽波教授对当前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一些不利因素十分关注。他近日对记者表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涉及一流大学的建设,也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然而,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学生以课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热衷于考试考证,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
蓝闽波认为,兴趣是创新的基本要素,没有兴趣,创新动力势必不足。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是多样化的,缺少兴趣的学习会直接导致培养的学生是为考试而学,为学位而学的普遍现象。这一问题涉及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设置等多个问题。只有在了解各种知识和观点的基础上,在专业学习阶段再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专业,这样才可以减少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增加专业选择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自由度,为因材施教提供空间。
蓝闽波建议,要采取一切措施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情与兴趣,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经过基础学习再分到具体专业。大类招生可以减少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增加专业选择空间,提高专业满意度,真正做到厚基础、宽口径,从兴趣出发选择专业。同时,以现有的高校分类为基础,逐步完善高校的各自定位。根据高校自身的特色,紧扣市场需求,建设具有特色的高校,应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指标。
《中国科学报》 (2016-03-08 第3版综合)
原文来源: 中国科学报 | 发表时间:2016-03-08 | 作者:黄辛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6/3/309936.shtm
《科技日报》:蓝闽波委员:上课玩手机,不都是大学生的错
“老师上课,学生们在下面玩手机。这种状况在大学校园太常见了。”在上海一所大学任教的政协委员蓝闽波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中国大学应该注重培育年轻人的学习兴趣。
“中国的重点大学里,学生只想拿到学位;差一些的大学里,许多学生一进校就准备考研。对学习内容,他们没有兴趣。”蓝闽波说,中国大学普遍大而全,但缺乏特色,不重视激发学生兴趣。而国外大学在激发学生兴趣上的做法值得借鉴。
在他看来,中国大学不会逼学生看书。“学生普遍是‘老师讲什么我听什么’,我每节课拉一个书目清单,学生基本不看。”蓝闽波说,“美国的教学方式则不同,教授给学生推荐三本书,一周内看完,下周讲课提相关问题,学生答不出,教授就记上一笔。”蓝闽波说,“‘连推带拉’地逼学生看书。学生泛泛地看过书以后,知识多了,兴趣出来了,创新也更有可能。”
此外,“在美国高校,一个机械工程系的学生或许下学期就会转去生物系。”蓝闽波说,“我国高校也允许学生转专业,但通常只能在一年级末,但一年级学生跟高中生没什么区别,对专业概念很模糊。在美国大学,转系自由度极大,就是为了让学生有兴趣,让他们带着对所选专业的热情踏上人生路。”
蓝闽波去年在悉尼大学拜访化学院院长,顺便参观实验室,里面都是几十年前的设备。蓝闽波自豪地说:“你们实验室设备这么老,还放在这里教学生。下次带你去看我们的新实验室。”院长说:“我们几十年没变,因为这些是基本装置,体现基本原理。学生搞清楚原理,再给他们看看用这些土设备做出的高大上的产品,学生的兴趣就来了。”
《科技日报》第14版
原文来源: 科技日报 | 发表时间:2016-03-08 | 作者:高博
原文链接: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6-03/08/content_333294.htm?div=-1
《中国科学报》:科学家头疼:为什么招科研秘书比招保姆还难
在课题组内部设立专门的科研秘书并不是新鲜事,科研秘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科研人员被经费申报、报销等繁琐管理程序的拖累,然而这一身份依然面临着“缺乏保障”的尴尬。
“现在的科研团队越来越像一个个小企业,面对繁杂的财务问题,为什么不能像企业一样明确设置相应的岗位?”发出这样呼声的科学家并不在少数,“减负”成为他们共同的心愿。
回放疲于应付的科学家
“我们曾经闹过一个笑话。”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华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由于测试设备没有配备处理数据的计算机,没经验的他直接购买了一台,结果因为科研经费不能用于购买电脑,项目结题时财务审查扣除了这笔费用。
2015年前刚从日本回国时,张华民很快拿到了数额不菲的项目经费,却难以适应国内的经费管理模式。情急之下,他火速招聘了一位科研秘书负责相关事宜,使自己得以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脱身。
“这个岗位特别重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十多年来,近2亿元的项目经费从来没出过大问题,验收都很顺利。”谈起自己的科研秘书,张华民不乏溢美之词。
如今,项目完成了一茬又一茬,学生毕业了一拨又一拨,而这位科研秘书除了负责报销,还要负责科研经费的概算、预算,经费的日常使用管理,项目结题的经费决算等其他各种繁杂的事务,渐渐成为课题组中最不可或缺的“大管家”,甚至成为“组里很忙的人”。
追访体制边缘的科研秘书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如张华民这般幸运。
“有专职的科研秘书当然最好,问题是招不到合适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校教师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由于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又没有学校的正式岗位,他一直未能招到满意的人员。
“今年去东京大学访问时,接待我的教授一个人配了4个秘书,分别负责不同事务,连接待来访人员都有专人。”谈起“他山之石”,这位教师不无羡慕。
实际上,在发达国家,为教授配备科研秘书的制度较为普遍。而在国内高校中,据记者了解,由校方招聘的科研秘书一般隶属于院系,而非某教授或课题组。
“这同高校以教学为主的特点有关,一般科研型的教授才会有科研秘书,但基本是从自己的经费中出工资。”杭州师范大学认知与脑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臧玉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科研院所中,这个问题相对更容易解决。张华民表示:“从制度上说,国家项目是不能出人员费的,我们有横向合作经费的好一些。”
经费来源,在管理体制上,科研院所也更为灵活完善。
记者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了解到,该所不仅为每个课题组都配备了科研秘书,近两年还在大的研究室设立了行政办公室,建立起科研和管理之间的衔接部门。而在研究所层面,也将项目、基金、知识产权、院地合作、奖励等事务分配给专人管理。可以说,科研分工不断走向专业化、职业化运作。
点评体制和思维待改变
为了更好地管理科研经费,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也进行了改革。据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华良介绍,该所从去年开始由科研处和财务处合作,设立了几位专门的科研秘书,将各课题组的经费报销等事务统一管理,不仅节约了人力还提高了效率。此外,所里还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事务处。
蒋华良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现在研究组里鲜有学术型秘书,几乎都是管经费的科研秘书。“科研分工细化已经形成一种趋势,但是想改变现有习惯很难。”
