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0.01.2018  20:01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重要论断为在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有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逻辑与社会治理的实践逻辑。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比以往更迫切、更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党要以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破解社会治理能力不平衡、社会治理机制不协调等问题,努力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强化顶层设计、体系构建、技术支撑、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的整体性联动,充分发挥社会合力的强大推动作用,着力打造多方谋划、广泛参与、共同享有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是党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认识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做好中国的社会治理,要吸收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有益经验,但绝不能复制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的模式和路数;还要在社会治理的理念上推陈出新、有所突破,探索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更加充实、有保障、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充分体现党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其中共建是基础,突出制度和体系建设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共治是关键,要求树立大社会观、大治理观,将党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同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全民参与的开放式社会治理体系;共享是目标,要把握好社会治理的“投入—产出”“权利—义务”关系,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重点做好农村、西部、边疆、城镇等地区的社会治理工作,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的固本之策,使社会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关键在落实。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的阶段性特征和现实性问题,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以钉钉子精神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一要增强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能力,加强党委对社会治理的统筹谋划和组织领导,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二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三要兜住安全红线,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健全安全生产体系,完善社区治理体系,着力建设平安中国,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李冉,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