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同志、英烈后代共忆70年前:让抗战精神融入城市发展

05.09.2015  07:24

  70年前,烽火岁月中,中国军民同仇敌忾,以血肉之躯,赢得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70年后的今天,和平年代里,人们共同缅怀在这场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先烈和同胞们。

  昨天,世博中心红厅,热潮涌动。上海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抗战老同志、英烈后代、外国友人、解放军和青年代表等回忆自己或父辈的抗战经历。诉者激昂,听者动容。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这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让抗战精神融入城市血脉,用奋斗再造辉煌。

   铭记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我们纪念抗战胜利,就要永远铭记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和主导全民抗战的战局演进,成为东方主战场的中流砥柱,铭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抗战老同志代表、原上海市长途电话局党委书记兼局长毛西夫一席铿锵有力的话,引起现场一阵热烈的掌声。

  曾参加过反清乡斗争、现年90岁的毛西夫在会场上第一个发言。这几天,他思绪万千,心潮澎湃,仿佛又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抗敌战场。一幕幕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画面,重新浮现在他脑海里。在他看来,这一切都可聚焦成一点:我们党在抗战烽火中始终彰显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从上海进入‘孤岛’时期直到抗战胜利,上海党组织坚决执行党的有关指示,充分利用上海多种优势条件,不遗余力地在各个方面对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开展支援,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毛西夫说。

  “昭昭前事历历鉴,惕惕后人代代师。”来自“叶挺部队”的解放军代表钱俊说,我们始终不敢忘记,日本军国主义欠下了3500万中国军民的血债,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山河破碎、饿殍遍地、满目疮痍,成千上万的人民大众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我们更不能忘记,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倡导并高擎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凝聚起全国军民的力量,开始救亡图存的奋斗和拼争,引领中华民族从此踏上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老战士的肺腑之言,让现场不少与会者深受感动。来自上钢新村街道的社区志愿者林阿姨和孙阿姨说,想想英烈们当年的牺牲,我们工作中受点委屈、吃点苦,根本算不得什么。上海临床检验中心医生虞啸炫说,老战士讲了许多亲身经历的事,让后辈更加了解当年抗战的艰苦卓绝,了解历史,更能珍视和平。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82岁的英国老人白丽诗缓缓登台,她在上海已生活50年,退休前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教师。她无法忘怀的是,抗战期间在上海日军集中营的日子。1943年,白丽诗一家被送到“平民集居中心”,一座用铁丝网圈起来的集中营。“每天吃的是同样的东西:一份米饭,一份菜汤……每个人只能发到少量的开水,冬天很冷,为了保温,我们把水装进热水袋放在被褥里,第二天早上喝到的是有橡胶味道的水。

  在铁丝网的外面,更多的中国普通老百姓正在遭受战争的苦难。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上海人民行动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反法西斯正义力量支援抗战。毛西夫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共产党军队的物资供给极为困难。上海党组织积极配合“保盟”上海分会等民间团体,将国际友人、爱国侨胞捐献的大量资金、医疗器材、通讯设备、救济物资,一批批用海运、空运、卡车,甚至靠人背肩扛的方式,源源不断地送入抗日根据地。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宁愿死,不投降!”淞沪抗战英烈后人代表、谢晋元将军之子谢继民说,这首爱国歌曲曾传唱大江南北,鼓舞着战士们以八百壮士为榜样。这歌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决心和信念。如今,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作为上海市重点工程扩建,充实展览内容,扩大展馆面积,社会各界踊跃前往参观。

  “就像白丽诗奶奶说的那样,绝对不要忘记过去。用生命品尝过战争残酷的人们,更知道和平的滋味如何甘甜。”在上海金融学院大四学生陈亮看来,这样的纪念活动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重重地叩响心门,注入力量。

  用抗战精神引领发展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具有活力的精神基因,抗战精神传承至今,发扬壮大,成为一代代青年学子的价值追求。”全国学联副主席、复旦大学研究生会主席顾皓卿最后一位发言:“在扶贫支教的讲台上、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在国防科研重要岗位、在西部基层农村、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我们的青春和汗水。”在与会的许多青年人看来,如今的一代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七十年,斗转星移。中国这片热土,上海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与会者表示,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是精神的强大,我们对抗战胜利的最好纪念,就是要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按照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各行各业劳动者应排除万难、奋勇争先。

  如今,上海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引领。在沪江网联合创始人于杰看来,“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并向‘二次创业’进军,抗战精神应该融入城市血脉。”唯有解放思想,团结奋斗,才能攻坚克难,改革成果惠及于国、惠及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