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当前,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国进入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攻坚期的时代背景下,牢牢把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坚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对于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
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摇篮,思想理论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宣传思想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师生员工。
(一)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充分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宣传阵地和精神文化产品,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把国家梦、民族梦与大学梦、个人梦有机结合起来,自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同时,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回答师生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要加强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实施思想引领工程,贴近师生接受习惯,创新学习载体形式,举办“部长进校园”形势报告会、“理论名家讲堂”、“学理论·读经典”等活动,不断增强理论学习效果。
(二)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组织编写教辅资料,加强培训督查,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制定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健全新上岗培训、全员轮训、技能竞赛、骨干研修、择优资助、国内外访学为一体的培养体系。开足开好必修选修课程,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教师用贴近学生的话语、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时代元素,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扎实推进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专家优势,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阐释,把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总体规划,努力用科学的理论阐释坚定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自信。重点建设好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基地,编写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材,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大力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研究,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整合优质资源,组织多学科、跨领域的协同研究,打造一批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国家智库。
(四)切实加强高校社会实践教育。要为高校师生开展社会实践搭建平台,建立师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引导高校师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责任。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师的社会实践工作,积极选派青年教师特别是海归教师到基层和实际部门挂职锻炼,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基层实际,更好地接地气,懂国情。要把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机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师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二、做大做强正面宣传,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新闻宣传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进行组织传播、行政管理、舆论引导及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新闻宣传既要坚持“喉舌”作用,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路线和教育方针,推动学校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要充分掌握和利用新闻规律、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加快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步伐。
(一)提升新闻宣传水平。完善新闻信息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高校要统一设立新闻发言人,及时就高校改革发展重大部署和社会关切的热点敏感问题发布信息,妥善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一步改进高校新闻宣传的文风作风。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教育媒体传播方式,推进高校信息公开,提升教育报刊、教育电视台等媒体传播能力,发挥好中央媒体作用,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建立高校、宣传部门、新闻媒体三方联动宣传机制,把握好时、度、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构建新媒体时代新闻宣传工作大平台。在继续发挥校报、广播、宣传橱窗、电子显示屏等校内传统媒体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广泛运用新型手段,克服“本领恐慌”,适应网络、移动信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发展,有效应对不断出现的微博微信、手机短信、手机报等新的传播方式给传统的传播观念和宣传方式带来的巨大挑战。要引导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大力推进校报校刊数字化建设,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方面的认定机制。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扩大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增强渗透力。
(三)强化舆论引导能力。要掌握全媒体环境下舆情演化和应对规律,主动回应师生关注的国计民生、教育改革发展及校园学习生活热点问题,制定突发事件舆情引导预案,有理有节地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师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效掌握舆论主导权。要加大网络宣传思想研究和工作推动力度,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互动一体的宣传思想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及时性有效性。健全网络舆情预警和防控机制,认真做好网上舆论斗争和引导工作。加强网络管理员、监测员、评论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理论、懂网络的宣传骨干。
三、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之区,在全社会具有辐射引领作用。宣传思想工作要紧紧围绕师生成长发展需求,注重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师生员工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宗教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好学雷锋和道德模范、各行各业先进模范校园巡讲等活动,推进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发挥青年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青春故事分享交流等形式,推动各行各业青年典型的事迹精神广为传播,引导学生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将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师德师风建设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管理全过程。全面落实《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创新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健全师德考核、强化师德监督、注重师德激励、严格师德惩处,推动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遵守职业道德、承担育人职责、永怀仁爱之心。充分激发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自觉性,鼓励教师弘扬重内省、重慎独的优良传统,在细微处见师德,在日常中守师德,养成师德自律习惯,将师德规范积极主动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提高师德践行能力。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制度建设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推进大学章程建设,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教师管理规定、学生守则公约等师生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生活的基本遵循。建立和规范学校礼仪制度,丰富升国旗仪式、入党入团入选仪式等典礼的内涵,强化仪式庄严感和教育意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基层党团组织主题生活会、党团日、班会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涵盖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等内容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并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的重要依据。构建各学段有机衔接的信用约束机制,分层推进诚信档案建设。
四、强化阵地意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意识形态工作贯穿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各项工作之中,关系着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党委在任何时候都绝对不能放松坚守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这根弦,都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政权意识、使命意识、阵地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高校党委要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及时加强指导。党委书记、校长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敢于担当、敢于亮剑、敢于碰硬,始终与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完善齐抓共管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坚持党政共同抓、党群合力抓、上下联动抓,动员学校各级干部、各支队伍、各类组织、各个部门一起来做这项工作,形成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的联动机制。把意识形态工作情况作为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指标,学校党委每半年至少专题研究一次意识形态工作,研判形势,部署工作,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异动和挑战。坚持高标准选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干部,把政治坚定和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有专长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宣传思想工作部门。
(二)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管理权。抓好课堂主阵地管理,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作为教学基本要求,制定加强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教师教学考核、教材使用、教学过程督导制度,对在课堂教学中传播错误观点和言论的,要给予严肃批评教育;对态度顽固、不听教育劝阻的,要视情调离、解聘;对散布反动言论或从事非法活动的,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聘任外籍人员担任教师,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抓好宣传思想阵地管理,绝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空间。加强对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出版物的内容审核。
(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话语体系是意识形态传播的基本载体。要创新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要注重用中国的理论、中国的学术、中国的文化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特别是要针对西方学术话语占据主导的现状,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深入总结提炼我们在中国道路中创造的新思想新经验新做法,着力打造融通中外、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广泛接受度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建立高校意识形态研究中心,及时掌握意识形态动态,研究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充分发挥理论专家作用,主动引导思想舆论。健全社会思潮和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切实把握工作主动权。
五、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
高校是传承、传播和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文化强国的光荣使命,是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力军。高校应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把以文化人的理念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把学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
(一)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要总结提炼出符合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传统、办学理念与治学文化,推动大学文化建设规划制定、平台构建和体系形成。加强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及其他文化设施的建设,挖掘校训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整理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要注重将大学文化景观建设作为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将大学精神和治学文化的内核“审美化”、“景观化”。要探索建立大学文化建设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根据相关建设指标和师生、校友以及社会各界的反馈情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不断推动大学文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二)打造大学文化特色品牌。要在校园中建设与校园环境融合、艺术品位高的公共艺术景观作品,在校园时空中形成特殊的文化艺术传播场,从而弘扬学校文化特色,提升大学艺境品位。要着眼于搭建大学文化高端传播平台,精心打造诸如学术大讲堂、“感动校园”“我爱我师”人物评选、师德论坛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并使这些活动成为师生开拓视野、激荡思维、启迪心灵的精彩课堂、教育阵地和重要载体。要抓好艺术馆、博物馆、音乐厅等文化场馆建设,坚持“公益性、专业化、高品位”的方针,加强人文艺术素养教育,努力传播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大学精神,充分发挥其人文审美教育、感染和引领作用。
(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要深化理论研究,发挥人才聚集优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项目研究,力争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通过课题资助、学术引领、文化交流、队伍建设等,把高校打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基地。要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明确学时学分。注重挖掘专业课程的传统文化内涵,切实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和传统美德教育。要注重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庆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文化素质养成教育。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2/03/content_43044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