而在高校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招人。
在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的研究室里,财务报销等事务性工作由多位老师分担。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老师们也有意见,毕竟这是在正常科研工作之外的工作,确实费时间和精力。”
蓝闽波指出,按照现在国家对行政编制的管理办法,高校很难为每个课题组配备专职科研秘书。在现有体制之下,他建议采用日本的做法——招聘兼职的临时工,“如果项目经费允许聘请临时辅助人员,也是一种解决方案”。
对于高校中科研秘书未能普及的原因,蓝闽波认为,同中国科学院相比,前者采用PI制,课题负责人说了算,招人权限在PI手上;而高校的招人权限属于学校而非教授。同时,在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中,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可以招聘科研辅助人员。
“一方面是运行模式和机制问题,一方面是理念和环境问题。”蓝闽波指出,“相对可以使用的经费而言,大家更情愿招博士后,可以参与科研活动,但从理念上还没有形成招聘辅助人员的氛围和环境,如果形成了通用的模式和机制,在高校中理顺这个问题,相信很快会普及。”
《中国科学报》 第4版
原文来源: 中国科学报 | 发表时间:2016-03-11 | 作者:陈欢欢
原文链接: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news/20160311/28302.html
《东方早报》:探索居民充电设施共享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华理工专家蓝闽波:
探索居民充电设施共享模式
早报记者吴洁瑾
积极探索汽车环境税制度,利用税收手段对汽车使用过程环境污染行为进行调节;探索居民自用充电设施的分时共享模式,解决无固定车位居民的充电需求……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蓝闽波提交提案,呼吁我国优化政策标准体系,促进电动汽车全产业链快速健康发展。
蓝闽波指出,2015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首次超过美国。截至2015年底,累计推广应用各类新能源汽车37.9万辆。但是中国电动汽车规模化应用仍亟须解决三大问题:首先是未落实充电设施的插电混动车减排效果有限。其次,他认为目前的推广政策执行缺乏约束力,扶持政策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此外,充电设施资源统一整合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强。
为此,蓝闽波建议,开展电动汽车配套政策国外调研,建立健全电动汽车全产业链政策体系。
首先是明确政策导向,进一步加强对纯电动汽车的推广力度;适当提高补贴门槛,突出对优势企业的支持;对插电混动汽车采用“适度补贴、逐步降低”的政策。
其次,他建议积极探索汽车环境税制度,利用税收手段对汽车使用过程环境污染行为进行调节;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中,用传统汽车碳交易资金奖励新能源汽车。
第三,他建议,在国家政府的相关政策修订中,调整车辆产销环节的补贴力度,增加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运营环节补贴,引导行业良性有序发展。
此外,还可探索居民自用充电设施的分时共享模式,解决无固定车位居民的充电需求。
蓝闽波还建议,完善电动汽车技术标准体系,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可建立健全车联网标准体系,组织制定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信息交换国家标准。
原文来源: 东方早报 | 发表时间:2016-03-04 | 作者:吴洁瑾
原文链接: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6-03/04/content_1024055.htm
《新民晚报》:两会·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骞芳莉
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助大学生就业
上海是全国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作为新的产业,服务外包诞生本身就是创新,不断涌现新业态和新模式。目前服务业在我国仍是短板,促进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可以补齐这一短板。服务外包的最大贡献是解决了广大白领的就业问题,更是圆了很多大学生的就业梦。到“十二五”末,全国服务外包企业有3.3万家,从业人员735万人,2015年新增217万,新增大学生就业66万人。但是,该产业也面临用工成本提高、缺乏中高端人才、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建议在“十三五”期间,加大对服务外包产业的支持,调整完善相应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并引进人才促进就业鼓励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陈晶莹
建“金监委”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使用互联网金融的快捷,但该行业也有很多不和谐声音,非法集资、伪平台频出等问题的不良效应日显。
建议加快国家统一立法,完善金融监管的制度依据,大力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建立适度有效的监管体系,解决好监管中的割裂和错配、地方执法权缺失等问题,建议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会”基础上建立金融监管委员会,并下设投资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等;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推进行业自律,并探索在行业协会设立互保基金,通过科学的运行机制设计,提高金融企业防御风险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严诚忠
应用型大学要跳出“仿名校”桎梏
应用型大学的前景在于创新发展与构建特色,以培养高质适用的优秀应用型人才,但这类转型而成的高校需要“脱胎换骨”,以新的理念面对高教的竞争与变化。必须变着力提升学校“排名”为倾力构建新专业的局部优势,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上的新优势。要跳出“仿名校”、“沿袭985、211标杆”的发展桎梏,走校企合作、课堂与职场衔接、课程开发与产业需求相融通的创新与特色发展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傅新华
加快推动战略新兴板启动
加快推出战略新兴板,并配套科学、实效的发行机制,将会极大地提升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实力,有力地支持“中国制造2025”的早日实现。建议由国家工信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优选推荐一批重点集成电路、核高基、大飞机、生物医药等企业和项目,重点支持战略新兴板上市。在此基础上,由工信部统筹部署,建立上交所与重点地区产业部门的协同合作机制;推动战略新兴板的加快启动,希望有明确的时间表,尽快明确重点环节和流程,包括VIE等特殊股权架构是否要拆除、股权激励是否必须提前行权等具体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王向朝
进一步完善医生职称考评制度
我国现行的医生职称考评制度在调动医生积极性、促进人才成长和医学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偏颇”问题。希望能够进一步完善这个制度。对于县级以上的医院,国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细化医生职称考评标准,做到分类考评。针对临床医疗类的职称,应加强对医生临床综合能力的考核,完善相应的考核标准,建立客观、公正、量化评估的临床综合能力考核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
提升学习兴趣建一流大学
