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孙晋良院士在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座谈会上交流发言
6月30日,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座谈会举行,市委书记韩正出席并讲话,市领导、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负责同志,各大口党委、区县委书记,不同时期入党的老同志代表、部分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代表、部分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参加座谈会。会议由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主持。
座谈会上,中科院上海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沪区党委书记王建宇,长宁区委书记王为人,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国资委党委书记徐逸波,上海互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于杰,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院中心主任孙晋良分别发言。
我校孙晋良院士作了题为“发挥团队作用,培养青年人才,勇于突破创新”的交流发言。具体交流发言内容如下:
今天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的纪念日,作为一个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能够代表我所在的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团队发言,我感到特别的激动和骄傲。“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复合材料研究中心40年如一日,始终坚守“碳/碳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尖,靠得就是我们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干事创业不畏艰险、勇挑重担,体现出的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特殊材料”——对党和人民的崇高的使命、光荣的责任和不变的忠诚。
我清楚地记得,1975年,由于研制新一代固体火箭发动机的需要,国家下达了研制碳/碳复合材料的科研任务。火箭使用固体燃料发动机发动时,被称为喷管“喉部”的喷火口承受着巨大而长时间的喷射量,温度至少有3000摄氏度。就算钢铁,1000多摄氏度也会即刻熔化,因此,必须研制一种耐高温、耐烧蚀、耐冲刷的特种材料,衬在这一“咽喉要道”周围。由于该材料用于军事目的,国外就此项技术对我国实行了严格的工艺技术封锁,我们几乎“白手起家”,甚至连这个材料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困难可想而知。但是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又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身边有的同志熬不下去了,想打退堂鼓,我就鼓励他们要勇于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因为越是没有人研究过的东西就越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当时我因为接触到某种材料而引起皮肤过敏,浑身肿痒,脸部严重水肿,医生曾劝我暂时离开实验室,但正值实验的关键时期,我硬是挺了过来。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研究团队的成员在没有原材料、没有技术、没有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三无”条件下,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几乎每解决一个技术关键,每攻克一项技术难关都意味着一段艰辛的自主创新过程。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悉心研究,最终发明了纤维网层叠接力式针刺工艺并制成了新型预制体-PANOF整体毡增强骨架,研制了碳/碳复合材料,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直到今天,我们的办公室里面还放着早期刚刚研制成功的部分“碳/碳复合材料”的样品。习总书记说,“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这些样品见证了我们当时创新的过程,证明了我们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激励着我们继续拼搏,努力争取新的成绩。
作为一名老党员,也是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从中心成立至今,四十年来我始终以共产党人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作为行动的准则,舍小我而顾大家,敬业爱岗,也不断感召和凝聚着身边的年轻同志,为中心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为了帮助中心的年轻同志更好地发展,我想方设法地为年轻同志创造机会和平台。2011年一个国家级的项目招标,我放弃了自己担当负责人的机会,大胆地提出让团队中的一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去尝试参加项目招投标。公开答辩是在北京进行的,我和中心其他专家就陪着她一起飞往北京,帮助她准备材料参加答辩。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项目最终中标了,她本人也在项目的锻炼过程中迅速成长。
年轻人是团队发展的脊梁,在为年轻人提供发展空间和平台的同时,也要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困惑,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专心致志于事业。中心有一位年轻的博士教师,是团队的技术骨干,她以主要完成人的身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研成果获得2014年香港桑麻基金会纺织科技一等奖,本人获2015年度“中国复合材料杰出青年工程师奖”。但是由于研究涉及国家秘密,她无法公开发表论文,影响高级职称的申请,经与学校的沟通和协商,最后她破格晋升了,也更好地鼓励了她的发展。我还会利用各种场合和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谈心,引导和教育他们要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淡薄名利,潜心科研,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和奋斗;我鼓励研究生根据专业和兴趣进行选题,为每一个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学习方案,要求他们学会自学,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安排他们参加科研项目,使其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得到系统的锻炼;勉励学生戒除浮躁、养成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每年新年来临的时候,我都会给中心所有人写贺卡,除了学习工作上的勉励之语外,家庭生活方面也会送上关切之心。
时间的积累,文化的沉淀,中心的每一位老同志都把培养年轻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项目申报上,我们让年轻人冲在第一线,把机会和名利更多地留给年轻人,老一辈默默地在后面推上一把;在科学研究上,我们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学科交叉,注重个人创造性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有机结合,不断深化研究的内涵。在这样的氛围下,中心日益成为一个充满朝气的新团队,一批青年学者勇担重任并且逐渐成为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今天,中心已经形成一支由40 余人组成的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并且富有凝聚力和具有“勇于探索、敢为人先” 创新精神的研究团队,涉及化学、物理、化工、材料、机械、电子等与材料科学相关的多个专业。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先后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劳模集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联合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个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一个共同追求的前进目标,一个强大汇聚的向心合力,一种传承有序的奉献精神,40年来一直引领着复合材料研究中心的发展。今天,碳/碳复合材料的内涵已经完全不同了,它的性能也提高了许多,但是不变的是我们对它的痴迷和执着,对它未来的美好梦想,一个关于“中国制造”的梦想。2012年,由我领衔的“碳/碳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及应用”从原材料、设备、控制系统、产品到研发人员,已经全部实现国产化,成为真正的中国制造。我们终于独立自主地完成了研发产品,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正在逐渐成为现实,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啊!
今天,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高校担负着义不容辞的重任,这也更加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不畏艰难、团结作战,为国家“四个全面”战略,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