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钟扬·学钟扬】《青年报》:中共上海市委决定追授钟扬同志“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那个总是在工作、总是在奔波、总是憨厚笑着的钟老师,走了;那个总是想着他人、总是想着国家、总是想着未来的钟老师,走了。
“你是一粒种子,突然消失,回归大地,告别这个世界。你是一粒种子,从不畏惧死亡,在探索发现当中,总有人能够延续你的生命。”在钟扬老师去世后,复旦大学郑召利教授写下一首短诗。即使距离那一天已经两个多月,许多人想起他,还是会想哭,想哭。
艰苦援藏、不畏艰险,教书育人、无私播种,一生追梦、不曾停息。一起共事的老师感叹,钟扬在世的时候,知道他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没有想到,他做了那么多事情;知道他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没有想到有那么大的影响。所以,他去世之后,促使大家常常反省,他身上到底有什么力量,感染着我们,也感染着社会上的人。
与科研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钟扬生前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他是扎根中国大地成长起来的一名科学家和人民教师,是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楷模,是新时代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优秀代表。
今年9月25日清晨5点多,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钟扬53岁的生命定格在那一刻。
“这辈子,一个人留下的不在于多少论文、奖项,而在于做了多少实实在在的事。”钟扬生前曾这样说。于是,他的人生故事里,有16年间在西藏行路50万公里的足迹,有最高攀登上6000多米雪原采集的4000万颗种子,有为西藏高等教育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作为一名植物学家,钟扬深知,种质资源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整个人类未来。他将种质资源作为科研主攻方向之一,毕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
青藏高原拥有国家最大的生物“基因库”,有1000多种特有种子植物,这些珍稀植物资源对于国家发展、人类命运都意义非凡,但由于高寒艰险、环境恶劣,植物学家甚少涉足,这个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也因此从来没有被盘点过。如何把这个最大的生物“基因库”真正建立起来,为国家和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丰富“基因”宝藏,成为钟扬一生的执着。
记录钟扬西藏采种子的纪录片《播种未来》在他逝世后第二天单日点击量超过了1200万次,在纪录片片尾,背着双肩包、面容黝黑的钟扬回头憨厚微笑,这个画面已定格在了无数人的脑海中。“我是钟扬,一名来自上海的援藏教师”。这句平凡而厚重的话,就是他16载援藏时光的注脚。
从2001年起,钟扬坚持10年自主进藏开展科研,此后更连续成为中组部第六七八等三批援藏干部。刚到西藏时,钟扬发现,西藏大学的植物学专业是 “三个没有”:没有教授,老师没有博士学位,申请课题没有基础。更关键的是,老师们也并不相信钟扬的到来能为西藏大学改变什么,毕竟来的教授一拨又一拨,合作的人一批又一批,都没有帮助他们实现什么科研突破,他们没想到,钟扬却坚守了下来。
其间,他在雪域高原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收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填补了世界种质资源库没有西藏种子的空白,他和团队采集的高原香柏已提取出抗癌成分;他们在雪域高原追踪数年,最终寻获“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他带领学生花了整整3年时间,不顾重重险境,终将全世界仅存的3万多棵西藏巨柏全部登记在册,还通过研究,找到了可在制香功能上替代巨柏的柏木,从根本上为珍稀巨柏筑起了保护屏障……
与西藏
“他的努力和付出,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海拔越高、越艰难的地方,植物的生命力越顽强。”钟扬把自己比作裸子植物,像松柏,在艰苦环境下生长,但更有韧性。他的学生拉琼回忆过这样一段经历:“我们在珠峰大本营准备继续向上攀登,钟老师出现了严重高原反应,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大家建议他待在帐篷里等,他却说‘你们能上我也能上,你们能爬我也能爬’!” 那一次,他们最终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分布海拔最高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高度。
学生扎西次仁回忆道:“钟老师当时到了藏大,什么都没说,就是带着我们一起去野外考察。他血压高,身材又胖,刚到西藏时高原反应特别厉害,头晕、恶心、无力、腹泻,但他从不抱怨。每天清晨出门,为了把包里的空间尽量省下来装采样,他就只带两个面包、一袋榨菜、一瓶矿泉水,几乎天天如此。”
2002年,钟扬和同事琼次仁一起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结果失败了。他安慰琼次仁:“万事开头难,我们明年再来!”在他鼓励下,两人一起总结教训,继续进行高密度的野外考察,高原反应严重时,钟扬常常一边插着氧气管,一边连夜修改研究报告。2003年,申报终于成功了,消息传来,整个西藏大学沸腾了!这是西藏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极大增强了藏大师生的信心。2005年,琼次仁不幸查出癌症,弥留之际,他紧紧拉着钟扬的手说:“钟老师,我还没有和您合作够啊!”“我走时,您来抬我。”这是一个藏族同胞对于朋友最深的信任。