现代大学是以传输知识为主要目标,现代大学章程也给予高校极大的自主权。根据高校自身的特色,紧扣市场需求,建设具有特色的高校,应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指标。从目前来看,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唯分数论和被动学习,变得及为迫切,这是实现创新国家的重要环节。建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经过基础学习再分到具体专业。大类招生可以减少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增加专业选择空间,提高专业满意度,真正做到厚基础、宽口径,从兴趣出发选择专业。
特派记者范洁邵宁姚丽萍江跃中潘高峰整理
特派记者陈正宝张龙摄影
《新民晚报》A04版
原文来源: 新民晚报 | 发表时间:2016-03-07 | 作者:范洁、邵宁、姚丽萍、江跃中、潘高峰
原文链接: http://xmwb.xinmin.cn/html/2016-03/07/content_4_2.htm
【新华网】蓝闽波委员:促进电动汽车全产业链快速健康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蓝闽波做客新华网2016全国两会特别访谈。新华网记者 李何铭 摄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方玮晴)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蓝闽波做客新华网2016全国两会特别访谈,就如何促进电动汽车全产业链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据了解,为鼓励电动汽车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各项组合政策频频出台,电动汽车保有量从2014年起突飞猛增,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及其配套服务产业初具规模,全社会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2月24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明确将“新能源汽车”确认为“新经济”在工业领域的一个标志性行业,并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力度。一方面放松限行限购等管制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采购等支持力度。
蓝闽波委员认为,为促进电动汽车全产业链快速健康发展,仍需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部分插电混动车未落实配套充电设施,影响了减排效果;二是电动汽车产销过度补贴,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全面亏损,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补贴政策体系尚不完善;三是充电设施资源统一整合力度尚需加强,公共充电设施利用率较低,用户使用体验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此,蓝闽波委员建议,应开展电动汽车配套政策国外调研,建立健全电动汽车全产业链政策体系。同时,完善电动汽车技术标准体系,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
原文来源: 新华网 | 发表时间:2016-03-13 | 作者:方玮晴
原文链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13/c_1118313178.htm
【澎湃新闻】政协委员蓝闽波:港口岸电可促进环保,保障“一带一路”
蓝闽波
随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港口码头的节能环保应该要提上重要的议程,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蓝闽波提出了,关于加快港口岸电建设,促进节能环保的建议。
蓝闽波表示,美国是率先要求新建码头采取环保措施的国家,目前世界上也只有美国对船舶靠港期间使用岸电做了强制性规定。近年来,欧洲许多国家也出台了一些鼓励港口码头实施船用岸电系统改造的支持政策,并要求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或者转换低硫油,以减少污染物排放。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港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载体,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我国低硫油生产和供应还存在困难,因此使用岸电成为船舶及港口减少空气污染的最重要方式。目前,我国已具备大规模推广岸电的社会环境和实践基础。
蓝闽波称,一方面,国家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交通运输部印发的《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5-2020)》、《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等文件中明确提出了靠泊船舶使用岸电的要求,并设立了特定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各地方政府,如江苏、浙江、上海、深圳等省市也相继出台了港口岸电设施财政补贴等配套支持政策。同时,国际标准已出台高压港口岸电系统设施的IEC、IEEE标准;我国已出台高压、低压港口岸电系统的建设规范和系统技术条件等。
此外,产品技术日趋完备,国内陆续研发成功了高压大容量及低压变频电源、船岸连接设备产品等核心产品体系,并开发了现场监控系统、岸电运行平台等配套软件,能满足沿海、沿江、沿内河各类码头和船舶岸电使用要求。
三是社会效益极其显著,有资料显示,目前每年靠泊我国港口船舶的辅机发电消耗燃料约70万吨,若全部用岸电取代辅机燃油发电,港口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年排放量将分别至少减少47665吨、37800吨和2214吨。
蓝闽波认为,船舶岸电利益主体多,推进难度大。制约我国船舶岸电应用的主要问题有五个:
(一)统筹协调较为困难
推广港口岸电涉及交通、环保、物价等多个政府部门,以及码头、船方和供电、建设、运维等各个方面。但由于负责岸电设施建设、运营的港口与使用岸电设施的船舶,分属港、航两个行政管理体系,增加了港口岸电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协调难度。
(二)老旧船舶亟待改造
大量老旧船舶普遍仅配置了检修用的岸电箱,如需使用高压岸电设施用作靠泊供电,必须对船只进行改造,所需费用较高。
(三)商业模式尚未成熟
国际油价进一步下调,而岸电设施建设一次性投入高,投资回收周期长,且绝大部分地区未明确岸电服务价格政策,不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
(四)体系标准有待完善
目前港口岸电系统相关设施标准进行了部分规范,但还未在国家层面建立起相对完善和全面的体系标准。
(五)政策力度仍需加强
国家已出台《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部分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些岸电配套支持政策和补贴机制,但还比较局限。
国际经验表明,环保立法、财政支持等措施在推进节能环保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予以借鉴。为此,蓝闽波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加强立法,打造重点区域强强联合
一要进一步考虑船舶靠港期间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研究探索强制执行排放标准,强制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和泊岸换油等技术。二要分层次设立船舶排放控制区。如在长江经济带沿线、粤港澳三地、珠三角周边海域等重点区域先行试点建立排放控制区,打造区域强强联合,并逐步向全国推广。
(二)统一标准,提供互联互通有力保障
加快国家层面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统计监测体系等岸电标准体系的制订,重点突破计量、计费、结算等运营标准与管理规范,实现终端设备和监控系统、运营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
