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我校参展工博会项目受媒体关注

18.11.2017  04:00

11月7日至11日,第19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开幕,我校共有13个项目参展。中央电视台、东方财经•浦东频道、上海教育电视台、《中国科学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央广网等多家媒体作了相关报道。

 

【中央电视台】:机器人走进生活 机器人“质检员”让瑕疵无处可逃


    原文来源:  中央电视台  |    发表时间:2017-11-08     

    原文链接: http://tv.cctv.com/2017/11/08/VIDEhSJEleLbsdEOyitib7oL171108.shtml

 

华东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报》:智能小车给钢轨做“体检

作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高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为大众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在不久的将来,为保障列车安全运行而对钢轨进行的“健康体检”,也即将走向智能化。

由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易建军教授团队与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挪威工程技术大学联手研制的“全自动超声波钢轨探伤车”,利用超声波探测技术,可以实现对钢轨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深度学习,对钢轨的缺陷进行智能化诊断。

这种探伤小车不但体积小、成本低,更重要的是,可快速检车并精确判断钢轨的缺陷,为维修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擅长与时间赛跑, 智能高效

钢轨的健康情况直接关系到列车能否安全运行,这就需要经常对钢轨进行“体检”,而对钢轨的检查和维修,只能在铁路线路空闲的两三个小时“天窗”时段进行,因此必须高效、精准。

与高铁的风驰电掣不同,传统的钢轨探伤却需徒步进行,耗时耗力且存在安全隐患。近些年使用的大型探伤车,则存在体积庞大、灵活性差、使用成本高、离线检测等不足,虽然已有自动探伤小车问世,但高达300万元的成本让人望而却步,且只能离线检测。

开发一款高效、精准、低价、轻便的探伤小车势在必行。易建军团队用近两年时间研制的全自动超声波钢轨探伤小车,虽然成本不足50万元,但每小时高达30公里的行驶速度,可完全化解探伤维修作业时间短和保证探伤周期的矛盾。

在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十楼里,记者看到,两条约10米长的标准钢轨上,停放着一辆黄色探伤小车。这辆小车长约1.78米、高约1.6米,看似简易却大有学问。据易建军介绍,小车由探伤系统、主控制系统、驱动系统、制动系统、供电系统、操纵系统等组成,而每个系统又由不同的模块组成,如探伤系统的超声波探轮是用来探测钢轨是否有裂纹以及裂纹深度、形状等,涂料喷头则是在探到裂纹后通过喷墨进行定位。

模块化设计,使探伤小车的装卸、维修和运输都更加便捷。易建军介绍说,此外,探伤小车还具有无线传输、实时定位、远程操控等特点。

基于深度学习,低价精准

如同冰山只有一角露出水面,除了小体积、自行走、易操作、实时监测这些显性特征外,这款探伤小车还隐藏着巨大的创新之处。基于深度学习的钢轨探伤数据处理就是其中之一。

探伤的精确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超声波探轮的质量。但是,顶尖的超声波探测仪器成本高,且探伤的速率慢、效率低。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价格低的超声波探轮也能得到相同精准度的探测?

易建军做到了。“我们利用大量探伤数据进行深度神经网络的训练,得到可用于实际轨道探伤应用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以保障轨道探伤的高精度及准确率。”易建军解释说,他们通过高精尖的超声波探轮采集大量样本,再将这些样本进行深度学习算法处理,确定基于特征的规则,而这些规则一旦移植到计算机上,即使通过不太精确的超声波探轮来“诊断”,同样可以得到精确的结果。

就是把复杂的经验转换成规则的过程。”易建军说,“深度学习使探伤小车更加智能化。

拥有云服务平台,未来可期

这款探伤小车的智能化,还体现在易建军团队搭建了超声波钢轨探伤云服务平台。

轻轻按下操作台上的按钮,小车在钢轨上缓缓前行,位于小车前部的显示屏开始出现均匀波纹,“这一处有裂纹。”易建军指着屏幕上的一道斜纹告诉记者。

人类通过CT等超声波仪器可以检测身体是否存在健康隐患,轨道也一样。探伤小车的超声波探轮在轨道上行驶,就可以“诊断”这段钢轨的健康状况,而且检测结果可以像CT成像一样,通过电脑画面显示出来。

将超声波轨道探伤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及可视化显示,可以为轨道探伤的后续监控、维护、处理、追溯等提供平台云服务支持。”易建军说,云服务化不但可以实现高速在线检测和远程操控,在精准探伤检测的同时,还可以像人类定期体检一样对钢轨的健康状况进行预测,为各部门提供数据共享、决策支持、资源调度等服务。

对于应用前景,易建军充满信心:“不仅可以对火车、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运行的轨道进行探伤,而且可拓展应用于其他类似的金属轨道、索道等的健康诊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报》 (2017-11-14 第8版 科创)

原文来源: 中国科学报  |  发表时间:2017-11-14  |  作者: 陈彬 黄辛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11/393920.shtm

 

文汇报》:解决停车难题,无人值守智能停车系统显身手

停车是众多上海车主的头等难题。对一些人来说,问题就是商机。2015年,为了解决广大车主的停车需求,华东理工大学MBA学生付营之成立了“享泊科技”。仅一年,团队就在互联网停车领域成功推出面向多种停车场景的迭代停车软件。

近三年,享泊公司已由创立之初主攻的互联网停车业务,发展到了涉及无人值守智能停车业务、互联网停车业务、人工智能车辆识别与电子支付业务、物联网智能停车设备业务等多个板块。付营之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无人值守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将在2017年工博会高校展区中亮相。

停车软件”不少,真正管用的却不多

2015年被称为“互联网停车元年”,相关创业项目层出不穷。最初涉足停车市场,不少风投一听付营之团队要做的是一款智能停车软件,直接表示“不看好”。因为,停车市场早已被众多互联网企业占位。

但付营之却不这么认为。“如果车主能够实时掌握各个停车场的动态,那么停车的效率就能大大增加。但他发现几乎所有的第三方停车软件都无法做到线上预定车位。”于是付营之团队在做第3次的产品迭代时直接上门找到各个停车场,车主可以线上预定车位,并由保安来引导并享受停车服务。

