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国际交流合作路子行稳致远

14.10.2017  11:22

            十八大以来,我校国际交流合作从传统的出访、迎客、参加会议的互访交流到联手科研,从请进来传经送宝到联手开展科研活动、走上国际名校讲坛。“国际交流合作的路子渐深渐宽行稳致远,开辟出一片灿烂的天空。”学校有关负责人表示。

互访交流层次高国别合作拓展快

            众所周知,同济大学与德国关系密切。十八大以来,同济与德国的交流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2014年,李克强总理访德期间,联合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其中我校中德学部作为中德高校合作成功典范被列入《中德合作行动纲要》的第99条:“双方应尤其重视建立高校间的可持续合作关系。上海同济大学中德学部(下辖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和职教学院)是共同落实高校紧密合作的成功典范。鼓励并支持中德两国高校开展双方共同出资的创新型长久示范合作。”第二年秋天,学校主要领导带队访问德国联邦总理府、德国外交部、中国驻德大使馆及联邦教研部最新成立的“中国战略处”,访问柏林工业大学等高校,布局进一步深化同济大学和德国各机构、60 多所院校的合作关系,希望继续加强学生、学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交流合作。去年,我校又应邀参加在德国举行的“中德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论坛”,与德国高校代表就高等教育和校园足球发展等进行了充分、深入的交流。2016年3月23日,同济德国总统高克访问同济大学并发表演讲,他盛赞同济与的德国的合作,他引用两国政府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的话,称同济大学中德学部“是共同落实高校紧密合作的成功典范”。

            对德合作不断深入的同时,我校不断拓展国际合作面,中意合作就是一个典范。2014年3月31日,同济大学佛罗伦萨海外校区揭幕仪式举行,这是我校在国外开设的首个海外校区。先期将以暑期课程、短学期、短期培训为主,逐渐开设海外学期、海外学年等学制。2016年,方守恩等学校领导率团再次来到佛罗伦萨,签署同济大学与佛罗伦萨市政府全面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约定进一步提升该校区的功能与作用,优化校区物理空间,合作设立基金会,在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设计创新等领域推进各类项目,使该校区成为我校对欧合作的枢纽。2016年9月3日,意大利总理伦齐到访同济大学,为同济大学中意学院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揭幕,参观同济大学对意合作成果展,并发表主题演讲。同时前来的都灵理工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博洛尼亚大学、佛罗伦萨大学都是同济大学的“老伙伴儿”了。至今很多人还记得,伦齐总理以一句中文“你好”惊爆全场,瞬间掌声如雷鸣。伦齐说,希望意中两国高校如同济大学校名那样“同舟共济”,将从马可波罗、利玛窦开启的意中友谊进一步延续、深化,不断创新教育、科研、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建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今年2月,校长钟志华率团出访美国和加拿大,调研世界一流高校在学科交叉融合和协调创新,产业发展、社会需求与科技前沿紧密衔接的体制机制建设经验,探索符合同济大学特点的综合实力提升途径,积极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代表团先后访问了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参观了麻省理工学院(MIT)等离子科学与聚变中心实验室、媒体实验室、大众创新实验室、欧特克公司等,与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签署多份合作协议。

          英国、法国、芬兰、美国、加拿大,亚洲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随着同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我校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

科研:共同办会,组建联合实验室,组团展开课题攻关

          110周年校庆期间,为响应联合国千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我校组织了“可持续发展与大学责任”国际论坛。来自中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芬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40余所大学的校长、专家80余人齐聚同济,围绕“为什么可持续发展对于世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校长钟志华表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同济大学在办学理念、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校园建设等各方面应有更大的作为、更积极的担当。这次会议是我校近年来举办高水平会议的一个缩影,仅2016年,我校便相继举办了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2016年广州会议和第二十二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来自29个国家的一千余名代表参加大会;主办第四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来自海内外千余名华人学者参会;主办第十四届世界交通大会,来自全球的近2000名代表济济一堂,讨论全球交通领域热点问题;11月1-2日,由中国工程院、韩国工程院共同主办,我校承办的“第二届中韩产业创新论坛”举办,我校国际学术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联合组建实验室,组团展开科学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我国的科研条件也在不断提升水平。近年来,我校相继建成包括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8自由度模拟驾驶器、加速加载器在内的一系列科研重器,于是,国际同行纷纷加入我校的研究队伍。2015年7月6日,同济携美日意研究机构共建“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展国际前沿的重大抗震科学问题研究,培养具国际视野的人才,并探索联合实验室的国际化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大家看上的,就是实验室里四个振动台的多功能振动试验系统,可以开展震后可恢复功能的土木和基础设施工程、重大建筑工程抗震防灾、长大桥梁结构抗震防灾、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长大隧道结构与深水基础抗震防灾、大型能源设施抗震防灾等研究。

