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整版报道我校“励志计划”助寒门学子圆大学梦
我校“励志计划”自4月份启动自主招生到8月份新生入学,广受媒体关注,《中国教育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诸多媒体都进行了跟踪报道。8月24日,《文汇报》首席记者姜澎就“励志计划”采访了我校党委书记杨贤金及相关师生, 8月29日出版的《文汇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我校“励志计划”助寒门学子起航大学梦。全文刊登如下。
图片说明:《文汇报》整版报道我校“励志计划”
华理“励志计划”:助寒门学子大学梦起航
通讯员 张婷 记者 姜澎
“在我们村里,我是第二个大学生、第一个女大学生;在我们家族里,我是第一个大学生,就上了华东理工大学这样的高校。”来自云南寻甸的学生杭天琳直到现在,只要想起家访老师送来录取通知书那天父母抢着看通知书笑弯了眉毛的样子,还会忍不住高兴。“那一天,我的伯伯、三姨全家都来了,围着看我的录取通知书,为我考上一所上海的大学开心。”
如果没有“励志计划”,今年华东理工大学新入学的42名来自国家级贫困县的“杭天琳”们,应该不会来到上海。对他们来说,上海不仅有距离遥远,还有高校录取分数高、生活成本高等几道坎摆在面前。
“确定了‘励志计划’之后,我们学校由校领导亲自带队,分赴全国各地送考上门,通过笔试和面试确定‘励志计划’的名单。”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教授向文汇报记者介绍,“励志计划”还只是一个开始,要确保这些“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寒门子弟能够在华东理工大学圆自己的大学梦,还必须要给予他们全程的关爱,“不论是暑假期间老师们的家访,还是提前入学后对他们的集训,我们希望这些孩子不仅能够顺利入学,还要在未来走出校门时,也同样优秀。”
“励志计划”,让更多农村孩子上好大学
“读书改变命运”曾是农村孩子努力学习的动力,如今却有很多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学子距离一流大学越来越远。难道真的“寒门再难出贵子”?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3月,教育部提出继续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并首次提出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选拔录取试点高校招收一定比例的农村学子。
“让更多的孩子能上大学,让更多的孩子能上好大学”,杨贤金教授说,华东理工大学第一时间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4月初,该校即推出面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县及县以下中学,自主选拔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农村理科学生的“励志计划”,向云南、陕西、河南、安徽、江西、贵州等6省投放86个自主招生名额。4月底,由校党委书记杨贤金、校长钱旭红等带队,送考上门,组织化学、物理、人文等领域专家对候选学生进行笔试和面试,实行“励志计划”考生高考成绩达到当地理工类一本线后即可被正式录取的优惠政策。
2014年,华东理工大学的“励志计划”最终使42名优秀农村学子受惠。
入学教育从面试开始
“对于这些‘励志计划’的学生,入学教育从面试就开始了。”杨贤金教授告诉记者:“学校将资助设在了起点上:录取工作一结束,华东理工招生办公室、学工部等部门就在第一时间与42名学生进行电话联系,询问学生家庭情况、介绍学校基本资助政策,还为新生提供路费资助,为地处云南寻甸、陕西延安、贵州铜仁等偏远地区的9名新生提供了免费机票,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我们老师甚至直接将他们带回了上海。”
为了消除家长们的后顾之忧,8月初,华东理工大学学工部的5位老师出发了,他们分赴安徽的潜山、舒城,河南的镇平、内乡及云南寻甸等地,对13名“励志计划”新生进行家访,将录取通知书亲手送达他们手中。
8月初,华东理工大学学工部给所有“励志计划”新生的家长发了一封信,重点说明新生报到“绿色通道”和“励志计划”学生集训事宜,提醒家长仔细阅读随录取通知书寄送的《华东理工大学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手册》,并请有困难的家长及时和学校联系,确保每一名新生顺利入学。
“每年,我们把近1/2的校内岗位留给新生,以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入校即上岗’,免除后顾之忧。”据华东理工大学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徐美华老师介绍,该校勤工助学实业集团是一个“帮学业、促就业、扶创业”的实践发展平台,学生员工达到640余人的规模,每年解决校内外勤工助学近万人次,2013年学生收入达到1543万元;其中,校内岗位约1400个,分学生自主经营、学校全额补助、与企业合作提供3大类。
“学校不仅考虑帮助学生解决经济、生活上的困难,还注重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实实在在地锻炼、培养他们。”徐美华强调。学生在自主经营的报亭、勤工助学超市、咖啡屋等地,包揽了进货、售卖等一系列工作。虽是“书生经商”,但都能实现盈利。他们觉得在这些岗位上收获最大,很多人毕业返校时不先去宿舍,倒要先去“看看曾经工作的地方”。
提前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学业
“以前操作过word吗?”当老师问一名正在华东理工大学机房里参加计算机培训的“励志计划”新生时,学生显得有些茫然。在别的同学提醒下,他才反应过来:“噢,我知道了。就是那个可以打字进去,能改变字体大小、首行缩进,还能插入图片的,对吧?原来那个叫word啊!”