实际推广过程中,付营之却发现,通过App引流带来停车费收益增加并不能打动物业,管理才是最大的难题。为了解决停车场的痛点,付营之团队曾寻找并尝试了多种较轻资产的模式,也尝试了与合作伙伴的多种合作模式,但效果都不太理想。最后,付营之只能在保证尽量轻资产的模式下,尝试与校友合作研发创新的无线网络智能停车管理系统。经过一遍遍的测试,8个月后,享泊的智能硬件发布并正式投入使用。

大胆试错,探索永无止境

任何创业过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付营之也不例外。在向公共停车场推广系统时,付营之团队首次碰到了有棱角的“石头”。和社区停车场不一样,公共停车场具有运营性质,基本配备了车牌识别和计费系统,所以这套系统对他们的吸引力并不大。

付营之换了个思路。“先做好社区业务,再让公共停车场反向找我们,这是一种可以期待的合作模式。”2016年,付营之团队在智慧社区业务上尝到创新方案的甜头。享泊自主研发的方案优势明显并且成本低廉,因此付营之决定增加智能停车方案的销售业务以弥补互联网业务上的亏损,继续进行互联网停车业务的迭代。

然而,虽然业务趋好,技术优势也较为明显,但是付营之遭遇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次资金链紧张。经过2个月的集中融资,加上之前洽谈的近百次融资活动,最终在多方努力下,享泊公司完成了天使轮融资。

立足“无人值守智能停车”占领市场

一般企业获得融资之后往往会快速扩大规模,但是付营之却准备进行一次人员调整,以降低公司运营成本。享泊公司在创业过程中,通过12次产品迭代,积累下大量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这些核心竞争力如果都放在一家公司中,很有可能会出现让团队找不到北、失去核心的情况。因此,付营之决定分拆公司的业务,做到一家公司只保留一块核心业务,那就是“无人值守智能停车”。

从享泊交付的第一个无人值守的酒店智能停车场,到第一个无人值守的园区智能停车场,再到第一个无人值守的社区智能停车场……享泊正在交付越来越多的无人值守智能停车场验证着自己真正的市场定位。

互联网停车业务是付营之进入停车行业创业的初衷。他说,无论经过多少磨难,只要市场还存在,只要停车难题还没有被有效解决,那么他的团队将会不遗余力地在互联网停车业务上继续探索。

第12版

原文来源: 文汇报  |  发表时间:2017-11-03  |  作者:刘禹 付享

原文链接: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7-11/03/content_607732.html

 

沪研高科技争相抢滩工博会

新民晚报》:无人机变身高楼灭火“特种兵

■ 机器人成为本次工博会主角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需要层出不穷的创新思维。走进第19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扑面而来就能感受到一股科创原动力。

同时结合无人机和导弹两种技术的灭火“特种兵”、有效治理太空垃圾的太空“清道夫”……上海航天带来了众多创新成果,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太空高科技。

高校展区内,立体停车架成了共享单车的新家,“超声波钢轨探伤小车”担当高铁“安全卫士”,“河道底泥资源化技术及其原位生态修复系统”则是名副其实的护水使者。

张江科学城也携12家园区科技企业的最新成果亮相本届展会,展开一场关于科技、关于未来的饕餮盛宴。

航天

薄膜帆当太空“清道夫

高楼密布的区域,现有的消防设备受到高度限制难以发挥全部作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八部研制的“无人机载灭火系统”可减少时间延误,提升火情控制效率,保障人员和财产安全。

导弹”灭火

我们的无人机载型灭火系统主要由无人机集群、灭火弹、机载探测设备组成,采用了飞行器融合设计、智能集群、任务规划、图像识别、弹道设计、中继导航等技术,可精确、快速地将高层建筑等急难险重处的火源扑灭,将灾情损失降到最低。”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八部项目负责人李鹏博士介绍道。

当发生高楼火情时,无人机群可以在距离灾情区域较远的安全区内,从指挥车上起飞,降低了对道路通畅情况的要求,可快速到达火情现场,保障了宝贵的“时间窗口”。远程操控的工作模式,也大幅降低消防人员工作强度和危险程度,对于高层建筑等常规手段的灭火“盲区”尤其有效。

在地面人员操控下,无人机上升到指定高度,并通过机载监控设备实时观测。通过回传的图像,“地面指挥人员可以实时判断火场态势,在短时间内做出最优决策。”高级工程师陈铮说。

太空“神器

目前,在地球轨道上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空间碎片,它们或来自废弃航天器、火箭残骸,或来自爆炸解体碎片。空间碎片一般会在轨道上残留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数量急剧扩增大大降低了未来可利用的轨道空间,同时也增大了发生碰撞的概率。”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专家恽卫东介绍。

经过多年研究,805所提出“太空清道夫”概念,研发了一款“太空神器”——低成本薄膜帆式离轨标配装置。利用薄膜结构大展收比的特点,设计收拢状态约1U(10cm×10cm×10cm)规模的标准化离轨模块,安装在未来的航天器上,在航天器寿命结束后启动,展开大面积薄膜帆面,利用低轨稀薄大气阻力,加速航天器轨道衰减,从而大幅缩短废弃航天器的轨道滞留时间,从源头上减缓空间碎片严峻形势。

薄膜帆收拢体积小,就像汽车的安全气囊一样,今后有望成为航天器的“标配”。

薄膜帆”类空间展开结构是805所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已经历近十年的预研攻关积累,完成了产品地面展开试验、平面度测试、模态测试等项目攻关,计划于2018年实现在轨演示验证,全面验证薄膜帆式低成本离轨技术。


高校

探伤车成高铁“安全员

大学生创新创业展台前,一张立体停车架的照片格外醒目,这里竟是共享单车的新家。时下,马路上共享单车数量剧增,乱停乱放,已经造成了混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大三学生李鹏义团队的设计为共享单车停放提供了新思路。据估算,采用这套停车系统后,原本停放4辆自行车的面积可以停放11辆自行车。

路面“体检

同济大学研发“新型多维度路面质量快速检测系统”是本届展会的一个亮点。道路的路面是否平整、路面质量优劣与否,直接关系到行车者的舒适感、车辆油耗,以及行车是否安全。因此,道路路面质量检测非常必要。我国每年有待检测的道路总里程超过400万公里,人工检测不仅极为耗时费力、效率低下,而且检测质量不高。同济教授带来的“检测仪”,可以安装在车上,一路行车下来,路面平整度、坑槽尺寸、路面裂缝等路面质量信息,都会被其检测仪器上的传感器实时捕获。系统随即分析这些采集来的路面数据信息,自动生成道路养护决策建议,为道路养护维修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钢轨“探伤