(三)政府支持,加大建设运维政策激励
推动政府出台相应建设、运维补贴政策和电价政策,优先安排因岸电推广涉及的配电网项目改造计划和资金;鼓励所属科研、直属产业单位开展船舶岸电核心技术研究、产品研发以及市场推广研究,明确一定比例的研究项目和经费。
(四)以点及面,打造绿色低碳示范港口
一是统筹谋划、适度超前。提出分阶段行动目标和主要任务,按照“立足国内、放眼国际、海港先行、江河共进”的原则,适度超前建设。二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优先选择条件成熟的远洋集装箱码头,客滚码头和大型邮轮码头,重点推进港口岸电设施的建设,形成规模性示范效应,逐步实现港口全覆盖。
原文来源: 澎湃新闻 | 发表时间:2016-03-06 | 作者: 韩晓蓉
原文链接: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40128
代表委员热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5年,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带来了全国范围内创业创新的热潮。年轻人有了追梦的无限机遇,草根迎来创业的 “重大利好”。 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 “双创”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双创”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当前, 我国企业, 尤其是民营企业创新乏力,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 安徽省工商联主席李卫华说。 2012年—2014年,我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的研发强度小于1%的企业数占比依次为50.2%、52%和49.4%, 有一半的企业研发强度处于较低水平。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大力推动创新,这是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最主要源泉。”
政协委员、中国 (海南) 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 “目前,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这都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
而国企与 “双创”的结合将为未来的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庄聪生说: “当前国有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压力, 通过开展‘双创’ 活动特别是创新驱动, 才有可能激发国企的创新活力,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培养发展新动能, 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记者了解到, 民盟中央带来了《关于推进 “双创” 切实成为经济“新引擎” 的提案》。 该提案建议:“双创” 应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双创” 应促进新技术、 新业态、 新产业的形成,得到国家创新资源的支持;加大对创业服务业的扶持力度。
推动企业创新鼓励大众创业
关于如何对企业进行创新的帮扶,李卫华委员建言: “要制定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财税政策,明确政府采购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最低比例;设立中央财政持续支持的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构建适应中小企业投融资需求的中长期资金筹集机制,引导风险投资、 私募股权投资、产业投资等基金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民革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省农业厅厅长程萍则表示,要加大对民营农业科研企业的支持,破除制约企业创新的制度障碍,为鼓励人才、技术、成果向企业流动动真格、出实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特别关注知识产权对 “双创”的影响。她说: “政府要强调对创新创业成果的保护,用法律保护好创新成果,大众创业、大众创新才会可持续发展。”
侯玉雯委员建议,应该进一步为小微企业的创业者,包括大学生降低融资门槛。
全国人大代表、鞍山家庭服务业协会会长张素荣认为,国家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他们提供了强有力的创业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环境, 在财政、 税收方面也提供了很大的优惠,可以说当下是一个有利于创业的良好时机。 “相关部门要加强引导, 增强创业导师帮扶的力量,避免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走弯路,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导演赵宝刚的 《奋斗》一剧就是以青年创业为体裁的。他说: “年轻人最宝贵的精神就是不怕失败,所以对他们宽容一点吧。”
记者发现,民建中央今年提交的《培育多元创业生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提案也提出, 要培育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创业文化,政府监管部门要对 “双创” 新事物多包容、 少苛责,多鼓励、少设限。
“双创”需要全社会的关怀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认为,创新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大学生创业需要政府、高校、 社会三方协同起来, 有所作为。在政府层面,政府要在政策上帮助大学生解决贷款、工商注册、 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问题。 在高校层面,高校要进一步完善现有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培养体系;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允许有完整创业计划的学生暂时休学;积极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在社会层面,教育培训机构、创业服务企业、 行业协会等要注重开发适合大学生的创业培训项目,提高创业培训的针对性。 社会机构也要为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创造条件,要将创业实训和孵化结合起来。
作为主要由经济企业界人士组成的民主党派, 民建中央今年带来了《推进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健康发展的提案》。 该提案针对目前创新创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如,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简化创业程序, 降低创业门槛,营造 “实业能致富, 创新致大富” 的创业创新环境; 构建创业服务体系,减轻初创企业税费负担,推进公共创业服务和市场化的创业服务业发展;构建服务良好的生活空间、 工作空间、网络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打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形成创业创新“栖息地”。同时,充分发挥天使投资在创业创新初期的关键作用。 大力支持VC/PE等股权投资, 探索发展以股权众筹为主的互联网金融, 打造创业、 创新和创投的 “铁三角”, 实现“三创”联动。
原文来源: 中国劳动保障报 | 发表时间:2016-03-07 | 作者:李小彤、王永、林晓洁、王睿
原文链接: http://www.clssn.com/html1/report/14/9155-1.htm
大学生创新能力事关国家长远发展,蓝闽波委员呼吁
