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从战略分区和政策分区进行叠加考虑
城市更新要保留文脉
卢汉龙(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所长):可持续发展本身有一个时间维度,我们对当代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间,绝不能割断历史,把过去的一切都变成新的,认为越新越好。
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当中,城市发展理念一定要转型,不但要重视硬件环境的建设,而且要重视人生活质量的改变,要保留城市记忆,使得上海文脉能够留存下来。改造方式需要转型,不能破旧立新式地把“拆”改“留”理解为主要都是“拆”,要以社会全局目标为导向,变“拆”为“留”、盘活存量,推进城市建设、更新与城市历史传承的结合,使城市功能更新成为自然而然的过程。
宁越敏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又提出“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能力作为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
“容量”这个词最早来自于环境容量,指污染物排放和自然界自净能力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关于容量的说法,比如道路容量、用地容量等等。如果整合各个方面资源,是不是存在一个关于城市容量的问题? 这就涉及第二个问题,即“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我认为,城市承载力是个综合的概念,仅仅把环境资源承载力和人口规模做比较,意义并不大。今天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是华北地区,这是其落后产能造成的,并不是住在华北平原一亿多人造成的。这或许能为我们思考上海的资源承载力打开一条思路,更多地从功能定位的角度考虑。上海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全球城市。城市的功能定位与城市容量的关系有待细致考量,应以城市容量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
城市改革要有全局观
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要把城市发展放在一个大国发展的区域经济里面看待,最重要的是最大化公共利益和国家竞争力。在区域和城乡间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以人力资本和产业集聚为动力的现代经济增长;第二,市场跨区域配置土地和劳动力的制度安排;第三,高效且平衡的城市体系和专业化分工。
城市内部也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以科学规划和便捷的基础设施来提高交通效率;第二,以新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来构建宜居的环境;第三,以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对可能会出现的收入差距扩大,并且要覆盖到常住人口。
今天的城市改革要有全局观,而且要有紧迫感,上海提出建设全球文明城市,要融入国家战略。
权衡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最简单来说,城市发展规律就是人往城里流,就是要尊重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其次,农业用地按照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从供给侧改革来看,本轮城镇化核心是要解决要素市场化改革问题,包括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能够让劳动力自由流动,实现资源配置。同时要推动制度创新,让土地价格能够反映土地资源的供求关系。进一步促进投融资机制创新,促进城市群健康发展。在政府的职能转变、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要逐步推进,这些都是城镇化要做的工作。所以,在加快城市化过程中,应解放和促进城市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深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机制市场化的改革和创新。
制度变革是主要内涵
唐子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系主任):参照2002年联合国人居署 《可持续的城市化》 报告,我认为最先进的“可持续的城市化”模型是五维模型。简单地以一张图来表示:外面的圆形是可持续发展的约束边界,地球的承载能力。里面方形的四条边分别代表政治制度、社会、生态、形态四个维度,它们之间的协调是靠制度来协调的,正方形是理想境界,表示处于完美的协调状态,正方形四个角都不能突破这个圆。这五维模型其实是“4十1”模型,即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来确保经济、社会、生态、形态各方面形成协调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新型城镇化本质是全面的制度变革。与之有关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等,要进行全面的变革。只有创造改革的制度红利,才能获得城镇化的发展红利。制度是供给侧的供给侧,最大的供给是制度供给。所以,我的观点是,新型城镇化或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内涵是制度变革。
赵宝静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制定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我们更多是从补短板的角度来思考的,首先是通过区域评估,明确公共要素,缺什么,我们才能补什么。在做评估、规划的时候,我们更注重以社区为单元。在一些公共要素上,聚焦七个方面:首先是完善城市功能,第二是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第三是加强历史风貌保护,第四是改善生态环境,第五是完善慢行系统,第六是增加公共开放空间,第七是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城市安全。
在总体规划城市更新当中,我们主要是从战略分区和政策分区来进行叠加考虑。我们把区域主要分成五大类,城市更新近几年集中在内环、中心城和周边地区;在政策制定上,有机遇区、保护区、集约区和改善区。
城市更新是政府的施政纲领,也是城市发展的一条途径,更是一种社会运动。所以,我们在更新方式、更新内涵、更新制度、更新实施上需要多管齐下、同步实施。
更新城市发展策略
张忠伟 (上海市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处长):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的体会,我从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策略角度谈四个观点。
第一,需求角度:双宜并进 (宜居、宜业)。城市是围绕着人的需求来设计、建设和管理的。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设计,宜居和宜业要同步考虑,更加注重宜居。
第二,供给角度:双量互动 (增量、存量)。我们面临的是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将长期存在,城市发展要实现精明增长。
第三,空间角度:双域协同 (市域、区域)。市域更加推进城乡一体化,区域协同发展。上海应跳出6340平方公里来定位,比如说建造大上海都市经济圈。
第四,治理角度:双向感知 (政府、公众)。政府应该更多了解市民、市场及社会的意愿、想法和诉求。公众应该更多了解政府的公共政策导向和想法。很多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感知程度。
来源:《文汇报》 2016.02.16 第07版:论苑
原文: 从战略分区和政策分区进行叠加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