高速公路有“检测系统”保驾,高铁亦不缺“安全卫士”。华东理工大学设计的一款“超声波钢轨探伤小车”,能定期给高铁的钢轨做“体检”。它利用超声波探测技术,实时监测钢轨运行状态,并通过深度学习,智能化诊断钢轨的缺陷。

徒步钢轨探伤耗时耗力且存在安全隐患。大型探伤车则存在体积庞大灵活性差、使用成本高、离线检测等不足。华东理工大学易建军教授团队用近两年时间研制的探伤小车,成本不足 50 万元,但每小时高达 30 公里的行驶速度,可完全化解探伤维修作业时间短和保证探伤周期的矛盾。

护水“使者

青山绿水、生态文明是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理念。上海理工大学研发出“河道底泥资源化技术及其原位生态修复系统”为此助力。它基于底泥固化/稳定化的技术理论,利用生态外加剂稳定底泥中污染物,使其不迁移入环境中;同时,将河道底泥用于河道护岸护坡建设和河道底质覆盖层,既可解决河道内源污染,实现底泥的资源化利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标。目前,这项“护水使者”技术已经在崇明等地推广。


张江

电子眼保巡检“零事故

此次张江科学城展区分为三大区域,包括综合展示区、创新前沿区和高效智能区,重点展示了园区内自主创新产品、前沿高端产品和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产品。

安全巡检

优巡智能科技是国内首家获得中石化系统胜利油田无人机巡检资质的企业,取得发明专利30余项。该公司展出的电动六旋翼无人机,轻便可折叠易携带、能在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安全飞行。应用于电力巡线、海事监测、警用安防、光伏巡检等。目前已安全巡检3万公里“零事故”的纪录,获得中国航天国家级检测机构的检测和认证。

在展厅一角,一个机器人正在沿着轨道滑行,引起许多人的围观。原来,擎刚机器人是国内领先的移动机器人系统及核心技术研发团队,目前着力于IDC机房巡检机器人和隧道高速轨道巡检机器人的研发。该家公司展出的地铁隧道巡检机器人是为了实现地铁隧道重大施工作业实时监控,最终实现预防性人工介入,减少实际故障率。目前已与上海轨交2号线达成合作。

智造未来

本届博览会上张江展区以“创新之城 智造未来”为主题,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而张江,也早已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代名词。未来,张江科学城将转型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之地、新产业的培育之地;成为以科创为特色,集创业工作、生活学习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新型宜居城区和市级公共中心。

第A04版:要闻

原文来源: 新民晚报   |  发表时间:2017-11-08  |  作者:叶薇 张炯强 宋宁华

原文链接: http://xmwb.xinmin.cn/html/2017-11/08/content_4_1.htm

 

工博会下周二开幕 高校参展项目亮点抢先看

新闻晨报》:复旦第六代机器人能逗娃、做保姆,还能当老中医



集中医、儿童益智、家庭服务于一身的机器人,比“原装”人工韧带还要好用的抗感染人工韧带,防不法经销商“窜货”的商品流通信息追溯系统,给钢轨做“体检”的智能小车……下周二,第19届工博会将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上海高校展区的亮点大家抢先看过来。

第六代机器人

集中医、儿童益智、家庭服务于一身

既能逗娃,还能当保姆,又能当老中医……这样的机器人,是不是“萌翻”了?今年工博会,“睿豆”机器人即将展出。

在“睿豆”之前,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机器人智能实验室已经“出生”过五代机器人,最新的“睿豆”在功能上集之前机器人之大成。

以家庭为工作场景,“睿豆”可以自主行走、及时报信,实现家庭安防,为可能出现的家庭火灾或煤气泄漏等隐患发出警报;同时,它可以提供身份识别、智能家居、语音交流等家庭场景服务,参与儿童益智活动。

另外,“睿豆”通过望闻问切,还可以为中老年人提供中医辅助诊断,提供养生保健等建议。

关于机器人中医功能的问世,机器人智能实验室主任张文强引述马云的话作为解释:“互联网10年后的机会是健康和快乐。研发中医机器人,恰好切中了前半部分。”同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机器人智能实验室通过算法将中医诊断症状的标准量化,中医学的面诊、舌诊与脉诊都能由中医机器人实现,以中老年人为服务群体,机器人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对慢性疾病进行诊断。

抗感染人工韧带

后天的比“原装”的更加好用

韧带断了怎么办?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全民健身热潮兴起,也导致了运动损伤的增多,最为常见的就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足球、篮球、滑雪等运动都有可能导致其发生。并且,由于膝关节的特殊性,前交叉韧带断裂很难自然恢复,韧带断裂后被吸收而消失。目前,韧带的手术修补多采用自体或异体韧带进行,存在着可取组织有限、强度不足等问题。

后天的‘人工韧带’反而比‘原装’的自体或异体韧带更好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运动医学科主任陈世益这样说。

有可能吗?和自体或异体韧带相比,陈世益团队研发的抗感染人工韧带成功率高、恢复期短、独特功效。

它的强度是自体韧带的两倍。自体韧带可承受2000牛顿的力,人工韧带可承受5000牛顿的力,是自体韧带的2.5倍。”陈世益介绍,人工韧带使用心理压力小,强度又高,训练恢复起来自然也更容易。“把肌肉整体感觉训练好,可以很快地重返运动。”正因此,足球、篮球、排球、越野等很多竞技领域的运动员受伤后都选择用人工韧带进行重建。

在没有使用人工韧带之前,陈世益也相信美国人的说法:人工韧带失败率高、效果差。而转机就发生在2004年LARS被引入中国。“刚好有个后交叉韧带断裂的病人,跟他讨论了多种手术方案之后,病人倾向于选择人工韧带手术方案,希望能够早日重返运动。

这是全中国第一例人工韧带重建手术,效果到底怎么样?陈世益不免担心。术后两个月,照理病人该回院检查了,这位病人却没来。“打电话一问才知道,他竟然已经在爬黄山了!这远远超过我们原来所设想的,以往通常需要拄拐保护半年才能进行运动训练。

