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为机构和社区养老减压
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上海如今已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在目前本市养老服务格局下,绝大部分老人将采用居家养老的模式。如何让老人“足不远行”,也同样能享受到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从2014年下半年起,上海开始试点一种社区嵌入式、多功能、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长者照护之家。
位于万里街道的“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是以康复治疗为主的为老服务项目。在地理位置上,这一机构与邻近的居家护理站、社区卫生服务站有机结合,通过信息技术等创新模式,打通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使社区老人在“一碗汤的距离”内即可享受多样化照护服务。
目前的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已成功在万里、真如、枫林、曲阳等十多个街道社区“落地生根”,形成了品牌化、连锁化经营的格局。这家长者照护之家有何创新点,它在推动社会化、专业化力量共同参与养老服务方面,又可产生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走进“爱照护”,记者发现房间内的床不一般,这是专门为老人设计的智能护理床。爱照护首席执行官丁勇拿起床边的遥控器,简单按几下,床垫可在人体的腰、腿、膝盖等部位自动弯曲,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来调节。床边的护栏,还可升起降下,作为平衡杠供老人训练行走。
“让老人自我掌控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释放出一种信号:我还能动、还有力量,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处于康复期的老年人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负担。老人力所能及的事就交给老人自己完成,护理人员可以集中精力做需要专业化服务的项目。”
与其他长者照顾之家不同的是,每一位来到这里的老年人,除了有一张床位,在家也有一张相同的护理床。通过把护理床投放到老人家里,并复制机构服务到家,养老服务不仅能“堂吃”,也可以“外卖”。这成为爱照护的一大创新。
“爱照护”长者照顾之家的定位是居家的补充,在丁勇看来,大部分老人的需求重点是早上起床、晚间就寝,以及三餐的料理。这些需求通过服务上门就可以完成,并不需要全天候占用养老服务的稀缺床位资源。通过提高床位的使用效率,降低服务的总成本,也可以让专业服务惠及更多老人。
破解“一床难求”难题
上海的养老服务格局俗称“9073”,其中90%的人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人数占比分别为7%和3%。目前的居家养老面临最大的瓶颈在于,老年人无法享受到与机构养老相匹配的专业照护服务。不少老人处于术后康复、大病出院的过渡期,需要医护人员的陪伴并且辅之以一定的康复训练。然而,传统的养老机构又面临着“一床难求”的难题,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排队等待才能入住。
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矛盾,要补上养老和看病难的“短板”,就需在养老服务模式上大胆创新。为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实现居家养老,2014年上海启动了长者照护之家试点工作,涌现出多种不同的服务模式。
丁勇表示,如果能对“90”部分的老人进行专业及时的照护,就能让他们保持较为稳定的健康水平,从而大大缓解“7”、“3”部分的压力。比如,通过让“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的执业护士定期上门随访,进行健康评估、皮肤检查、家庭照护力量评估和培训,以及护理人员每日的助餐、助浴等照料,老人可以保持较好状态。
传统的长者照护之家的入住模式是事先与老年人签订几个月的入住合同,到了约定时间老人出院回家。而“爱照护”则不鼓励老年人连续入住,而是提供了三个套餐包让老人自主选择。记者看到,在三个套餐包内,最长的入住时间仅为每季度10天。
更多的老人能够在家实现养老,就越能缓解养老机构内医疗资源紧缺的现状。“很多老人包括子女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认为老人有什么问题就应该住在养老院里。对大部分老人来说,只要有专业人员帮助他完成一些基本需求,老人完全可以在不离开熟悉的社区环境下,实现居家养老。”
据了解,通过将服务送上门的方式,“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实现了内设床位的快速流转。“我们一张床可以服务12至15位老人,按照每个长者照护之家15张床位计算,大约可以同时照护200余位老年人。”这一数据远高于其他长者照护之家的流转率。
多重激励留住护理人才
走进“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你会发现这里有柔软的沙发、雅致的茶座、还有一盆盆多肉植物,一切的布置都温馨得像一个家。长者照护之家“如家”的设计理念,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在这里你还会发现另一种气息:年轻。
无论是墙面粉刷的青绿色油漆,还是画框中抽象艳丽的图案,一切都按照年轻人的审美来打造。“让老年人感受到满满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年轻人愿意留在这里工作。”“爱照护”运营总监曾超告诉记者,想要留住护理人才,环境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待遇和归属感。
“爱照护”没有采用行业惯用的按时计薪,因为这种模式不够科学。“按时计薪不利于提升效率,混时间的情况常常发生。比如,老人在睡午觉的时候,护理人员无所事事,这部分时间也要计薪。”
为了激发照护人员的工作动力,丁勇将按时计薪创新为按件计薪,并通过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和推送工单。计件项目既包含了康复训练、个人卫生、生命体征检查、居家上门等规律性时段的内容,也包括洗碗、洗澡、洗衣物等“时间敏感度低”的工作。
在枫林社区“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的护理长钱燕飞看来,她手上的这支照护队伍的工作热情正是最高涨的时候。“任务单出来,大家会抢单,抢到就赚到了。完成一项,就算一份薪资。”照护人员可以在老人睡觉的时候去洗衣服,有余力的人员还可以多进行一次居家上门服务。总之,只要充分利用起边角时间,就能为自己多赚一份收益。
丁勇告诉记者,自从实施按件计薪以来,员工的平均工资从原来每月4800元左右提升至6500元左右。人员的潜能被充分调动起来,照护的效率也大大提升,从原来15张床位需要6名照护人员,现在只需要4人。
在目前养老服务队伍人手紧缺的情况下,按件计薪无疑是一次创新。当照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效能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时,老人能够享受到更为周全的服务,养老服务人员也能获得更高收入。
“爱照护”提供一个创新的样本,其中的好经验值得总结,还有不少探索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今后,上海将建立更多服务于居家养老的专业机构,并不断对业态和模式进行优化升级,为老年人提供更完善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