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部抗战专题片相继亮相荧屏 国际视野彰显上海特色

31.07.2015  11:20

  原标题:集中资源倾力打造审视历史反思战争祈愿未来 7部抗战专题片相继亮相荧屏

  图为纪录片《“”走战场》中,媒体人曹景行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缅怀遇难者。资料照片

  ■《来自延安的报告》将在8月1、2日登陆纪实频道晚间21点档,《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将在8月12、13日登陆东方卫视晚间19:30时段,其余5部专题片也将在今年八九月份相继亮相荧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今日的上海该如何铭记战火下的昨天?由上海广播电视台集中资源、倾力打造7部抗战题材专题片,审视历史、反思战争、祈愿未来。

   打造荧屏“红色抗战季

  早在2年前,SMG就开始筹划抗战题材专题片的摄制。千万预算的投入之大、数量之多以及最终呈现的质量之高,在国内电视台中首屈一指。

  其中,SMG下属电视新闻中心推出的2部专题片为《另一个战场》和《犹太人在上海》。前者讲述文化战线上的抗日故事,后者讲述二战期间上海这座城市庇护遭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的感人故事。真实传媒推出3部专题片中,《来自延安的报告》将通过珍贵史料和亲历者口述集中表现英美同盟国眼中中共抗战的重大战略价值,《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聚焦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淞沪会战,《“”走战场》则由著名媒体人曹景行带领年轻人重访二战东方战场。此外,外语频道推出《东京审判》和《战火围城》两部专题片。《东京审判》剖析东京审判对日本社会以及日本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影响,《战火围城》展现二战期间生活在上海的不同国籍的人们如何共同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王建军表示:“这一批制作精良、诠释深刻的专题片作品,将成为抗战题材的经典力作,为上海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大宣传中做出贡献。

   填补中共党史空白

  7部专题片“部部都有新发现”。《来自延安的报告》实现了多个“首次”:首次以西方人的视角体现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在敌后战场中的作用,首次公布美国战略情报局关于中共敌后抗战的解密档案,独家发布1944至1945年中共领导人和延安风貌的彩色珍贵影像。《犹太人在上海》首次大规模寻访曾经避难上海的犹太难民,并对这段宝贵的历史进行抢救性的记录。《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首次在荧屏呈现从淞沪纪念馆及民间征集而来的大批历史资料,首次作为大陆媒体采访淞沪会战指挥将领陈诚之子陈履安,首次抢救性采访公开一批淞沪会战老兵的影像资料等。《东京审判》则是作为国内媒体,首次远赴海外大量采集东京审判的档案资料。《另一个战场》首次从文化战和新闻战的角度,系统梳理中日战争正面战场之外的另一个战场。片中探寻到许多首次揭露的文献史料,如美国记者田波烈报道南京大屠杀的电报原件、东京审判的数千件证据原文、重庆大轰炸当天的电影胶片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而一系列的“首次”也获得了业内肯定。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独立审片人张云评价《来自延安的报告》,认为“史料丰满扎实,有坚实学理基础,一些发现填补了中共党史的空白”。上海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课题组组长、复旦历史学教授余子道称赞《另一个战场》“弥补了国内文化抗战专题片的空白,第一次表述了上海这座孤岛在文化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国际视野彰显上海特色

  上海独特的城市特点,也让这些抗战专题片在刻上上海烙印的同时,多了更宽广的国际视野。

  专题片《另一个战场》拍摄历时10个月,走访了上海、北京、武汉、重庆、延安,台北,以及美国纽约、华盛顿、堪萨斯城、日本京都、大阪等境内外18个城市,受访嘉宾60位,其中包括90岁的陈香梅女士、93岁的秦怡女士,孙元良将军之子、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日本著名公益律师一濑敬一郎、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等中外人士。就在今年7月底,摄制组还在日本京都拍摄京都反战游行。总导演刘晓清告诉记者,为了避免片面的民族主义情绪,“专题片尽量采用客观、中肯的表述方式,通过国际视野、理性呈现,告知观众,我们纪念战争,不是为了延续仇恨,我们厘清历史,是为了面向未来。

  《东京审判》和《战火围城》则更加具有广泛的国际传播意义。3集系列专题片《东京审判》大量采访国际知名的研究二战史、东京审判的中、日、美、德各国专家学者,尤其是日本专家学者以及政要,如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等,努力呈现客观的观点。《战火围城》则采用现实与历史线索交织的讲述方法,以外国历史学家为主持人实地走访,用微观的切入点,即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的个体故事,展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这片土地上,不同国籍的人们如何共同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宏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