这让陈世益一下子有了信心,开始进行人工韧带的研究。“十年随访下来,人工的比自体的还要好,虽然有失败,但重返运动的比例很高。

从那之后,陈世益团队开始了自主人工韧带产品的研制。“最初的人工韧带是仿制国外做的;第二代就改良了,跟国外不一样了; 第三代加入了很多生长的因子促进愈合;第四代我们发现,有时韧带植入身体里会发炎,那怎么办呢?抗感染的人工韧带就出来了。”就这样,不跟美国潮流,陈世益团队硬生生地走出了中国自己的人工韧带之路。

我们基于中国特色做了大量临床研究,所以得到的数据是符合中国人群、具有中国特色的。”在产品的更新方面,未来也将迎来第五、第六、第七甚至更多代的人工韧带。“期待有一天,能做出媲美甚至超过原生韧带的人工韧带。像是基因改造了,能让人跳得更高、跑得更快。

数字化“病理医生

国内病理诊断的“及时雨

上海交大关新平教授团队研发的多维高分辨率数字病理扫描仪,不仅为进一步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和效率提供了可能,还打破了高端数字病理扫描技术的国际垄断。这位“”字头数字化“病理医生”,为国内病理诊断带来了一场真正的“及时雨”。

病理诊断对肿瘤、炎症等各种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可以高达95%以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参考价值不言而喻。

如何才能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和效率?数字化“病理医生”是传统病理医生的好帮手。该项目负责人、上海交大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关新平介绍称,通过数字病理扫描仪将病理切片转化为全切片数字图像,并对超大容量数字病理图像进行数据存储、网络传输、智能分析以及远程诊断,数字化“病理医生”可自动完成对焦探测、全局扫描,甚至自动装片等操作,并将高分辨显微病理图像通过电脑屏幕、移动终端等显示设备实现无级缩放、全局浏览,将病理医生从繁琐的显微镜操作和观察上解脱出来。同时能通过大型存储设备长期保存,通过网络传输实现异地实时阅览,实现远程诊断、专家会诊,实现专家资源的共享。

商品“身份”码

独一无二,损毁 80% 也不碍事

一个个小圆点,按一定方式印在商品包装盒上,它们包含了商品的类型、产地、日期等所有商品信息;通过流水线上的喷码设备给每件商品赋予独一无二的,且损毁80%也不碍事的矩阵码标签,以便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对商品进行实时跟踪、监控。这是同济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童美松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新颖商品流通信息追溯系统。

目前,商品信息的主要载体是二维码。但二维码在使用中容易遭遇破坏。只要其中有一小部分遭到破坏便无法读取其中信息,而不法经销商采取的窜货方法,正是人为破坏商品外包装上的二维码身份标识,使得生产企业无法查证商品的实际销售地区和窜货方。如果采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全程跟踪产品流通过程,则成本过高。

童美松团队针对企业需求,创造性地提出了矩阵信息编解码方案用于商品信息追溯系统的设计。该方案的特点是低成本、防破坏、抗干扰、智能化。团队将数字编码信息映射到三维模型的局部区域,实现了对数据信息的植入、信息多维加密和反加密。

全自动超声波钢轨探伤车

给火车地铁轨道做“体检

由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易建军教授团队与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挪威工程技术大学联手研制的“全自动超声波钢轨探伤车”,利用超声波探测技术,对钢轨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对钢轨的缺陷进行智能化诊断。

这种探伤小车不但体积小、成本低,更重要的是,可快速检测并精确判断钢轨的缺陷,为维修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在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十楼里,两条约 10 米长的标准钢轨上,停放着一辆黄色探伤小车。这辆小车看似简洁却大有学问,据易建军介绍,小车由探伤系统、主控制系统、驱动系统、制动系统、供电系统、操纵系统等组成,而每个系统又由不同的模块组成,如探伤系统的超声波探轮是用来探测钢轨是否有裂纹以及裂纹深度、形状等,涂料喷头则是在探到裂纹后喷墨进行定位。

钢轨的健康情况直接关系到列车能否安全运行,而对钢轨的检查和维修,只能在铁路线路空闲的两三个小时“天窗”时段进行,因此必须高效、精准。

易建军介绍说,探伤小车还具有无线传输、实时定位、远程操控等特点。其智能化还体现在易建军团队搭建的超声波钢轨探伤云服务平台。“将超声波轨道探伤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及可视化显示,可以为轨道探伤的后续监控、维护、处理、追溯等提供平台云服务支持。

第A08版:上海新闻

原文来源: 新闻晨报  |  发表时间:2017-11-01  |  作者:徐斌忠 林颖颖 董川峰

原文链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7-11/01/content_45585.htm

 

上海科技报》:智能小车给钢轨做“体检

——记华东理工“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超声波钢轨探伤小车”项目

作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高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为大众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在不久的将来,为保障列车安全运行而对钢轨进行的“健康体检”,也即将走向智能化。

由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易建军教授团队与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挪威工程技术大学联手研制的“全自动超声波钢轨探伤车”,利用超声波探测技术,对钢轨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深度学习,对钢轨的缺陷进行智能化诊断。

擅长与时间赛跑   智能高效

钢轨的健康情况直接关系到列车能否安全运行,这就需要经常对钢轨进行“体检”。而对钢轨的检查和维修,只能在铁路线路空闲的2—3个小时“天窗”时段进行,因此必须高效、精准。

与高铁的风驰电掣不同,传统的钢轨探伤需徒步进行,耗时耗力且存在安全隐患。开发一款高效、精准、低价、轻便的探伤小车势在必行。易建军团队用近两年时间研制的全自动超声波钢轨探伤小车,虽然成本不足50万元,但每小时高达30公里的行驶速度,可完全化解探伤维修作业时间短和保证探伤周期的矛盾。

记者看到,两条约10米长的标准钢轨上,停放着一辆黄色探伤小车。这辆小车长约1.78米、高约1.6米,看似简洁却大有学问。易建军介绍,小车由探伤系统、主控制系统、驱动系统、制动系统、供电系统、操纵系统等组成,而每个系统又由不同的模块组成。模块化设计,使探伤小车的装卸、维修和运输都更加便捷。此外,探伤小车还具有无线传输、实时定位、远程操控等特点。

基于深度学习   低价精准

除了小体积、自行走、易操作、实时监测这些显性特征外,这款探伤小车还隐藏着巨大的创新之处。基于深度学习的钢轨探伤数据处理,就是其中之一。

探伤的精确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超声波探轮的质量。易建军说:“我们利用大量探伤数据进行深度神经网络的训练,得到可用于实际轨道探伤应用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以保障轨道探伤的高精度及准确率。即通过高精尖的超声波探轮采集大量样本,再将这些样本进行深度学习算法处理,确定基于特征的规则;而这些规则一旦移植到计算机,即使通过不太精确的超声波探轮来‘诊断’,同样可以得到精确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把复杂的经验转换成规则的过程。”易建军说,“深度学习能使探伤小车更加智能化。

