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克油买来买去?看了71岁上海农村阿姨的英语笔记,我笑出了声
上海奉贤李窑村杨阿姨的英语笔记生动诠释了什么叫“智慧在民间”:
apple(苹果)=爱扑
banana(香蕉)=b拿呢
orange(橘子)=奥里菊
tomato(番茄)=七猫偷
……
啥?七猫偷?这基本已经看不出是英语了。但如果用奉贤地方方言来读一下,还可以勉强听出些味道。
这不能怪杨阿姨。71岁的杨勤芳中文能力尚且有限,学英语简直是“要命的事”,何况她的英语笔记不单单是用于自学,还要给30多名“学生”作“教材”,不出点绝招怕是不行。
杨阿姨为了学英语特地买了智能手机。
杨阿姨的这群学生平均年龄70多岁,绝大多数是李窑村里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他们常常会感到“嘴跟不上脑子,手也跟不上脑子”的无能为力,却偏偏在“学习”这件事上,体现出高度的“用户粘性”——90%的人每天都会来杨阿姨这报到,英语只是其中一课,他们还会聚在一起学唱歌、舞蹈、手指操、经络操,可以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了。
杨阿姨自己精心准备的课件。
他们的教室,就在李窑村7组的“睦邻四堂间”里。三年前,当地政府租用了闲置的农民房,改造后形成两间宽敞的活动室,作为农村老年人吃饭的食堂,学习的课堂,聊天的客堂,议事的厅堂,简称“四堂间”。杨阿姨因居住在其隔壁,主动报名成为了“堂主”。
最初堂主的职能就是“看门的”。睦邻四堂间一周“营业”一天,杨阿姨就来开关一下大门,打扫一下活动室,烧一点热水,方便村民来打打牌、看看报。然而,这样安逸的活动空间对农村老百姓来说实在太难得,不少老人来了便不想走。多番争取后,李窑村7组的睦邻四堂间营业时间逐渐从一周一天增加到一周五天,再到一周六天。
村民们是开心了,可愁坏了杨阿姨:“人越来越多,怎么才能把大家组织起来干点啥?”两个年轻人的出现,“解救”了焦虑中的杨阿姨。他们是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的志愿者。去年4月,奉贤区民政局针对全区300余家睦邻四堂间“有人气,却缺乏组织化的活动”这一现状,请来了这家专业从事社区健康促进的社会组织,帮老人们策划睦邻四堂间里的日常活动。
于是,几位小年轻带着“指导员”的身份上岗了。他们一一走访了包含李窑村在内,先期试点的50家睦邻四堂间,并在每个村的当地老人中间,分别选出一名文娱大使、一名自治大使、一名健康大使,再加上像杨勤芳这样的堂主,组成一支支特殊的“大使队伍”。
每月,各村承担同一职能的大使会聚在一起上一次课。比如,老年人如何防跌倒?健康大使要先跟着指导员们学起来:腿力与平衡力训练、健康幸福舞等等,课程难度和内容是根据老人的接受水平特别定制的,不仅可以起到实效,学起来也并不复杂。
按照指导员的要求,大使回到村里,至少要每周给睦邻四堂间的老人开一节课,把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上课的情景还要通过手机拍下来,上传到指导员所在的微信群,作为大使们认真上岗的记录。杨阿姨生命中的第一只智能手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买来的。为了当好堂主并完成考核任务,她让家里的孩子们给手机装了微信,还特意学习了拍照发送等功能。
杨阿姨领受的第一项任务是把手指操教给四堂间里的老人们。两只手举起,手型交替变化,既练了体力,又练了脑力,老人们学得不亦乐乎。偏偏中间有几个老人,手脚不甚协调,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逗得大伙捂着肚子笑,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
有了这样成功的授课经验,杨阿姨就放开胆子干了——她从指导员那儿领取了英语学习资料,主动要给老伙伴们上英语课。只见材料上用联想记忆的方式标注了10个单词和短句的记忆方法:什么“哈喽”(hello)“拜拜”(byebye)“狗”(go)……10句教完了,杨阿姨仍不过瘾,特地请教了孙辈,又自学了10个单词的读音,笔记记了整整一页纸:
sorry(对不起)=少来
Thank you very much(非常感谢)=三克油买来买去
eggplant(茄子)=爱个p朗t
……
人才!这样巧妙的联想记忆中,闪烁着民间智慧之光。还别说,看了杨阿姨的笔记,老伙伴们虽仍旧记不住,也念不清楚,却总是忍不住一起“交流”着令人发笑的读音,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杨阿姨说,包括她自己在内,好久都没这么开心地笑过了。上海的农村老人,大都“空巢”。他们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地离开家,一方面却又希望他们常常回家,于是就在孤独寂寞中等着盼着,蹉跎了自己的岁月。
如今有了这样的睦邻四堂间,有了这样的英语课,老人们反倒忙碌起来:今年大年初三,小辈们还在乡下陪伴着,老人却忙不迭地去四堂间“打卡”了;周末,孩子们驱车回家见大门紧锁,得跑去四堂间上才能见着父母的面。农村老人算是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就在今年,奉贤睦邻四堂间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计划至“十三五”末完成创建500家,实现全区农村(以行政村为单位)全覆盖。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