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改变“锦上添花”式扶持 闸北全要素全过程帮扶创业
靠着7.5万的“给力计划”扶持金,皋勋与其创业团队所在的上海网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撑过了最艰难的三个月,之后他们敏锐嗅准市场风向,互联网卖车业务由此走上正规。这样的“机会型创业”,已超越“生存型创业”,日益成为闸北区创业集群中的主流。何以有这样的改变?闸北区人社局负责人坦言,来自“创业者倒逼”。
闸北区人社局在对初创企业的调研中发现,不少有市场、有技术、有拼劲的“三有”初创企业,偏偏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创业者向我们反映,政府的扶持政策大多是‘锦上添花’,企业活下来了才给政策,没有成功前什么也不是。”一位创业者举例,带动困难群体就业,政府会有相应补助,但企业初创时最紧要的是核心团队的齐心协力,而非“招兵买马”。这样一来,原意是扶持企业的政策由此走入了“死胡同”。
扶持政策要给,关键是如何切中要害。闸北区推出“创业驿站给力计划”等创新政策,在创业前、中、后不同阶段,切实解决场地、融资、吸纳就业、企业运营等问题,扶持创业企业做大做强。“只要是符合区域产业导向的小企业,经专家评审确认符合条件的,就能得到扶持。”闸北区人社局副局长潘红眉表示,通过政策“改良”,把扶持前移到初创企业真正活下来之前。
田小兵的创业之路便是例证。创业第一年,由于对市场的把控了解不够,销售额不到10万元,年底亏损近40万元,最困难时他想过回老家,却凑不出一张飞机票。“创业驿站给力计划”及时给予支持,加上所在的市北聚能湾创新创业园有房租减免政策,田小兵最终选择继续创业,重新组建研发队伍,通过半年努力,终于使净化陶瓷材料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得客户的认可,很快公司就拿到了1000万元的订单。
“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提供服务,都不能想当然的‘拉郎配’,关键还在于贴合企业的需要。”潘红眉说,无论是南部苏河湾人力资源服务业青年创业孵化园、中部的上海大学睿智园创业园区,还是北部的聚能湾创新创业园,都引入了市场化的管理机制,“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从员工劳动合同、缴纳社保,到代管财务、法律咨询,聚焦的都是初创企业所需。
“从创建创业型城区的初始,我们便明确重在打造制度创新高地,推进实现全要素、全过程帮扶创业。”闸北区人社局局长王光荣表示,通过购买服务,可以使政府深入了解小微企业在孵化过程中的经营情况,及时检验扶持创业政策是否真正落地,从而提高政府决策的准确性,使创业政策和创业服务更具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比如,政府各个部门都有扶持创业的政策,但分散在人保、工商和税务等多个部门。来自企业的反馈,促使政府部门之间形成扶持创业的合力、重点聚焦,效果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