拥有云服务平台   未来可期

这款探伤小车的智能化,还体现在易建军团队搭建了超声波钢轨探伤云服务平台。轻轻按下操作台上的按钮,小车在钢轨上缓缓前行,位于小车前部的显示屏开始出现均匀波纹,“这一处有裂纹。”易建军指着屏幕上的一道道斜纹告诉记者。

人类通过CT等超声波仪器可以检测身体是否存在健康隐患,轨道也一样。“将超声波轨道探伤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及可视化显示,可以为轨道探伤的后续监控、维护、处理、追溯等提供平台云服务支持。”易建军说,云服务化不但可以实现高速在线检测和远程操控,在精准探伤检测的同时,还可以像人类定期体检一样对钢轨的健康状况进行预测,为各部门提供数据共享、决策支持、资源调度等服务。

第A4版

原文来源: 上海科技报  |  发表时间:2017-11-09  |  作者:陶婷婷 张婷

原文链接: http://www.duob.cn/cont/892/201859.html

 

【央广网】服务高铁安全出行:智能探伤小车基于深度学习为钢轨做“体检

央广网上海 11 8 日消息 (记者吴善阳 唐奇云)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高铁在为大众出行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速度”,而为保障列车安全运行而对钢轨进行的“健康体检”,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步入智能化。由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易建军团队与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挪威工程技术大学联手研制的“全自动超声波钢轨探伤车”,精彩亮相于2017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据了解,这种利用超声波探测技术对钢轨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深度学习对钢轨的缺陷进行智能化诊断。此类探伤小车不但体积小、成本低,更重要的是,可快速检车并精确判断钢轨的缺陷,为维修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全自动超声波钢轨探伤车

超声波探轮

擅长与时间赛跑 智能高效

与高铁的风驰电掣不同,传统的钢轨探伤却需徒步进行,且只能在铁路线路空闲的两三个小时“天窗”时段进行,耗时耗力且存在安全隐患。近些年使用的大型探伤车,则存在体积庞大灵活性差、使用成本高、离线检测等不足,虽然已有自动探伤小车问世,但高达300万元的成本让人望而却步,且只能离线检测。

易建军及其团队研制的全自动超声波钢轨探伤小车,兼备高效、精准、低价、轻便的优势,并具有无线传输、实时定位、远程操控等特点。该探伤小车虽然成本不足50万元,但每小时高达30公里的行驶速度,可完全化解探伤维修作业时间短和保证探伤周期的矛盾。

据易建军介绍,小车由探伤系统、主控制系统、驱动系统、制动系统、供电系统、操纵系统等组成,而每个系统又由不同的模块组成,如探伤系统的超声波探轮是用来探测钢轨是否有裂纹以及裂纹深度、形状等,涂料喷头则是在探到裂纹后喷墨进行定位。模块化设计,使探伤小车的装卸、维修和运输都更加便捷。此外,探伤小车还具有无线传输、实时定位、远程操控等特点。

学生演示全自动超声波钢轨探伤车

基于深度学习 低价精准

如同冰山只有一角露出水面,除了小体积、自行走、易操作、实时监测这些显性特征外,这款探伤小车还隐藏着巨大的创新之处。基于深度学习的钢轨探伤数据处理,就是其中之一。

实际上,探伤的精确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超声波探轮的质量。“我们利用大量探伤数据进行深度神经网络的训练,得到可用于实际轨道探伤应用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以保障轨道探伤的高精度及准确率。”易建军解释说,通过高精尖的超声波探轮采集大量样本,再将这些样本进行深度学习算法处理,确定基于特征的规则,而这些规则一旦移植到计算机,即使通过不太精确的超声波探轮来“诊断”,同样可以得到精确的结果。

“就是把复杂的经验转换成规则的过程,深度学习使探伤小车更加智能化。”易建军总结道。


拥有云服务平台 未来可期

值得注意的是,易建军及其团队还为这款探伤小车搭建了智能化的超声波钢轨探伤云服务平台。“将超声波轨道探伤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及可视化显示,可以为轨道探伤的后续监控、维护、处理、追溯等提供平台云服务支持。”在易建军看来,云服务化不但可以实现高速在线检测和远程操控,在精准探伤检测的同时,还可以像人类定期体检一样对钢轨的健康状况进行预测,为各部门提供数据共享、决策支持、资源调度等服务。

对于应用前景,易建军充满信心:“不仅可以对火车,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运行的轨道进行探伤,而且可拓展应用于其他类似的金属轨道、索道等的健康诊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原文来源: 央广网  |  发表时间:2017-11-08  |  作者:吴善阳 唐奇云

原文链接: http://www.cnr.cn/shanghai/tt/20171108/t20171108_524017136.shtml

 

【澎湃新闻】防火防盗还能远程看家,家庭服务机器人“睿豆”将亮相工博会

11月7日至11日,第19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将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

澎湃新闻记者10月31日从上海市教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在高校展区,68所高校的740个项目将参展,高校涌现的一大批优秀科创成果届时将集体亮相。

复旦:研发第六代机器人

家庭服务智能机器人“睿豆”将在今年的工博会上展出。

睿豆”由复旦大学机器人智能实验室主任张文强团队研发。据研发团队介绍,“睿豆”可以自主行走、及时报信,实现家庭安防。对可能出现的家庭火灾或煤气泄漏等隐患,“睿豆”会发出警报,帮助主人远程监控家庭情况。同时,它也可以提供身份识别、智能家居、语音交流等家庭场景服务。

张文强课题组在沟通完善机器人功能操作界面。张琦 图

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启发,发明一款“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交互,实现对外部世界理解和认知,而非只是完成特定任务”的机器人,始终是张文强团队的研究方向。

2005年,该团队的目标得以实现。当年复旦百年校庆上,国内第一个具有心智发育能力的全装载人形机器人“复旦一号”亮相。“睿豆”则是该团队研发的第六代机器人,功能上集之前机器人之大成。