《上海科技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创新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实力提升至关重要,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涉及一流大学的建设问题,也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然而,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学生以课本、课堂、课堂教师为中心,热衷于考试考证,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同时,学生对于枯燥的学习非常不满,上课玩手机、看电影等是课堂内的普遍现象;阅读量大量减少是导致学生被动式学习的重要因素,不看相关书籍是学生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至于对学习缺少兴趣的问题所在。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认为,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唯分数、被动学习现状极为迫切。
建设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蓝闽波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基本要素,没有兴趣,创新动力势必不足。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是多样化的,缺少兴趣的学习会直接导致学生为考试而学、为学位而学的普遍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因材施教是需要完善的教育体系。
因材施教已经提出多年,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很好解决,这涉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专业设置等多个问题。如按学科大类招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实施通识教育,经过两年的基础学习再分到具体专业;采用各种措施,对教学体系加以调整,加大学生对各种知识的阅读量。只有在了解各种知识和观点的基础上,在专业学习阶段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 这样才可以减少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增加专业选择空间,提高专业满意度,真正做到厚基础、宽口径。从兴趣出发选择专业,这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由度,为因材施教提供极大的空间。
放开专业选择提高学习积极性
专业的选择涉及每一位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对专业的热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美国大学在转专业方面给与学生极大的自由度,学生在大领域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方便地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专业。如在工程学院,学生可以从机械工程转到电子工程专业学习;同样,工程类的学生也可以转到理科学院学习,如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化学系学习。
这些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许多毕业生对于所学专业的热爱成为从事一生职业的基础。虽然我国高校也允许学生转专业,但通常是在一年级末,而这阶段,学生对于专业的理解和了解都与中学阶段类似,对所学专业还没有基本的了解。要实现学生自由转专业,同时也要避免出现一些“热门”专业人数过多的情况,可以通过自然调节和社会用人调节实现不同专业的均衡。
强化分类管理以理顺高校定位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对于高校的功能定位,已经在多年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实现分类管理。如美国的文理学院就是以本科教育为主,对于专业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这类高校的毕业生却是一流大学研究生的热门候选。这些大学(学院)实行小班教育,重视素质培养,学校的主要功能就是教学,对于科研并不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同样,德国的教育体系讲究多元化,特别是它的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很成功。而我国高校去特色化严重,一味强调大而全,对于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却不太关注,每年的研究生招生中可以明显看到这些弊病。一些二、三本的学生为了改变身份,从入学开始就为考研奋斗,造成考试成绩很高,能力却很一般的情况,这也直接导致许多用人单位非“985”“211”学生不录用的现象。
蓝闽波建议:第一,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情与兴趣,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经过基础学习再分到具体专业。第二,以现有的高校分类为基础,逐步完善高校的各自定位。现代大学是以传输知识为主要目标,现代大学章程也给予高校极大的自主权。根据高校自身的特色,紧扣市场需求,建设具有特色的高校,应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指标。
《上海科技报》第1版
原文来源: 上海科技报 | 发表时间:2016-03-08 | 作者:陶婷婷
原文链接: http://www.duob.cn/cont/848/190328.html
【上海教育新闻网】政协委员建言:大学要建设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本网讯(记者金寒草) 去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速中国高等教育进军世界。今天(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蓝闽波指出,建设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要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抓手。
提案中,蓝闽波提出,大学要建设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体系,要采取一切措施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情与兴趣,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他提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实施通识教育,经过两年的基础学习再分到具体专业;采用各种措施,对教学体系加以调整,加大学生对各种知识的阅读量。蓝闽波认为:“只有在了解各种知识和观点的基础上,在专业学习阶段再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专业,这样可以减少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增加专业选择空间,提高专业满意度,真正做到厚基础、宽口径,从兴趣出发选择专业,这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由度,为因材施教提供极大的空间。”
同时,蓝闽波建议大学放开专业选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转专业方面给与学生更大的自由度。据了解,目前我国高校通常允许学生在一年级末转专业,蓝闽波认为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于专业的理解和了解都与中学阶段类似,对所学专业还没有基本的了解。“专业的选择涉及每一位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对专业的热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他提到,在实现学生自由转专业的同时也要避免出现一些“热门”专业人数过多的情况,可以通过自然调节和社会用人调节实现不同专业的均衡,真正做到高校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宗旨。
