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好课程改革 深入推进立德树人 新闻联播报道华东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改革
2017年下学期开始,华东理工大学认真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2018年1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我校课程改革的成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必修课改革的典型,受到广泛关注。
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率先探索“课程组织、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评价、复课改进”的一体化线上线下“闭环互动式”教学模式,即利用“爱思政”网络互动平台,组织集体备课、线上选择专题、形成网上班群、组织课前预习、教师参与引导、课前扫码签到、课堂互动交流、课后思考答疑、学生综合评课、课堂数据采集、教师集体复课,再次更新备课内容。整个过程既要求任课教师全员全程参与,又能记录留下痕迹及时完善,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大一学生每学期4节专题课和1节“爱国学堂”课,大二学生每学期2节专题课和1节“爱国学堂”课。专题课程内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设计36个系列专题和1个“绿色中国”系列课程,学生大学期间选择其中12个专题进行学习。本学期开设383个教学窗口,实行60人的小班教学。“爱国学堂”课紧密围绕当前形势热点,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授课,本学期目前已经开设4批28场报告,场场爆满,最火爆的一节课45秒抢完,峰值高达4504人次进行在线抢课。同时,学校每学期面向全国大学生开设10讲在线开放课程,上线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网”,力求提升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专题课程授课使用学校自主设计的“爱思政”网络互动平台进行,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建立班群,课前线上推送预习材料,教师和学生在班群中进行互动;上课前教师回应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教学中设计学生关注的问题,并在线上即时显示课堂互动结果,及时反馈互动情况,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不断扩大课堂互动的参与面和提高参与度;课后布置思考题,让学生通过“爱思政”平台提交答案,并组织线上互动答疑;最后,要求任课教师围绕授课情况组织复课,对互动情况、学生评价、课后思考及时进行分析,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效果,同时探索建立课程大数据和分析模型,根据学生在闭环过程的表现,分析其认知情况和思想变化,从点到面,并延伸到其他领域,力求做到精准思政。
相关链接:
央视网消息 (新闻联播):高校思想政治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如何改变过去学生心目中生硬枯燥的印象,这几年各高校不断下功夫、做文章,尤其是教育部把2017年确定为“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以来,课堂上的变化更加明显。
这是华东理工大学的一堂“形势与政策”思政课,如果在前两年,谁都不相信它现在的火爆程度。下学期的思政专题课程,很多都是被秒抢。
很多同学说,之所以爱上这门课,首先是形式活,手机扫码答题,分享自己观点,老师通过app实时掌握学生需求,随时解答和组织讨论,更重要的是内容也活,学校根据学生反馈和大数据统计,把教学要求编组成36个课程单元,由学生自选12个感兴趣的主题。
和上海一样,目前各地高校积极从课程改革、体系建设、人才扶持等环节,积极提升思政课的活力和吸引力。2017年,教育部首次开展了覆盖2000多所高校的地毯式调研,3000节思政课走访和30000份问卷显示,学生在思政课上很有收获和比较有收获的比例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