            8 自由度驾驶模拟器就是我校嘉定校区那台外观圆溜溜宛如熟透的、扁扁白瓜样萌萌的仪器,散发出浓浓的科幻色彩。这台驾驶模拟器现在也成为了各国学者眼中的香饽饽,以它为基础建设的国际联合实验室目前已经完成几十项科研任务,参与合作的团队成员包括美国、德国、英国等一批顶尖专家,像保罗•特里蒙特、安德鲁•塔克、默罕默德•阿伯代尔等,加上国内的方守恩、郭忠印、陆键、杨晓光、吴兵、李克平等16人组成,研究的重点包括交通行为研究与改善、道路设计安全评估与优化、基于信息化的交通安全管理、智能交通与车辆主动安全等。

            众所周知,境外学者走上国内高校的讲台,常常被认为是国际化的标配,同济近年来也不断请来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等走上讲坛,但你可曾知道,我们的学者也越来越多的走上境外讲坛,2016年元旦过后,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翔宁教授走上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讲台,他是继张永和、王澍之后哈佛迎来的第三位中国客座教授,他为43 位哈佛研究生讲授“中国当代建筑与城市”。春季学期结束后,哈佛邀请李教授第二年春天再讲这门课,并于秋天在该校策划了一个当代中国建筑的展览,常务副校长伍江也去出席了开幕式。

          随着交流的渐深渐宽渐日常,我校学者受到国际褒奖、国际机构里任职也越来越平常。仅最近两年,包括李杰、阮仪三、裴钢在内的多位教授荣获国际奖章、勋章。伍江当选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李杰当选国际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协会主席;国际桥梁结构工程协会副主席,继项海帆、葛耀君之后,孙利民今年又当选;今年初,我校中德学院教授、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维尔纳·胡芬巴赫成为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得主,表彰他推动中德轻量化技术创新合作及为中国人才培养作出的贡献。 

学生:国际游学,参加竞赛,组织环境国际会议

          有一种学习,叫“夏天里开往芬兰(欧洲)的火车”,这是在同济大学人气很旺的国际游学活动。我校与芬兰阿尔托大学等联合推出 “创新移动课堂”,2011年推出以来已经走过7个年头,“32 名学生,8 座城市,5 所大学,不下10 处企业参观,为期15 天的同济大学·荣耀创新移动课堂意大利之行收获满满。”这是2015年移动课堂行走意大利的媒体报道:走访了当地顶尖高校,在国际跨学科合作中体会名校魅力;走近意大利的世界著名企业,体会传承与创新并融的企业文化;游走城市街头,在博物馆中感受人类艺术遗产;参观米兰世博会,领略设计与科技的魅力。

          同学们游学的足迹也到了欧洲以外的地方。骏地资助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学每年一次的美国游学也成了该院人气很旺的暑期交流活动,“芝加哥的高楼林立,波士顿的宜人宜居和纽约的时尚摩登,两周建筑之旅的体验,次游学真的很棒!”参加游学的同学们说。“制定行程、带队、做资金预算是我的任务,锻炼了我在美国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2012 级规划二班的徐盈同学说。带队老师说,这次游学,行程是“”,核心在“”。“读书游学,同济的传统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李振宇告诉记者。

            美国土木工程大学生竞赛太平洋赛区比赛、国际方程式汽车大赛、建造节,我校学子参与的国际竞赛越来越多,欢乐、汗水与泪水伴随着年轻人的成长。2012年以来,美国土木工程大赛,我校土木学院、环境学院、交通学院、材料学院等等组成的混合团队是常客,每次将近半年的准备时间里,同学们精诚团结、努力工作,参加包括混凝土轻舟、钢桥、土力学、交通、水处理等在内的所有赛事。团体冠军、单项冠军、论文名列前茅都是同学们不畏强手、出色发挥的结果。最难的还是混凝土轻舟,队员们要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制作6米长、壁厚仅为15毫米、容重小于水的混凝土轻舟,运抵美国,然后参加浮力测试、男女双人、男女混合速度赛和耐力赛。同学们得过冠军、亚军,也尝到失败的滋味,但大家都在其中迅速成长起来,这是最大的收获。