今年9月21日,是钟扬在复旦研究生院里的最后一天,那天他和同事们开会,要讲一件他很开心的事情。“教育部的双一流名单正式公布了,里面有西藏大学的生态学。这个学科是他作了很大贡献才获得批准的。可以说,没有他的努力就没有这个学科,不可能列入双一流。”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副院长楚永全说道。
正是钟扬的努力和付出,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申请到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培养了藏族第一个植物学博士,带出了西藏第一个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名单,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系列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早在2015年时,钟扬曾突发脑溢血,已经死里逃生了一回。苏醒后,他第一时间口述让人写下了一封给党组织的信,他说,经过多年在西藏的工作,更加意识到建立高端人才队伍的极端重要性,他将矢志不渝将余生献给西藏建设事业。
钟扬老师生前很喜欢喝酒,那件事后,他把酒戒了,但怎么也戒不掉要去西藏。西藏的同事明显也感觉到,他的身体大不如前。他的学生去机场接他的时候,说他上车都很费劲。但是,他自己还是很乐观,他说“我很好”。
钟扬曾说:“高原反应的危害要5到10年后才显现,我有一种紧迫感,希望老天再给我10年时间。”如今,一场车祸残忍地夺走了他所有的时间。
与身份
“一名党员,要敢于成为先锋者,也要甘于成为奉献者。”
在忙碌的科研教学之余,钟扬还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大众科普教育事业。
他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的筹建,并作为学术委员会成员义务服务17年。他承担了上海科技馆英文图文翻译和上海自然博物馆近500块中英文图文的编写工作。他还是最受青少年欢迎的明星专家,常常挤出时间办公益科普讲座,他的实验室也一直对中小学生开放。
有人问钟扬:“你堂堂一个大教授,干吗花这么多时间来给小朋友科普?”钟扬回答道:“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是要从小培养的,现在让他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今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
“一名党员,要敢于成为先锋者,也要甘于成为奉献者。”生前,他还挤出宝贵时间参加“一席”“种子方舟”等节目录制,公开进行公众科普教育。目前,他生前给幼儿听众的音频节目已经全部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就在去世前不久,钟扬还到西藏墨脱最偏远的背崩乡上钞希望小学,为那里160多名门巴族学生做科普讲座。讲座后,钟扬看到学校破败的情况,当即想要捐出10万块钱,可被校长拒绝了,“比起钱,这里的孩子更需要像您这样给他们带来科学的火种。钟教授,您以后一定要常来呀!”钟扬毫不犹豫答应了,可是一向信守诺言的他这一次却无法兑现了。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钟扬始终锐意改革进取,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奋进担当。“干事比名分重要”“有责任,我担着”,这些都是钟扬对同事说过的话。
钟扬用有限的生命做了很多的事,但留给自己、留给家庭的时间却少之又少。妻子张晓艳心中一直有个很大的遗憾,家里那张“全家福”已经是12年前的了,一年前,在儿子的多次恳求下,钟扬终于答应挤出时间陪全家一起去旅游,多拍点“全家福”,可到了出发前,他又因为工作安排缺席了。钟扬和妻子曾约定:孩子15岁前,妻子管;15岁以后,钟扬来管,今年9月9日,他们的双胞胎儿子刚过完15岁生日,但钟扬永远失约了。
与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
与复旦的结缘,始于钟扬一个非常朴实的教师梦。因父母都是教师的关系,钟扬也一直想做一名教师,他从小都觉得教师这个职业,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他想做一个非常纯粹的教师,选择大学非常合适。
作为复旦的一名研究生导师,钟扬十分擅长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在科研指导中严格而有针对性。他教导学生,“学术规范是做科研的底线。很多科研工作的创新点都来很小的环节,比如青霉素的发现。跳过这些环节,虽然省了时间,但也可能和创新失之交臂。”
钟扬招收学生还有一个“特点”,相比有些导师喜欢招收基础好、天赋高的学生,他却常常招收那些基础并不算好的学生。他曾将一名患“肌无力”的学生毅然收入门下,为他规划适合的发展道路,悉心指导科研,如今这名学生已成为中科院的科研人员,正沿着钟老师的足迹继续前行。
曾有学生由于课题推进不顺,精神几近崩溃,下定决心要退学,钟扬听说了他的情况,和他多次谈心,一起梳理研究思路,全力提供帮助,最终指导学生顺利毕业。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身边有人诧异,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大工夫帮这些基础并不好的学生,钟扬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种子,都有自己的价值,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不能让任何人掉队。”
