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察]更多大学生暑假打工,他们却实习海外名校,从牛津镇到伯克利[图]
牛津大学的博士生培养计划中没有发表论文的限制,科研工作时间相比于国内也不长,一般下午六七点钟就下班了。是否觉得他们很轻松?
暑期的大学校园不再是大学生们的主战场,除了在家享受舒适的空调与多汁的西瓜,实习也是永恒的主题。而这个夏天,与以往暑期打工的主旋律不同,沪上本科生的实习脚印开始遍布全球。
从牛津镇到伯克利,这些同学在上学期通过邮件自主联系海外知名学府的导师,获得实验室实习资格后,便在暑期里踏上了他们的海外研修之旅。
外松内紧的实习
胡炳坤是上海交通大学本科大三学生,目前还在牛津大学材料学院半导体及硅太阳能电池课题组开展为期9周的科研实习。
英国牛津镇。从出租车上搬下行李,站在Linacre学院的门前,已是晚上11点,在接待处签了协议、拿了钥匙,他才第一次走进公寓。收拾完行李已是深夜,带着疲倦与喜悦进入梦乡,丝毫不受时差影响。
白昼因为纬度高而漫长,甚至到晚上9点才会日落,人们的活动时间被神奇地拉长了,晚上七八点还在酒吧的院子里喝着啤酒聊着天,并不着急吃晚饭。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天气温宜人,“从蒸锅般的上海来到这里,就好像到了天堂,我和家人开玩笑时会说,暑假来牛津避暑了!”
整个牛津镇的市中心其实就是由牛津大学各个学院的学院楼组成,建筑流派很多,建造的历史时代也不同。胡炳坤说,就好像回到了几个世纪之前,你会感叹这历史的积淀。小镇的布局很紧凑,中心区域不太大,步行基本可以达到想去的地方,因此生活很方便。
英国人很有情调。他们很喜欢阳光,学校公园的大草坪上,每天都可以看到许多躺在上面晒天阳的人;居民很喜欢敞篷车,阳光越好篷子敞得越开。一到周末,可以看到很多父母带着孩子们在镇里或步行、或骑单车,充分享受着周末和假期。
“图书馆是我来到一所新大学最想去参观的地方!”也难怪他会被牛津大学图书馆深深吸引。
不同于国内,牛津大学每个学院都有自己单独的小图书馆,学生们可在其间通宵自习。学校的公共图书馆也别具魅力,巴德里图书馆是最具代表性的,新旧巴德里图书馆之间以长长的地下通道相连,极大地方便了读者。走进地下,你才会发现牛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有多少——两层的地下密集书库让你眼花缭乱。牛津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数量仅次于大英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无数的在线资料,还有发达的图书馆电子系统,为牛津学生提供了最珍贵的资源。
“我走进一个陈列着教会书卷的图书馆,浮雕庄重,两边三四米高的书架上摆放着十分厚重珍贵的羊皮卷图书,气势恢宏,走在中间,我瞬间有一种强烈的感受:知识真的是一片浩瀚的海洋,相对于这些陈列了几百年的图书,自己真的很渺小。”
“当然,相比交大的材料学院,这边的课题组规模较小。” 胡炳坤所在的半导体和硅太阳能电池课题组仅由一位教授和两位博士后、两位博士生组成,另外便是4位暑期科研实习的同学了。课题组实验室有很多,仪器也很丰富,这一点很不错,一般测试都可以在实验室内完成。
胡炳坤很喜欢这边科研实习的氛围。“教授Peter Wilshaw不仅是一位很聪明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很幽默、很有情调、很喜欢讲话的人,而且他很‘亲民’,对博士生还有年龄更小的我都没有架子。”课题组有一次集体去撑船(punting,牛津大学传统、经典的娱乐、运动项目),撑船的教授玩心大起,改变方向去“撞”另一艘船,甚至还成功“夺”得对方的船桨。
课题组举行“组会”也使他受益匪浅。演讲人或描述结果,或抛出疑惑,大家讨论十分热烈。对于一个结果图像,Peter会走上讲台,画图讲解,各种知识信手拈来。“这种气氛很棒,因为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还了解到,牛津大学的博士生培养计划中没有发表论文的限制,而且3年就可以参加博士答辩,一般3年半可以毕业。相比于国内,科研工作时间也不长,一般下午六七点钟就下班了。
是否觉得他们很轻松?“我刚到这边来,也是这么想的。怀着疑惑,请教了学长后方才了解博士生的压力并不轻松半分,可谓外松内紧。尽管没有论文数量要求,但是毕业答辩很严苛。他们工作时间似乎较短,但是他们会用最高的效率完成相同工作量的工作,自然就节省了很多时间。”
“我还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是,这边的博士生或者博士后是真的热爱科研事业,一个新的测试仪器到了,或者是一个测试结果很优越,他们的兴奋溢于言表,一天的心情都是高昂的。”正是热爱,让他们一往无前。
特讲规矩的实习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建校于1991年,可以说是相当年轻的大学,上海交大材料学院的大三学生代振邦便在这里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暑期实习。南洋理工大学的科研水平不容小觑,举个例子来说,交大材料学院有两台扫描电子显微镜,平时预约做电子显微镜时简直比选课还要刺激,几乎是在开放预约的瞬间就被秒杀,然而那边的材料学院则有7台不同型号的电子显微镜。
“想到自己在这边做实验的便利,心里不免有些小激动。但刚要兴致勃勃地想要开展自己的实验时,却被实验室的‘规矩’拦了下来。”
原来新加坡政府对安全问题十分重视,每个参与和化学试剂或者电力相关工作的人,都必须参加安全培训才能获得进入实验室的资格。不得已,代振邦报名了安全培训课程,在经历了近20个网络授课和教室授课课时后,终于在一星期后获得了实验室的进入权。但是,作为本科生,即使经过安全培训也不意味着任何时候都可以进入实验室,而是被严格限制在了Office Hour,即周一至周五的早9点至晚5点,超过一秒门禁卡就会失效。