张文强用“顶天立地”形容团队的研究方向:一方面做好科研,发表高水平的论文,这是“看家本领”;另一方面,找到老百姓的需求,将产品更好地推向市场,实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实验室里的成果和产品的真正落地是有距离的。”张文强解释,写文章时往往会设定很多边界条件,这些条件确保实验输入的是“干干净净的数据”,但放到实际的场景,各式干扰随即出现,往往就达不到原本的实验效果。

张文强介绍,“睿豆”研发之初就面向市场,目前合作公司已在小规模试验,未来将大规模生产,定价会和普通笔记本电脑不相上下。

上海交大:数字病理扫描仪打破国际垄断

病理医生被称为“医生中的医生”,他们每天透过显微镜观察,分析各种组织、细胞的切片样本,探讨病变的内因机理、发生发展过程,最后做出病理诊断。

作为大型综合医院必不可少的关键科室,病理科负责整个医院的病理诊断任务,但长期以来面临着人才短缺,工作繁重的局面。数字化“病理医生”的重要性因此凸显。

它可以自动完成对焦探测、全局扫描,甚至自动装片等操作,并将高分辨显微病理图像通过电脑屏幕、移动终端等显示设备实现无级缩放、全局浏览,将病理医生从繁琐的显微镜操作和观察上解脱出来。”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关新平说。

数字病理扫描仪的开发涉及光学、机械、控制、软件等多学科技术体系,其技术壁垒非常之高。以自适应连续扫描技术为例,为了保证高倍物镜的扫描成像质量,要求在整个扫描过程中实现0.2个微米的对焦精度,相当于飞机贴地飞行过程中始终保持厘米级精度的离地高度。

当前,国产数字病理扫描仪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高端市场则完全被莱卡、奥林巴斯等国外仪器厂商所垄断。以日本滨松、美国Apero为代表的厂商,依靠其技术垄断,单台设备定价都在150万元到200万元之间。

上海交大研发高端数字病理扫描仪打破关键技术国际垄断。校方 供图

依托国家重大仪器专项项目,关新平团队数年来产学研联合攻关,相继突破十余项关键技术,实现了高端数字病理扫描仪的核心技术国产化,开发出与国外产品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的产品,打破了数字病理关键技术国际垄断,该产品也将在本次工业博览会上首次亮相。

关新平介绍,通过与业界同行企业紧密合作,目前已将多项关键技术、关键部件用于这些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并产生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同济:全新路面检测系统

中国每年有待检测的道路总里程超过400万公里,检测压力巨大。

然而,传统检测方法如人工检测,不仅耗时费力、效率低下,而且检测质量不高,许多潜在的路面病症无法被科学识别。如果使用先进的激光扫描检测仪检测,造价又十分昂贵。此外,现有国家质量检测主要集中在高等级道路上,低等级道路检测领域基本处于空白。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中国道路质量检测域管理的服务效率,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杜豫川课题组经过多年产学研联合攻关,成功研发“新型多维度路面质量快速检测系统”,填补了低等级道路检测领域的空白。

这是一个轻量化的新型路面质量快速检测系统,车载着这一系统行驶在公路上,检测仪器上的传感器就会实时捕获路面平整度、坑槽尺寸、路面裂缝等信息。

紧接着,系统会分析这些路面数据信息,自动生成道路养护决策建议,为道路养护维修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避免道路病害进一步发展。

今年工博会现场,项目组将带来整套集合的检测系统供观众参观,让观众在切身感受检测系统的应用效果同时,还将为观众全面解读人工智能及大数据驱动的检测技术未来在智慧交通领域的创新应用和发展方向。

华东理工:探伤小车智能化体检钢轨

高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为保障列车安全运行而对钢轨进行的“健康体检”,也即将走向智能化。

由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易建军团队与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挪威工程技术大学联手研制的“全自动超声波钢轨探伤车”,利用超声波探测技术,实时监测钢轨运行状态,并通过深度学习,智能化诊断钢轨缺陷。

将亮相第 19 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这种探伤小车,不但体积小、成本低,更重要的是,可快速检测并精确判断钢轨的缺陷,为维修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传统的钢轨探伤需徒步进行,耗时耗力且存在安全隐患。近些年使用的大型探伤车,体积庞大灵活性差、使用成本高、离线检测等不足,虽然已有自动探伤小车问世,但高达 300 万元的成本让人望而却步,且只能离线检测。

易建军教授团队用近两年时间研制的这款全自动超声波钢轨探伤小车,虽然成本不足 50 万元,但每小时高达 30 公里的行驶速度,可化解探伤维修作业时间短和保证探伤周期的矛盾。

在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十楼里,两条约 10 米长的标准钢轨上,停放着一辆黄色探伤小车。这辆小车长约 1.78 米、高约 1.6 米,已算是相当轻便。

探伤的精确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超声波探轮的质量。但是,顶尖的超声波探测仪器成本高,且探伤的速率慢、效率低。该团队的解决方案则是基于深度学习的钢轨探伤数据处理。

易建军解释,他们通过高精尖的超声波探轮采集大量样本,再将这些样本进行深度学习算法处理,确定基于特征的规则,而这些规则一旦移植到计算机,即使通过不太精确的超声波探轮来“诊断”,同样可以得到精确的结果。

就是把复杂的经验转换成规则的过程。”易建军说,“深度学习使探伤小车更加智能化。

原文来源: 澎湃新闻  |  发表时间:2017-11-01  |  作者:周航

原文链接: 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44897

 

【上海教育微信公众号】溜娃机器人、人工韧带、声波灭火器……下周工博会高校展区大揭秘!

