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学院打造“引领国内”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群

13.10.2017  12:23

近日,作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将人文医学教育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不断推进“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群”建设,全力提升医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服务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富有“温度”的拔尖医学人才的一项“大手笔”,“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人文医学中心”正式揭牌。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担任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担任中心名誉主任。

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体现“全复旦、全进程、全医学”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桂永浩表示,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给上海医学院的人文医学教育带来了新启示:医学的人文属性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医学科学自身的发展等诸多因素,为医学、人文以及思政教育的新融合创造了时代条件和必然趋势。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医学院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合力打造体现“全复旦、全进程、全医学”特色的“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群”,融合学校优质教学资源,贯穿整个医学教育阶段,围绕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从治病转向重视健康,医教协同培养不仅会看病而且树信念、重责任、强人文、有大爱的拔尖医学人才。同时,根据学校相关部门的要求,上海医学院承担起全校“大医口”人文医学和课程思政的总体管理职责,汇医科各方合力,促教学改革发展,并切实鼓励和支持各院系形成的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新模式。

桂永浩说,上海医学院一贯坚持医学生的人文医学精神培养和知识体系构建,形成了以闻玉梅院士领衔开设的“人文与医学”课程为引领的人文医学课程体系,覆盖专业必修、专业选修、通识教育核心、通识教育选修及创新创意创业等课程门类。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着力点,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以考核学生能力为指向的人文医学课程内涵建设,推动医学和人文内容的深度融合,并将人文医学素养纳入评价体系。

“‘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群’前期筹备过程中,各院系尤其是基础医学院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在教材编写、课程设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桂永浩特别提到,“人文与医学”课程作为一个全国著名的“复旦品牌”,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从哲学、文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角度解读医患关系、医疗改革等热点问题,向各专业学生传递积极的人文观、价值观,累计选课高校达150多所,选课人数超过60000名,成为广受欢迎的“院士大课堂”,甚至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人的关注。

构建人文医学教育新体系  推动人文医学课程和临床医疗实践“互融”

上海医学院现有人文医学课程50门,按照课程性质分为“医学人文及艺术”“医学社会科学”“人文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和“人文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4个群。

2017年4月13日,上海医学院举办“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群”建设研讨会。与会者认为,“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群”建设是复旦医科推进医学教学改革、加强医学生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为今年迎来创建90周年的上海医学院增添了新的发展内涵。上海医学院要构建以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等为核心的完整的人文医学课程体系,确保人文医学课程中医学和人文内容的融合,推动人文医学课程和临床医疗实践的结合,将人文医学教育贯穿医学生的全程培养中,形成具有复旦特色、引领全国的人文医学教育新体系。

2017年6月22日,上海医学院启动“复旦版”全国第一套完整的人文医学核心课程教材编撰工作,首批教材包括:医学导论、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人类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学等,进一步推进了“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群”建设,为形成复旦人文医学教育新体系迈出了坚实一步。

2017年9月24日,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举行的首届东方医学教育论坛人文医学分论坛上,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人文医学中心揭牌仪式”同时举行的,还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群建设委员会颁证仪式”“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系列教材出版签约仪式”“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人文医学实践基地和人文医学分中心授牌仪式”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生综合素养人文医学专题报告选编》发行仪式”。这一系列悉数亮相的“高招”,彰显上海医学院凭借学校跨学科综合力量“要做国内人文医学学科建设引领者”的信心、底蕴和行动。

加强人文医学课程内涵建设    着力从根本上实现人文与医学“一体化”

为更扎实、有效地做好“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群”各项工作,上海医学院还制定了加强人文医学课程内涵建设的具体举措,并将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调整和完善。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医学与人文内容的深度融合。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进一步梳理人文医学课程的课程目标、实现路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促进医学与人文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着力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医学领域的社会问题,学会从医学、哲学、法律、社会、道德等不同角度去思考医学问题,并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从根本上实现人文与医学的“一体化”。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适应现代先进教育和学习理念。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注重推广研讨式和参与式教学,化单向灌输为互动思考,启迪学生探究知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具备融会贯通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自我建构知识体系;注重因材施教,在实现学生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不同素质、不同特长的学生个性发展,增进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教育手段,推进信息技术与人文医学教育融合,着手建设一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多途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凝聚全校各学科一流的师资力量,讲好人文医学课程。围绕教师积极性与教学能力的提升,各院系进一步健全配套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投入课程建设;借助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利用多种交流途径,促进教师跨国界、跨省市、跨院校学习,采取教师互进课堂等方式,促进教师相互学习。

四是优化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学生能力考核机制。加快人文医学课程考试改革,逐步建立以考核学生能力为指向、形成性与终结性有机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重视教学过程评价,加大形成性评价比例,科学设立形成性考核点,建立学生反思、问题反馈、教师改进机制;改进终结性考试,减少单纯性记忆考试题目,增进知识融会贯通与运用考核,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据《医学生综合素养人文医学专题报告选编》主编、复旦大学医学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钱睿哲教授介绍,目前除“人文与医学”这门“金牌”课程外,医科各院系正逐步形成有各自教学特色的“拳头”课程或课程群。如基础医学院新开设“医学人文导论I”“医学人文导论II”和“正谊明道:医学人文素养导论”等课程,以“瞄准国际领先、立足中国特色”为课程建设目标,创新考核方式,设立课程奖励制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课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建设预防医学社区实践基地,构建“教学-实践-科研”整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成为掌握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卫生服务能力的新型医学人才;药学院“药物-生命-社会”课程通过案例教学结合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人文与药学的关系。钱睿哲教授坦言,“要真正做好‘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群’建设,任重而道远,尚需持久不懈地共同努力和扎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