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投资人知道科学家在干什么,首期财智沙龙举行

30.03.2017  13:47
  复旦大学教授杨青的新药研究成果去年被一家美国企业看中,签订65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合同一事,给了上海市科委“刺激”和启发。为了让中国投资人和企业家了解更多的上海科研成果,进而投资、转化这些成果,市科委发起了“浦江创新论坛·财智沙龙”。今天,首期沙龙在INNOSPACE+创业社区举行,众多投资人、科学家、企业家汇聚一堂,围绕“类脑智能技术应用与趋势”主题进行交流,寻找值得关注和投资的“科技金矿”。

浦江创新论坛·财智沙龙”上,演讲嘉宾与主持人、听众互动。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央“千人计划”专家冯建峰正在带领团队,研发上海市重大项目“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目前进展如何?有没有值得投资的亮点?冯建峰在演讲中告诉听众,全球最大的脑科学数据库已落户复旦。这个数据库包含美国脑连接组计划采集的1000个人脑扫描数据,英国生物银行投入约5.8亿英镑采集的50万人全基因组和1万个人脑影像数据,复旦类脑智能研究院采集的1000例以上精神分裂症、1000例以上抑郁症、2000例以上自闭症脑部数据。利用这个数据库,科研人员对一些被试者进行全基因组和脑影像解析后,能对他们今后可能患上各种疾病的风险给出数值。此外,科研团队提出了治疗抑郁症的新思路,还在开发诊断脑卒中的智能读片机。
  除了医学,物流管理也是复旦类脑智能研究院主攻的一个领域。冯建峰告诉投资人和企业家,他们开发的智能算法已成功应用于上汽集团,能通过自适应、可学习的策略更新,制订经济合理的物流路线。与使用一个国际知名的供应链软件相比,这种智能算法使零部件供应链的总里程数降低15%。“这个降低幅度,能为企业节省大量资金。”冯建峰的话,引起了不少与会者很大的兴趣。
  科研院所也有大量“科技金矿”。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研究员、中央“千人计划”专家张晓林介绍的是仿生眼,这是他研究了几十年的原始创新成果。与摄像机相比,人眼有很多独特的本领:一是左右眼能自动调节,始终保持一定的位置关系,从而获取立体图像;二是防震,能够在颠簸等环境中获取稳定的图像;三是能对一个物体进行跟踪;四是随意切换对象,想看哪儿就看哪儿。经过生理学研究和工程开发,张晓林团队研制出了机器仿生眼,它们都有会动的眼珠,左右眼协同工作,具备人眼的基本功能。这种设备可应用于工业机器人、3D摄像机、监控系统等产品上,实现视觉智能化。

不少听众拍摄演讲PPT页面。
  听了两位科学家的演讲后,七海资本合伙人姚欣榆发现了两大商业应用亮点。他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自动驾驶汽车目前大多采用激光视觉系统,不仅成本较高,而且两个激光发射器的相对位置必须达到纳米级精度,否则自动驾驶汽车就会“看走眼”。而两只仿生眼能自动调节相对位置关系,如果应用于自动驾驶并假以时日,可能会引发重大突破。对于冯建峰团队研发的智能读片机,姚欣榆也认为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种机器不必局限于诊断脑卒中,可以拓展用于分析CT片、X光片、心电图等各种体检影像和数据,有望大幅提高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如果与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结合,还能实现用户实时体检,更有效地监测人体健康。”(作者:俞陶然)  【来源】上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