集中医、儿童益智、家庭服务于一身的第六代机器人,比原装还要好用的抗感染人工韧带,防不法经销商“窜货”的商品流通信息追溯系统,给钢轨做体检的智能小车……下周二(11月7日),第19届工博会将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上海高校展区的亮点大家抢先看过来。

第六代机器人:逗娃当保姆做医生

既能逗娃,还能当保姆,又能当老中医……这样的机器人,是不是“萌翻”了?今年工博会,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机器人智能实验室主任张文强团队带来的一款集中医机器人、儿童益智机器人和家庭服务智能机器人于一身的“睿豆”机器人即将展出。

抗感染人工韧带:比“原装”韧带还好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运动医学科主任陈世益团队研发的抗感染人工韧带成功率高、恢复期短、独特功效。

它的强度是自体韧带的两倍。自体韧带可承受2000牛顿的力,人工韧带可承受5000牛顿的力,是自体韧带的2.5倍。”陈世益介绍,人工韧带使用心理压力小,强度又高,训练恢复起来自然也更容易。“把肌肉整体感觉训练好,可以很快地重返运动。

数字化“病理医生”:病理诊断“及时雨

上海交大关新平教授团队研发的多维高分辨率数字病理扫描仪,不仅为进一步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和效率提供了可能,还打破了高端数字病理扫描技术的国际垄断。这位“”字头数字化“病理医生”,为国内病理诊断带来了一场真正的“及时雨”。

独一无二的身份码:商品坏了也能溯源

一个个小圆点,按一定方式印在商品包装盒上,它们包含了商品的类型、产地、日期等所有商品信息;通过流水线上的喷码设备给每件商品赋予独一无二的矩阵码标签,以便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对商品进行实时跟踪、监控。这是同济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童美松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新颖商品流通信息追溯系统。

透明安全网关会隐身术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数字显示实验室(ECNU Display Lab)历经多年研发出一种透明安全网关,已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并走向产业化,将在工博会上演示“隐形防身术”。

百变机器手:本领不止端茶倒水

只需按下一个按钮,等待几分钟,就有机器人为你端来一杯水,而且还是温的,这听起来是否超有科技感?今年的工博会上,你大可前往华理展台亲自感受一下华东理工大学林砺宗教授带来的展品——六自由度机械手服务平台提供的便利。

挑战不可能”:声音确实能灭火

一个直径14厘米的荧光绿腔体只需对准火盆(直径40厘米)中的火源,轻按电源开关,该设备便会发出低频声波,在1-2秒内迅速熄灭火源,这就是东华大学师生团队设计研发的声波灭火器。这一利用声音能量进行物理灭火的新型灭火设备前不久刚刚摘得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国总决赛铜奖。

节能环保:汽油发电机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带来的汽油发电机是专门为热爱户外旅行、户外娱乐以及外出作业人群设计,可供他们户外使用,以及满足日常或应急所需的移动式稳定供电设备。该产品配备4L油箱,发动后可连续工作4.5h。同时配备内置电瓶,使电力续航最大化,避免了启动而不使用时的能源浪费。产品外观充分考虑了使用的便捷性,体现设计的人性化。

原文来源: 上海教育  |  发表时间:2017-11-05  |  作者:徐斌忠 林颖颖 董川峰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yOSRmHK2KyQxYpqNGHRCsQ

 

【周到上海】一边康复一边玩 VR ?今天开幕的工博会高校展,周末约吗?

软体康复机器人手套、便携式太赫兹危险品检测仪……今天开幕的工博会上,高校展区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项目,引来众多观展者驻足观看、体验。

■运动机器人平台

■智能公交站台

■远程遥感机器手

软体康复机器人手套 边康复 边玩 VR 游戏

软体康复机器人手套,可不是简单的普通手套,这是一款针对中风患者手部运动功能康复的智能设备,具有主从康复、被动康复、虚拟现实游戏、康复评估等多种功能。

传统枯燥的康复训练常常带来不理想的康复效果,甚至给病人心理上带来压力。针对这一痛点,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先进的科研成果,与企业进行了产学研合作,研发了软体康复机器人手套。

软体康复机器人手套主体采用日常的手套材质的布料,主动端的手套布置了柔性传感器,可以采集手指运动信息,相当于数据手套,借助无线数据传输,主机再控制从动手套辅助患侧手完成同样的动作;从动端的手套采用线驱动方式,模仿人体肌肉的驱动方式。穿戴软体手套设备的时候像穿上衣服,而不是套上坚硬的金属铠甲!主动端手套的传感器能准确捕捉患者健侧每个手指的运动,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需要理疗师进行辅助不同的是,通过软体康复机器人手套,患者可以独立自主地完成整个康复训练过程,这使得康复训练更为方便、也大大降低了康复训练所耗费的成本。

长时间的单调重复的训练,难免无聊乏味。研发团队的科研人员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软体康复机器人手套不单是一副手套,它的主机增加了显示屏,核心软件融合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多种游戏,使患者可以边玩边训练,提升康复训练的趣味性,增强患者参与康复的积极性。

便携式太赫兹危险品检测仪 军用民用皆相宜

爆炸物、生物制剂等危险品,都可以临场快速检测。在工博会现场,上海理工大学研发出一款安检军民两用新利器——“TDS-II型太赫兹手持式危险品检测仪”,闪亮登场。

随着目前国际反恐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到战场上恐怖组织的生化袭击,小到日常生活中大量行李信件内夹带的各类危险品,给国防、安检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因此,军工企业对于非接触式无损检测手段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内部品质把控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现有技术手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检测时间长且准确率不高。相比之下,太赫兹波谱作为一种非接触式无损检测手段,可与危险品成分中的C\H\O\N有机大分子发生相互作用,通过共振吸收谱探知危险品的种类与剂量。

“TDS-II型太赫兹手持式危险品检测仪”是一款军民融合的高科技含量产品。仪器使用特种保偏光纤与精密光纤器件,替代常规自由空间光路的全部透/反射镜片,极大简化了仪器光路,增加了系统的集成性与稳定性;太赫兹信号重复性好、稳定性高,界面简洁友好,便于终端用户熟悉和操作;仪器外观秉承简约设计风格,体积小巧。

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上海建立科创中心做出贡献,成立了太赫兹研究院,研发出了一系列以太赫兹技术为基础的创新科技成果。如地沟油检测仪、人体安检仪、药品检测仪等。“TDS-II型太赫兹手持式危险品检测仪”是该系列科技成果之一。

氢氧燃料电池 无人机续航能力大提升

目前市面上的无人机主要采用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作为能源,续航能力一般在20-35分钟左右,但充电时间却超过了一小时。如何突破无人机电池的续航能力瓶颈,成了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丁文江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力求解决的头号问题。

历经五年科研攻关,通过对燃料电池的“瘦身”,科研团队研发设计制造出了无人机专用高能轻量化空冷氢氧燃料电池系统,实现无人机续航时间从20分钟到120分钟的飞跃。

我们在这款高能轻量化燃料电池系统原型机基础上,已经在闵行成立了燃料电池产业化载体,未来能针对不同无人机应用场景需求,开发各类无人机用燃料电池系列产品,使它们真正走出实验室,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科研人员表示,高能轻量化燃料电池应用于无人机之后,会引发无人机应用场景的质变和量变。如果无人机飞得更久、更远,能提供的服务也就不仅仅局限于休闲娱乐,无人机快递、电力巡线、警务巡逻、环境监测、农业喷洒、人道救援、军事侦察等工业性都将成为现实。

