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汪品先:民族复兴必须立足海上
■本报记者 黄辛
日前,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在“上海科协大讲坛”科普讲座上表示:“中国近一两百年的败落,从海上开始;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须从海上立足,这就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所在。”
他特别强调,海洋的发展关乎中国梦的实现,建设海洋强国,不仅要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和海上实力,还需要加强软实力——增强海洋意识。“振兴华夏,就要弘扬海洋文明,将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相结合。”
汪品先认为,当代海洋经济的文化背景是西方的海洋文明。我国长期以来海洋意识不足,有其历史根源。首先,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础,不同于起源地中海的欧洲文明;而同时我国近六百年的“海禁”,又加大了两者的差异。这种差异渗透在各个文化领域,也在深层次上影响着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
在汪品先看来,人类长期以来接触的只是海洋表面的一部分,对深水和海底几乎一无所知,人类关于海洋的知识,绝大部分来自最近的几十年。隔了平均水深3700米的海水,人类对深海地形的了解还不如月球背面。最近30多年来,科学研究才发现海底原来是“漏”的,不但有形成金属矿的“热液”和有可燃冰逸出的“冷泉”,还有着不靠光合作用的“黑暗食物链”和海底的“深部生物圈”。
“海洋拥有的资源恐怕是人类无法想象的,可燃冰水合物的能量超过了地球上所有能源的总和。”汪品先说,如今,海洋科技已经进入新时期,海底观测系统将各种仪器放入深海底,通过光电缆连接上岸,对海底进行长时期的实时原位观测。而人们在海底建设观测网,就相当于在海底设置“气象站”和“实验室”,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与海洋的关系。
海洋高科技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前提,我国起步虽晚,近年来已经开始迅速发展。汪品先介绍说,加拿大有世界最大的海底观测网。中国的科学家也于2009年在东海建成我国第一个小型海底观测试验站。此外,如今在同济大学实验室的计算机上已经可以观测到远在加利福尼亚900米深水海底的实况。
传统的海洋经济在海面,即所谓的“鱼盐之利,舟楫之便”;而当代的海洋经济拓展到了深海海底,世界海洋经济产值的50%以上来自海底的石油天然气。对此,汪品先表示:“海洋是500年来大国崛起的关键,也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要点,21世纪的华夏振兴,也必然是一个增强海洋意识、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
“以大陆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华夏文明,如能与海洋文化相结合,那就前途无量了。”汪品先说,人类文明的历史趋势表明,海洋的作用越来越大。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