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上海非遗传承人:面人赵 石氏伤科 洪氏古琴

12.06.2015  07:45

  原标题:“文化遗产日”前夕走访上海非遗项目传承人家风传世久绝艺显精神

  

  “上海面人赵”第三代传承人陈凯峰的外公赵阔明指导女儿赵艳林。

  明天是第10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正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启动10周年。本报记者走访三位上海非遗项目传承人,每一位都有一个关于“”的故事。

   面人赵:要传承得靠一大群人

  陈凯峰的童年记忆,总伴随着外公赵阔明手中千变万化的面塑。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面塑艺人赵阔明从北方到上海献艺,从马路街头设摊一直到南京路永安公司五楼,成为当时上海面塑第一高手,人称“面人赵”。他的长女赵艳林跟随父亲学艺,先后拜张充仁、万籁鸣等艺术大师为师,是上海“面人赵”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海派面塑”上海市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上海面人赵”第三代传承人,陈凯峰七岁随母亲学习面塑技艺,又随父学习书画雕刻。考入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后,他还系统学习了西方艺术、钻研绘画、雕塑和陶艺。在中学从事美术教育二十余年,陈凯峰教会上千学生面塑本领。

  陈凯峰授艺从不藏私,“当年我外公、我母亲都是这样,只要有人愿意学,他们就愿意教。”陈凯峰深信,“面人赵”要传承下去,不能靠几个人,得靠一大群人。网络时代,传统工艺更要与时俱进,捏面人也不例外。

   石氏伤科:神医得急人之所急

  曙光医院石氏伤科副主任石瑛,是石氏伤科第五代嫡系传人。这个上海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世家,肇始于石兰亭,奠基于石晓山、石筱山,创新于石仰山、石纯农、石印玉、石鉴玉等,历经五代积累。

  石瑛口中的“石老师”,正是他的伯父,也是他的硕士生导师石印玉。石瑛家中至今保留着祖辈用过的针灸盒、处方集,“毛笔抄录处方,装订成一本线装书。

  石瑛还在主持市文广局非遗传承项目“石氏伤科外用膏药技术传承”,但他觉得比起所谓秘方,中医世家传承的精神更宝贵,“神医得有一颗‘急人所急’的心。”一位腰椎间盘突出的外地病人来沪看病,石印玉仔细检查,发现病人其实是髋关节问题导致的股骨头坏死。“伯父的细心、精益求精,一直警醒我,学医之路没有尽头。”石瑛说。

   洪氏古琴:做得不好,宁可砸掉

  联系到洪崇岩时,他正在机器轰鸣的车间忙碌。洪崇岩是洪氏古琴手工斫制技术第18代传人,小学、中学就读期间,他常在家中帮工,获得扎实的漆木器制作技艺。

  说起琴,洪崇岩严肃的面孔泛起笑意。制琴有七十多道工序,从琴料选择、琴形设计、琴身成型、琴腔掏挖、琴体胶合、琴面髹漆、琴弦协调直至细节的装饰等,每道工序都有严格要求和特殊技艺。其中,琴面的低头、天地柱的放置、底面板的胶合、髹漆技艺等都是影响古琴音色与品质的核心技术,也是洪氏古琴手工斫制的独门技艺。获得国家专利的洪崇岩这样评述第十八代传人的意义,“琴做得不好,宁可砸掉,也不让它流到市面上。洪家只做传世的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