VR技术让化工实验教学更安全、逼真

华东理工大学虚拟现实( VR )技术化工实习实训教学案例,在工博会展出现场,吸引了诸多观展者驻足体验。

化工领域中传统实验方式危险性高、重复成本高、场地限制大。而利用头盔式穿戴设备就能进入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环境,获得身临其境的多感官融合体验

此次参展的“甲醇合成反应器”和“污水处理厂”项目由化工学院、资环学院师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的协助下,根据实验教学中的实例进行改进,从二维平面图纸到三维立体模型,再与合作公司技术人员共同搬到虚拟现实空间场景,把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开停车操作”和“反应器解剖”在模拟场景中呈现出来。体验者时而在半空中鸟瞰化工区全景,时而在液面下近距离观测水流,时而穿行在槽罐区凌波微步,时而沉浸在反应器上下翻腾,不仅可以亲手操作开关阀门,还可以双手“拿起”设备零件缩放观察……逼真的环境、多变的场景让大家“身临其境”、爱不释手。

原文来源: 周到上海  |  发表时间:2017-11-07  |  作者:徐斌忠 董川峰 林颖颖

原文链接: http://static.zhoudaosh.com/B2777341532742D5BAD6289708A78546EE1E291245C4A2A39D679BA45F2F076F

 

上海科技报》:动力无限:充满智慧的科技盛宴

——2017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见闻

实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的发展战略,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的发展目标,体现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新步伐。今年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内处处洋溢着超越和奋发的氛围,700多个充满智慧的高科技成果让前来参观的客商心潮澎湃。

记者边走边看,感受着这场科技盛宴带来的强大冲击力。

聪明机器人让人叹为观止

能逗娃,能当保姆,还能望闻问切为患者治病……今年高校展区人气最旺的项目要数复旦大学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灵巧可爱的睿豆一边自如行走,一边和观众交流,引来了阵阵欢呼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睿豆是复旦大学研发的第6代智能机器人,它不仅具有交流功能,还可以为家庭火灾或煤气泄漏等安全隐患报警;并且能“望闻问切”,为中老年人提供中医辅助诊断。

北京工业大学展台前的机器人也是观众瞩目的焦点。记者挤进人群细细观察,发现这是一个人形机器人遥操作系统,人类的肩部、手肘部和手腕部绑上和机器人一样的束带后,就会发现它可以实时重复人类的动作,让人惊叹不已。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样的机器人可以用于人类无法进入的特殊区域,人类只需要躲在后面远程控制它的行为。

南京大学的展台前被围得水泄不通,6只脚的爬行机器人引来啧啧的称赞声,它也是个能力非凡的健将,可应用在矿井、化工等行业的安全巡检中。

2个长相非常可爱的机器人用柔声细气的日语正在与观众交流。听到声响,记者连忙走了过去,原来,这是大阪市立大学研发的面向高龄者的治疗机器人“南瓜仔”。数据显示,在家独居的老年女性与“南瓜仔”一起生活2个月后,认知功能有所上升,还可以起到减缓压抑的效果。

流水线上的跨越式突破

高校展区里现场展示的流水线也不少。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与欧姆龙(中国)有限公司带来的“智能制造产线”颇受关注。在银白色的传送轨道上,一个个产品被机械臂准确地抓取和放下。项目负责人介绍,这不是普通的流水线,而是带有高精度视觉监控系统,将各种数据传送到云端,可根据客户需要定制化生产零部件。

同样可以实现定制功能的,还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带来的“基于工业4.0的个性化定制仿真生产线”,上海机械制造领域的专家们正在这款“生产线”旁进行现场测试,不断传来感叹声。据悉,这款“生产线”不仅可以实现远程监控,还可以实现故障的预防性维护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追溯。

节能环保向高端进发

今年,上海电力学院居然把102亩的校区“”进了高校展区,引来了众多客商的关注。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个全方位的能量模型,浓缩了上海电力学院杨浦北校区的实时能源供应情况,涵盖了分布式光伏、风电、储能、燃机、电动汽车充电桩、智能用电、能效监控等微电网领域的前沿技术。工作人员说,接入微电网的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0%,具有并网与孤岛两种运行模式,能够实现有序可控地接入电网,并实现能源的综合优化利用。

太阳能可以给汽车空调供电?你没有听错。上海电机学院的科研人员将光伏板置于汽车表面,通过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对汽车空调实现供电,引来很多汽车厂商前来参观。现场人员介绍说,这款装置还可以使用在卡车、农用车上。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展台前也是人头攒动,引来众人关注的是一台看似普通的新能源充放电检测设备。汽车工程学院的严晓教授现场演示了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的检测,这款新型系统可以瞬时读取汽车电池的电压、电流和温度。在新能源汽车不断普及的今天,这款设备的问世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奇思妙想解决诸多难题

带上VR眼镜,畅游美丽校园,上海大学的BIM+VR漫游设备也是今年高校展区的一个亮点。上海大学木工工程学院的教师介绍说,目前他们已经可以以BIM数字化平台为基础,建立建筑、桥梁、隧道、城市综合管廊的运维系统,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保障。

一款神奇的救生板可以让救人成功率大大上升。台湾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展位前也挤满了前来咨询的客商。记者看到,这款救生板和普通的救生板很不一样,它可以进行快读充电,而且救生板前部有一个环状构件。发明者陈亭妤介绍说,一旦有人落水,救生员会启动带有动力的救生板,快速游向溺水者;找到溺水者后,可以把它放到环状构件上,快速送回岸边进行抢救。

今年,高校展区依旧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独立展位,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创业企业——享泊科技带来的无人值守智能停车系统。车辆入库时,高清摄像头会将车牌拍照上传云端;出库时继续拍照进行比对,得出停车时长和价格;付款支持支付宝、微信等各种支付方式。这样一套系统价格仅为 6 万元,引来了很多物业公司前来洽谈。同济大学学生创业企业——海顾科技,则可以为各种固体废弃物定制处理技术,经过精密测算,他们经常为客户带来变废为宝的惊喜。

第A1版

原文来源: 上海科技报  |  发表时间:2017-11-09  |  作者:吴苡婷

原文链接: http://www.duob.cn/cont/848/201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