此外,蓝闽波在提案中提及国外对于高校功能定位的经验做法,建议以现有的高校分类为基础,逐步完善高校的各自定位。他表示,根据高校自身的特色,紧扣市场需求,建设具有特色的高校,应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指标。
原文来源: 上海教育新闻网 | 发表时间:2016-03-04 | 作者:金寒草
原文链接: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6/03/03/2045932.html
蓝闽波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上海市纳米科技首席科学家
《亮报》:促进电动汽车全产业链快速健康发展
污染、雾霾和交通拥堵,这是大城市普遍面临的三大顽疾,而解决问题的有效实践之一就是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及其配套服务产业初具规模,全社会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蓝闽波认为,现阶段,为促进电动汽车全产业链快速健康发展,仍需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部分插电混动车未落实配套充电设施,影响了减排效果;二是电动汽车产销过度补贴,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补贴政策体系尚不完善。三是充电设施资源统一整合力度尚需加强,公共充电设施利用率较低,用户使用体验有待进一步提升。
蓝闽波在提案中提出建议,应开展电动汽车配套政策国外调研,建立健全电动汽车全产业链政策体系;完善电动汽车技术标准体系,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
对于时下正热的“互联网+电动汽车”概念,蓝闽波表示,各个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单位开发的运营平台及相关手机APP,应实现互联互通。例如,在支付层面,线下支付方往往是“一家一卡”,线上支付手段目前仍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充电需求;在站点导航与预约充电方面,各平台也只能寻找到各自的充电设施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需求愈加迫切。
《亮报》第12版
原文来源: 亮报 | 发表时间:2016-03-09 | 作者:顾炜程
原文链接: http://210.77.180.158/lb/html/2016-03/09/content_398033.htm
【东方网】政协委员谈“十三五”教育:关键“提质量”
东方网记者方翔3月8日报道: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在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问题上的位次做了一个调整,这是它的亮点之一。对此,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表示,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当大力推进公民教育。
郑惠强委员建议,充分利用好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等多种途径,大力推进公民教育。同时,适时推动立法,加强公民教育的法律保障,把公民教育的纳入法治轨道,以完备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为公民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副主委,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胡卫表示,未来五年,教育将更加重视公平与质量,凸显“补短板”和“提质量”。
胡卫委员建议,政府要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提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都做,而是做最基本的事;另一方面,政府要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落实简政放权。列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给权利带上“紧箍咒”,进一步落实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给基层学校松绑,凡是学校能够自主管理和决策的事项,尽可能交由学校负责,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干预,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教育活力的“乘法”。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功能性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蓝闽波此次建议“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抓手,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提案。蓝闽波委员建议,要采取一切措施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情与兴趣,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经过基础学习再分到具体专业。大类招生可以减少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增加专业选择空间,提高专业满意度,真正做到厚基础、宽口径,从兴趣出发选择专业。
同时,以现有的高校分类为基础,逐步完善高校的各自定位。现代大学是以传输知识为主要目标,现代大学章程也给予高校极大的自主权。根据高校自身的特色,紧扣市场需求,建设具有特色的高校,应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指标。
原文来源: 东方网 | 发表时间:2016-03-08 | 作者:方翔
原文链接: http://news.eastday.com/c/lh2016/u1ai9247147.html
《信息时报》:解决两会汽车之声
信息时报记者 曾祥萍 梁斯君
3月,中国进入“两会时间”,在雾霾、拥堵、限购已经成为社会话题之后,汽车愈发成为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汽车作为节能减排的先锋产业以及增强消费拉动内需的基础产业也被多次提及。事实上,在实体经济发展受困的当下,汽车行业的稳定增长已经成为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支柱之一。
如何让汽车更和谐地融入社会,不仅仅关乎行业,更是民生。毫无悬念的,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油价、专车等与车相关的热点话题,也受到诸多关注。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大有可为
@全国人大代表、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应把共同、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放在重要位置,给予更多重视和政策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江淮集团董事长安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面临两大课题:创新和绿色。绿色是汽车行业必须回答的问题,节能环保事关生死存亡。”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公交集团客服中心副主任李祥斌:“国务院尽快出台省级财政对落实推广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的补贴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科力远董事长钟发平:“在下一轮的补贴政策周期中,对混合动力依据燃油经济性按节油率分档次给与补贴;同时,在购置税等税费优惠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支持混合动力车的发展。”