          经过十余年的打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已经打造出数支优秀的学生车队,翼驰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在获得全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冠军后,他们又代表中国参加了今年夏天在德国举行的世界方程式汽车大赛,并从世界65支车队中获得第12名的成绩,超过不少传统强队。同济大学建造节,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类大学生竞技的一个重要平台,6月的第二个周末,两天时间,数百名世界各地一年级大学生造出花样繁富、造型奇特的房子,成为同济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生也能办国际规模的大会。绿色经济、“食品、健康、生态系统、绿色城市、绿色消费”、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生产与消费、人与自然,这是最近6年来每年世界环境日便准时在同济召开的世界级大会,会议的主角是一群关心环境的各国学子。今年6月5日,来自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青年学子又一次汇聚同济大学,参加主题为“人与自然,相联相生”的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高峰论坛。

          “目前,同济人才培养已经成功走出一条可行的国际化道路。”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文科是近年来国际交流的一大亮点

          十八大以来,同济的文科走出了一条特色明显的路子。近年来,我校在深挖内部潜力、整合校内力量的同时,不断拓宽国际交流渠道。2016年暑假,江波副校长率领我校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中意学院代表团先后访问瑞士、法国、意大利多所合作机构及高校,签署了包括《同济大学-佛罗伦萨大学共建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合作备忘录》在内的多个合作协议;参加“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系列活动,江波担任“中法高等教育论坛”中方主持人,介绍了同济大学工程教育和中法教育科研合作的情况。

          与此同时,国际友人也纷纷来到同济。同济与自然出版集团选择我校环境学院合作出版环境期刊,该刊将依托同济大学以及环境学科优势,开展更多的合作。接着,我校又与全球最大学术书籍出版公司——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品牌国际推广、国际人才招聘、期刊和书籍出版、学术培训、数据库服务等领域展开合作,借助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的专业经验、学术传播平台和网络,进一步提升同济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2015年5月19日,我校德国研究智库理事会、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逸夫楼召开,此举标志着我校将在国家智库建设中发挥作用。今年初,我校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入选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理事单位。接着,我校接连召开北极社科研讨会、政党与治理等国际会议。在中美北极社科研讨会上,中美专家围绕北极环境变化对全球安全与中美安全的影响、北极地缘政治新变化与大国关系、北极航道开通及其对中国和美国的影响、北极治理与中美合作等专题进行深入探讨;在中西方政党与治理研讨会上,来自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英国苏塞克斯大学、韩国高丽大学与国内高校的60 多位学者,就政党与国家、政党内部的治理、政党与公共管理、政党与经济绩效管理、政党治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经济危机背景下的政党变革等展开讨论。

          2015年8月24日,同济承办第十三届国际日耳曼学会世界大会,这是日耳曼学大会首次在华举办,69个国家和地区1200多名专家围绕“传统与创新之间的日耳曼学”主题日耳曼语各语种的历史和现状、实践和教学等议题。因为人数众多,这次大会设了51个分会场,世界1000 多名日耳曼学者纷纷发表研究成果。

          “一带一路”是我校近年来出彩的一个亮点。会议、调研、发布《德国发展报告(2017)》(德国蓝皮书)都是常规动作了,“同济大学是中国大学中成立‘一带一路’跨学科研究和实施平台最早的大学之一。”江波副校长介绍,2014 年,基于学校一批研究机构及校内外各种有关“一带一路”研究资源,我们组建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协同中心”,并及时组织一批研究项目和活动;2016 年,我们正式将这个中心纳入同济大学正在建设的国家高端智库“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的体系内。同济大学“‘一带一路’研究协同中心”围绕科技、人文社科领域不断拓展作业面,深耕细作办实事,主要工作表现在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亚洲公路网规划建设、“一带一路”中外合作园区发展等方面;人才培养方面,办高端培训班,联合 50 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完成国别研究报告,2016 年出版《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通途—同济大学“一带一路”专题研究报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