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所"上海暑期学校"相继开张 报名越来越早仍一座难求
原标题: 暑期访学下一站:留学上海(附照片)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体验书法。
东方网7月25日消息:“今年能到上海来学习,机会太难得了。”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萨亚拉·那扎伯娃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暑期学校”已经度过了10天,除了每天学习汉语,她还饶有兴致地学习剪纸、书法,参观博物馆和企业,了解中国的文化。“每一天都非常充实,中国太有魅力了。”
眼下,面向外国留学生的2015“上海暑期学校”已在14所高校相继开张。那扎伯娃所在的“一带一路”项目班是今年首次推出,23名学生来自1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由市教委主办的“上海暑期学校”今年第8年举办,已成为众多海外学生来沪留学的探路石。在不少高校,每年都有一部分留学生结束为期1个月的访学经历后不久,重新来到上海留学,接受正规的学历教育。
报名启动越来越早,仍然一座难求
今年,上外推出的“上海暑期学校”共开设了4个班,除了新推的“一带一路”班,还有西班牙语国家项目、中东国家项目和俄罗斯项目班,总计83名留学生,分别来自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土耳其、以色列、墨西哥、厄瓜多尔等22个国家。
“报名越来越火爆,尤其是这两年,报名简章还没出,一些海外学校早早地就来咨询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留学生办公室程洪金老师介绍,“上海暑期学校”每个项目班的招生名额在20名左右,从最初需要到海外“动员报名”,到目前“一座难求”,除了这一项目提供奖学金,课程本身的“含金量”也在对留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力。
“调查问卷发现,虽然八成以上的留学生希望提升汉语水平,但他们对这段访学之旅有更多的期待,非常希望了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于留学生的实际需求,程洪金说,上外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努力把“上海暑期学校”的课程做精、做细。就拿汉语学习而言,每个留学生都会在开班之前接受中文水平测试,进行分层教育。今年的83名留学生就被分成7个不同层次的班级,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上外还为留学生安排了中国传统文化体验课程,让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能够通过上海这个窗口了解中国。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回忆,2008年上海第一次推出“上海暑期学校”时,只有来自日本、韩国等友好城市的25名留学生前来交流,但时至今日,这个项目已经成为“上海教育”的一张名片。今年,共有650多名留学生参加上海14所高校承办的21个项目班,涵盖五大洲的上百个国家。
上完暑期学校就来留学,专业背景学生日渐增多
在上海音乐学院,著名二胡演奏家王永德教授今年9月份将要收一名新徒弟:来自日本的留学生鞠雅子。原本在东京艺术大学学习的鞠雅子,在上音完成今年“上海暑期学校”民乐班后,决定转学到上音就读。
在不少高校,老师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吸引众多来自海外的中国文化爱好者外,越来越多具备专业背景的留学生已经通过“上海暑期学校”,顺利打通了来沪留学路。
在上海体育学院,今年开设的武术项目班吸引了不少功夫爱好者。上海体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朴美子发现,这个班的不少留学生在报名之前,已在海外的孔子学院和拳馆练习中国功夫。“有的是跟着当地的华人练习,有的是通过视频学习、仿效,门派堪称五花八门,呈现的‘功夫’也是各式各样。”而这些留学生此次来沪的目的非常明确,接受正规的中华武术指导。实际上,上海体育学院近年招收的留学生中,每年都有好几名学生是在参加“上海暑期学校”后、带着明确的目标来学习。部分留学生已具备相当的专业水平,来华学习武术套路是为了备战今后的国际武术比赛。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37名参加“上海暑期学校”的留学生大部分来自欧洲、美洲等高校。随着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具有医学专业的学生也纷至沓来。“2012年第一次办暑期学校时,大多数学生是冲着对中医的一点兴趣来的,基本是中国文化爱好者。”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赵海磊介绍,今年来学习的留学生,对中医文化已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诸如外国人很难理解的中医中的“气”、“阴阳”等概念,还有中国古老的哲学,他们都有所涉猎。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上海戏剧学院。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在1个月内参加中国戏曲班,不仅领略了京剧等传统戏剧之美,还排练了《秋江》、《朱丽小姐》和《孔门弟子》等三台大戏。用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郭宇的话说:“戏曲程式很难,国际学生短期内能将戏曲表演做到这种程度很不容易。”近年来,通过参加“上海暑期学校”中国戏曲项目,已经有4位留学生成为学校跨文化交流学的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