热搜原因
2015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38万辆,累计推广近5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何让汽车变“绿”,让汽车企业发展插上“绿色翅膀”,都是前行道路上不可避免的课题。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表示,加快建设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
从国家战略上看,发展新能源车是我国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重中之重,更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产业。对于企业来说,新能源车市场方兴未艾,更是一款亟待开发的“大蛋糕”。
此次两会,不仅仅是汽车人,还有诸多代表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出谋划策。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教授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欧阳明高建议,国家政策应该更加放开准入,允许有能力、有雄心的人进入这个市场。或许未来并不需要那么多汽车公司,也许将来大部分都要被淘汰,但是, 英雄一定要从市场中冲杀出来。而国家只需要监管与安全相关的事项,其他都可以交给市场。
此外,对于混合动力车型,亦有不少代表提出发展思路,科力远钟发平建议对混合动力分档次进行补贴;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蓝闽波建议修改目前的新能源车的补贴标准,对插电混动汽车采用“适度补贴、逐步降低”的政策。
不少消费者表示,新能源汽车虽然性能好、品质优,符合低碳环保的出行理念,但由于续航里程短等因素的制约,人们在购买电动汽车时还是会有一些顾虑。广州市民刘先生希望,尽快完善充电设施网络,加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应用。电动车车主赵女士则认为,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是必须的,但是充电桩建好了以后适配问题也是关键,因此,充电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才是重中之重。
时报辣评
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两会中也得到充分的印证。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避免走弯路,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减少被企业钻空子“骗补”等情况的发生,这才是考验大国智慧的时刻。
对于消费者来说,充电不方便是影响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因素。此次代表提案中,江淮汽车安进提出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充电桩的建设更加“接地气”。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则被视为“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全新方式。
关键词:油价按燃油阶梯定价
@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增加车辆使用强度,优化车船使用税制度;明确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社会、经营属性,科学分配资源,为车主创造更公平、更规范的用车环境;以用车强度作为重要的收费考量标准,探索车用燃油阶梯定价制度,引导用户降低用车强度。”
@全国政协委员王欣:“应对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天花板价’和‘地板价’等行政手段应为过渡性政策,长期可用税费等市场化手段调节,根本还是要加快推动石油体制改革,促进形成有序竞争的市场格局。”
热搜原因
2016年度的两会,国内能源行业派出了强大的阵容,据相关部门透露,今年近3000名的全国人大代表中,从事能源行业的人大代表超过150人,而从事石油行业的代表人数达43人,接近能源行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彰显出时有行业的重要地位。加快推动石油体制改革、建议车用燃油实施阶梯定价制度等成为关注重点。
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接近2.8亿辆,私家车保有量逾1.4亿辆,汽车千人保有量约为117辆,接近国际平均水平。但是我国用车环境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油费、税费、各项制度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不少代表都将目光投向了车主们实实在在的用车上。
长城王凤英指出,随着汽车保有量增长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车船税的制度设定存在不公平现象,不利于鼓励车主少用车;高速公路的收费周期过长,超出合理范畴,应当根据城市发展适当调整,加以优化;燃油价格定价机制没有与车辆使用强度挂钩;现行车辆年检制度依然存在不合理,存在社会资源浪费的情况;城市停车收费管理乱象丛生,效率低,停车费去向不明;拥堵费征收需要前瞻规划,需要相应法律政策支持。针对这些弊端,她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硬度之策,例如增加车辆使用强度,优化车船使用税制等。
时报辣评
“为什么国内成品油价格不能跟着国际油价下调,让我们继续享受国际油价大跌的红利?”这是不少私家车主的心声。一面是消费者油价越低越好的诉求,一面是国家维护能源安全和产业稳定、推动节能减排的整体考虑。油价不是简单的商品,是由此窥见世界金融局势的窗口。
《信息时报》D02版
原文来源: 信息时报 | 发表时间:2016-03-10 | 作者:曾祥萍、梁斯君
原文链接: http://epaper.xxsb.com/showNews/2016-03-10/296456.html
【第一教育】两会@教育丨上海教育界代表委员发出了哪些”好声音“?
全国“两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畅所欲言,热议社会热点,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来看看上海教育界的代表委员们发出了哪些“两会好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教授严诚忠:
应用型大学要跳出“仿名校”怪圈
作为一个有49年教龄,多年来一直关注“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大学教师和全国人大代表,我在此重视高校分类指导以深化改革与创新之关键节点上拟提出几点意见与建议,供教育主管部门参考。
一、加快分流分类,指导合理的目标定位
宜结合国务院出台的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各地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加快把一批综合条件与基础入不了一流的大学从“盲目追求高、大、全,信奉追逐型同专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困局中解脱出来。
通过科学合理的 “自我再定位”,“迅速进入”改革、调整、优化、重建的新发展通道。要抓好“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大好时机,在大学分类分流上克服“议而不决”、“方案不落地”的传统行政化的陋习。
二、着力扶持和指导应用型本科高校构建局部优势
应用型大学的前景在于创新发展与构建特色,以培养高质适用的优秀应用型人才,但这类转型而成的高校需要“脱胎换骨”,以新的理念面对高教的竞争与变化。必须变着力提升学校“排名”为倾力构建新专业的局部优势,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上的新优势。
要跳出“仿名校”、“沿袭985、211标杆”的发展桎梏,走校企合作、课堂与职场衔接、课程开发与产业需求相融通的创新与特色发展之路。其中,教育主管部门在理念指导,鞭策激励、资源配置,信息沟通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应加速推进!