“在国内可以享受自由进出实验室,再受到这么严格的限制,显然会有些不适应。”
时间却让这种“规矩”的好处日益显现。安全知识在短时间内深刻铭记在代振邦的心中,“许多知识在我第一次听说时会冒出一身冷汗,因为在国内时就会不经意地触碰这些禁区”;而门禁也迫使他学会更合理地规划时间,尽可能在工作时间完成任务,提高了自己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让他的生活更加丰富,相比于在国内上课的日子,竟然还多了许多锻炼身体的时间。“总之,这些看似苛刻到不近人情的规矩,却在悄无声息地规范着我的行为,让我更接近一位合格的研究者。”
独立自主的实习
“第一次用自己的实验台,做自己设计的实验,和搬砖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标志着从实验目的,到数据分析,都成了我自己的独立工作。”马景铖是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大三学生,现在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槟分校实习。
而一开始,他的实习内容只是操作着别人的试验台,记录并整理数据,“这更像是一个体力活儿,我好像什么都不用干,做做实验,写写图像处理的代码,让电脑跑数据就好了。”
在此,他花了整整一周,学习了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思路,编写了700行的图像处理代码。第二周,实验正式开始,到周五处理完所有数据之后,他却意外地发现现象不同于预期——“重新审视整个实验后,我发现实验的设置太过随意了”,他似乎发现了一个新的方向,尽管实验正陷入僵局。
课题组里的一席话给他指明了方向——“去找一找相关的文献吧,看看别人做成什么样子了,你也可以先想想如果这个项目不行,我接下来该做什么?”
于是,第三周他在查阅文献、与教授等人的讨论中度过,令人欢欣的是,的确发现了这个领域的空白地带。而第四周,他在网上购得材料,亲自动手并成功设计出自己的试验台。之后两周的研究他也如鱼得水,不仅可以实现实验参数的灵活调整,也对处理实验数据轻车熟路。
“尽管从接到任务,到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独立课题,前后已经花了一个月,但是我已经做好了实验仪器,明确了研究目标,因此即使我没有办法在接下来的有限时间里完成整个项目,我也算是给后人铺足了路,可以让香槟分校的本科生在新学期接手任务。”
他的表现让教授给他抛来橄榄枝,教授在邮件中表示,非常希望马景铖在大四的时候申请成为实验室的研究生。“这使我喜出望外!”
打怪升级的实习
郑凌寒(合照左二)是上海交大电院计算机系的大三学生,这个夏天她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我本人是计算机专业,最大的爱好是画画,于是我选择参与了一个计算机视觉相关项目,既能够提高专业知识,又与自己的兴趣沾边,一举两得。”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在实验室的实习生活可不是跑腿复印文件便能应付的,院校对这些“实习生”的学习与专业能力有着切切实实的要求,纷至杳来的挑战让她心生“胆怯”。
快速熟悉工作是第一道坎,不仅仅是语言环境的改变。赴美之前,郑凌寒便通过邮件向项目负责人咨询了大致情况,带着从交大图书馆借来的相关书籍,奔赴伯克利。第一周,通过阅读这几本书,她完成了自学所需代码库、熟悉常用的函数、配置电脑环境等一系列准备期工作。第二周正式开始学习项目代码时,她如鱼得水,不需要断续查阅资料,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就像打怪升级,第二个挑战接踵而至。项目要求他们对光学甚至眼科有一定了解,而论文中所提到的光场、波前、高阶像差、泽尼克多项式,郑凌寒此前闻所未闻。她只有硬着头皮自学:查阅维基百科明晰概念、谷歌相关教材和资料、联系相关学长咨询、在笔记本上涂涂画画辅助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调试修正程序……经过头疼又忙乱的几天,终于“叮”地一下,好像在黑暗的房间摸索到了灯的开关,许多的想法与疑惑都串起来,一切都仿佛清晰明朗了。
实习过程中最为棘手的并不是要学的东西很多,而是不知道去做什么。项目组的氛围非常自由,教授鼓励学生自主发挥,主导自己的工作,教授仅仅提供简单的构思、对学生的想法中肯评价,但却并不会干涉细节如何实现、功能如何拓展。
于是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郑凌寒都处于一种“找路”的状态。事实上,这段时间,整个组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大家只好停下来反复讨论,大开脑洞。这两周是痛苦的,就好像是一船水手失去了方向;同时也是有意义的,大家两周的头脑风暴中,更加细致地考虑了项目的不足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对项目的理解大大加深。
经过这段瓶颈期,组内人粗略划分成了3个不同方向,各有分工。“我也在这两周不断提出新的想法,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虽然有成功有失败,但是在自主思考过程中所锻炼的能力以及体会到的参与感,是平日按部就班完成作业时无法感受到的。”
来源:上海观察 2016.08.27
原文: 更多大学生暑假打工,他们却实习海外名校,从牛津镇到伯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