“钟老师一直是我们默默的守护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徐翌钦说。在学生们眼里,钟扬总如父亲般关爱。植物学野外考察多,一有意外和危险,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保护学生。
“钟老师其实是有痛风的。有时,在采样过程当中,他也有发病的情况,他就会把随身药物拿出来,这个时候,其实他吃了药,走路也是很艰难。即便那时,他也会先捡一些很粗的树枝,带着我们。他愿意做一个探路者,这是可以走的路,他才叫我们走。钟老师一直把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安全,看得比他的生命、他的安全重要得多,不管他自己处于什么情况。”
钟扬曾开玩笑说:“在商场,顾客是上帝,在我这儿,学生就是上帝。”无数野外考察的清晨,他冻得嘴唇发紫、强忍着身体不适,早起做饭、打包;早上的实验室,钟扬也总会习惯性多买几份早饭为学生们备着……这些往事历历在目。
与初心
“他像流星一样划过天空,却给每一个人留下了太阳般的温暖。”
“钟老师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工作20个小时左右。我们平常看见一切的有条不紊,一切的岁月静好,都是钟老师默默付出了很多努力和贡献。
让学生徐翌钦印象至深的还有钟扬老师半夜三点的固定闹铃。
2015年钟扬脑溢血的那次,徐翌钦也曾是自发在医院里面陪护钟老师的学生。“说实话,当时其实很危险,因为脑溢血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如果两个小时不送医,就会有很多后遗症。当时抢救完之后,他醒来第一件事情,不是干别的,而是赶快给学院老师打电话,安排教学需要做一些调整的工作,这是他醒来,话都说不清楚,第一时间就想到这件事情。”
“慢慢地,钟老师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第一天晚上陪夜是我在陪,当时有一个情况很意外,半夜三点钟,钟老师手机响了,我以为是有人打电话,结果,我发现是闹钟。”
第二天,徐翌钦问钟老师,这是要赶飞机而设的闹钟吗?钟老师说,这是提醒他该睡觉了的闹钟。如果不是那场脑溢血,许多人或许不知道钟扬固定的闹铃时间。
钟扬就是这样一个始终与时间赛跑的人,无论何时,他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投入工作。他一年飞行次数最高超过170次,有时密集到一周坐10趟飞机;每次出差都选择最早班飞机,只为上午到达后就能立即开始工作,为了赶早班飞机,好几次深夜睡在机场楼梯间里;经常在办公室工作到半夜,大门早已用铁链拴上,身高1米8、近100公斤的钟扬,常常跨过链条、再吸肚子,一点点从狭窄的缝隙中挤出去;哪怕是突发脑溢血后,他也只住了十几天院就重新投入工作,而当时半身不遂的他甚至连午餐盒都无法打开……
“他像流星一样划过天空,却给每一个人留下了太阳般的温暖,钟老师永远照亮着我们!”
徐翌钦说:“钟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很多精神,可以继续指引我们前行。我们可能一辈子也做不到钟老师那么好,但是我们愿意做钟老师一样的,不忘初心,更加有执着追求的人。”
▶▶消息
市委决定追授钟扬同志“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本报讯 中共上海市委12日印发《关于追授钟扬同志“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
钟扬,男,汉族,湖南邵阳人,1964年5月出生,199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系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2017年9月25日,钟扬同志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
钟扬同志是深深扎根祖国大地的人民科学家,是绝对忠诚的优秀共产党员,是教书育人好老师的杰出代表,是无私奉献的党员领导干部,是本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市委决定,追授钟扬同志“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决定》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兴起向钟扬同志学习的热潮,要求各级党组织把学习钟扬同志先进事迹,作为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带领全体党员、干部以钟扬同志为榜样,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牢记初心使命、更好履职担当,努力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后记
“风华五三秋崇德育人桃李天下播种未来,雪域十六载援藏报国胸怀西部常在路上”,追思会上,几十字的挽联道不尽钟扬追梦的一生、拼搏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的许许多多感人事迹被大家含泪提起。那一天,钟扬80多岁的父亲对治丧小组提出了家属唯一的“要求”:“我们只希望在悼词里写上,钟扬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钟扬就是一个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多做实事的人。
有人说,用先锋和英雄形容钟老师也并不为过。也有人说,今天我们纪念钟扬老师,对于我们思考人生和感悟生命价值都有益的。希望,每个人可以带着他给予的温暖和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新时代中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