三、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服务大战略和新产业
应用型大学的天生优势在于贴近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而且较受地方政府关注。在目前我国产业转型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中,应用型大学必须学会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以有效构建多元化合作模式的优势。
大致可有三个维度:一是同先进的兄弟高校合作以利用“外脑”与“成果移植”,建立自己的特色和强项。二是同地方上的高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合作以构建互利共赢的共建机制和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三是同新兴产业中的创业和转型企业合作,互为依托,共创良机,目前需要产业人才的行业有健康服务、生态环保、影视动漫、海洋经济、航运与港口物流等等。在这些领域,应用型大学开创与推进合作平台和机制是大有可为的。
四、聚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探索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和工程硕士相衔接的职教一体化人才成长通道,加快培养紧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应用型大学的重要使命。这类大学的学术研究应聚焦于产业人才培养和课程研发,进而以创新精神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与内容。
其中,师资队伍的改革与建设是根本。建议以更积极的姿态组建符合应用型大学要求的师资队伍和创新培养与导入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扩大企业高技能人才进校担任兼职专业教师,探索“职业导师制”以辅导与引领学生的职业发展与自身成长。
总之,应用型本科大学和机制建设是一篇大文章,这一新兴高教群落的发展与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长远发展中的人才结构优化和社会各项工作的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希望国家教育部重视并着力做好这一方面的指导与推进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蓝闽波: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创新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实力提升至关重要,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涉及一流大学的建设问题,也事关国家长远发展。
然而,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学生以课本、课堂、课堂教师为中心,热衷于考试考证,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同时,学生对于枯燥的学习非常不满,上课玩手机、看电影等是课堂内的普遍现象;阅读量大量减少是导致学生被动式学习的重要因素,不看相关书籍是学生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至于对学习缺少兴趣的问题所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唯分数、被动学习,变得及为迫切,改变现状是实现创新国家的一个重要环节。
1)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建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基本要素,没有兴趣,创新动力势必不足。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是多样化的,缺少兴趣的学习会直接导致培养的学生是为考试而学,为学位而学的普遍现象。
要解决这一问题,因材施教是需要完善的教育体系,因材施教已经提出多年,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这涉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专业设置等多个问题。如按学科大类招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实施通识教育,经过两年的基础学习再分到具体专业;采用各种措施,对教学体系加以调整,加大学生对各种知识的阅读量。
只有在了解各种知识和观点的基础上,在专业学习阶段再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专业,这样可以减少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增加专业选择空间,提高专业满意度,真正做到厚基础、宽口径,从兴趣出发选择专业,这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由度,为因材施教提供极大的空间。
2) 放开专业选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专业的选择涉及每一位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对专业的热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美国大学在转专业方面给与学生极大的自由度,学生在大领域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方便的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专业,如:在工程学院,学生可以从机械工程转到电子工程专业学习;同样,工程类的学生也可以转到理科学院学习,如: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化学系学习。
这些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许多毕业生对于所学专业的热爱将成为从事一生职业的基础。我国高校也允许学生转专业,通常是在一年级末,而这阶段,学生对于专业的理解和了解都与中学阶段类似,对所学专业还没有基本的了解;要实现学生自由转专业,同时也要避免出现一些“热门”专业人数过多的情况,可以通过自然调节和社会用人调节实现不同专业的均衡,真正做到高校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宗旨。
3)强化分类管理逐步理顺高校的定位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对于高校的功能定位,已经在多年的建设过程中,已逐步实现了分类管理,如美国的文理学院就是以本科教育为主,对于专业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这类高校的毕业生却是一流大学研究生的热门候选人。
这些大学(学院)实行小班教育,重视素质培养,学校的主要功能就是教学,对于科研并不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同样,德国的教育体系讲究多元化,特别是它的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很成功。
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地方,而我国的高校去特色化严重,一味强调大而全,导致各类高校雷同。但对于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却不太关注,每年的研究生招生中可以明显看到这些弊病,一些二、三本的学生为了改变身份,从入学开始就为考研奋斗,造成考试成绩很高,能力却很一般的情况,这也直接导致许多用人单位非985、211本科生不使用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要采取一切措施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情与兴趣,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经过基础学习再分到具体专业。大类招生可以减少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增加专业选择空间,提高专业满意度,真正做到厚基础、宽口径,从兴趣出发选择专业。
2) 以现有的高校分类为基础,逐步完善高校的各自定位。现代大学是以传输知识为主要目标,现代大学章程也给予高校极大的自主权。根据高校自身的特色,紧扣市场需求,建设具有特色的高校,应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指标。
原文来源: 第一教育 | 发表时间:2016-03-07 | 作者: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