“我们高一上计算机课,每次老师都只是开机后就走开了。我们就打游戏、看电视。”一名来自江西的“励志计划”学生说,到了华理,他才知道自己学习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将与计算机密不可分,对自己接近零基础的计算机水平,他不无担忧:“以后得抓紧时间学习,多练习。”虽然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时已有计算机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多数县及县以下中学开设计算机课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应付学业考试。
“这正是华东理工大学担忧的地方。‘励志计划’新生通过当地理科本科一批线即可被录取,相对其他新生而言,基础会薄弱一些。我们希望他们不仅能够进入好学校,也希望他们的学业能够跟上,未来毕业时,他们也能够以优异的学业毕业。”杨贤金教授告诉记者,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不会掉队,学校让这些新生提前到校参加集训,特别为他们安排了学习辅导班,重点强化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培训,进行学业帮扶。
来自河南安阳的靳惠宇高考英语考了134分,英语基础很好,但却从不敢开口说英语。到了集训班,3个多小时的英语课上,老师几乎没有说中文,也不再教语法,而是要求大家重点学习短语、句型和框架,还推荐他们多看英语电影。更特别的是,老师还在课堂上做起了游戏:让一名学生用英语把一个单词描述出来,然后其他同学用英语来猜。
“老师教了我们记忆单词的技巧,比如以‘geo’开始的单词,多与地理有关。”让另一名学生周毅兵感到惊奇的是,他第一次在课堂上听到“单词的组成与古希腊神话等故事、人物有关”的说法。“很开阔视野。”他说。
“他们的基础还行,但都比较腼腆,不敢开口说英语。”教英语的余建平老师告诉记者,这些孩子以往学习英语主要为了应对高考,对学习英语的技巧,尤其是英汉语言文化的对比缺乏了解,“他们学得很专注,表现出了很愿意学习的状态。”
开学前,42名励志计划新生组成“明德班”,进行了为期8天的集训。
学校为“明德班”新生安排了班导师、辅导员,组织职业生涯辅导、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还组织他们参观东方明珠、城市规划馆、中共一大会址等地,了解国家发展,感受上海经济建设的成就;同时邀请高年级自立自强的典型学生介绍经验;针对“明德班”学生来自农村地区的情况,特别为他们安排了学习辅导班,重点强化英语和计算机;还将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爱好、特长,畅通他们学习才艺的渠道,提供和搭建展示的平台。
原文来源:《文汇报》2014-08-29 第12版| 作者:张婷 姜澎
原文链接: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4-08/29/content_75.htm
我们该让贫困的学生们安心
华东理工大学学工部 饶志雄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我和另一位老师一起前往河南农村地区家访我们此次录取的6名2014级“励志计划”新生。
8月的河南,正值高温酷暑,多地遭遇几十年不遇的干旱少雨。当我们到达南阳市区时,地面温度近40度。
一早,我便和满永博老师乘坐南阳开往镇平县的小客车赶往镇平县,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到达镇平县曹庄,与等候我们的学生杨金良及其母亲会面后便赶往他们在城郊的家。杨金良父母没有固定工作,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上有年迈的母亲下有7岁的小儿子,家庭经济条件困难。而刚刚被我们录取的杨金良同学,并没有像城市里的孩子那样,高考尘埃落定就出去旅游了,而是在县城的饭店打工。此时正值该地间歇断电停水,当我们出现在学生和家人面前时,他们都大吃一惊。
当我们把通知书送至学生手中,并把通知书内附带的各项新生须知及学校针对农村贫困专项学生的政策进行了解读,同时把“大礼包”送到学生父母手中时,他们都激动万分。临走前,连杨金良年迈的奶奶也来感谢学校,虽然一口浓重的南阳方言,但对学校的感谢之意溢于言表,说啥也要递给我们把扇子解热。
随后,我们赶往镇平县东关村刘晓玲家。这是她家临时在城郊租的房。刘晓玲父亲在浙江打工,母亲在县城幼儿园打工,家中的农田承包给外人耕种,今年碰到干旱,玉米几乎颗粒无收。
刘晓玲从小学读书便一直跟着在县城工作的小舅一家生活。刘晓玲的外婆说自己不识字没有读过书,如今外孙女能够考入华理这样的名校,她十分高兴,对大学老师能够亲自登门拜访她更是感到荣幸。中午,外婆还亲自下厨做了几个家常菜表示感谢。
家住赵店乡郦城村的张珂,是家里的独生子,母亲中年就患有腰椎疾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父亲以前在北京当司机,现也因健康等问题回到家中。但是今年南阳干旱,玉米正面临绝收的境地。当我们把通知书等送到该生手中时,该生父亲一直在提醒,有什么不懂的赶紧向2位老师提问。
而同是河南考生的周毅兵,父亲一直在郑州打工,靠爷爷奶奶把他一手拉扯大。周毅兵从小自强自立,十余载寒窗苦读如今考入重点大学,但他并不高兴,在我们到之前,他们正为高额的学费担忧。当我们把国家、学校等关于贫困学生的资助、奖贷政策一一介绍好,尤其是今年国家助学贷款提高贷款额度至8000元,基本解决学费,外加国家助学金,可以让他读大学时没有经济上的压力,成绩优秀的学生还可以获得学校的各项奖学金,他和爷爷奶奶总算是彻底放下了悬在心头的石头,不再为学费、生活费而担忧。
火红的八月,“明德班”将让他们在华理启航大学梦。
金秋的九月开学,这些学子是我们种下的一颗种子,相信四年后将会硕果累累。
原文来源:《文汇报》2014-08-29 第12版| 作者:饶志雄
原文链接: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4-08/29/content_78.htm
“励志计划”点亮我的大学梦
华东理工大学轻化工程专业 周毅兵
我是来自河南南阳农村的学生。说实话,我们的大家族里,在我之前还没有过一位大学生。由于小时候学习还行,家里人对我抱有很大的期望,同时我也很自信。
刚进入高中时,我自然豪情万丈,希望能够大干一番。邻居有一位叔叔在金融行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家里人就希望我能报考金融专业,将来就业也好少走些弯路;而舅舅则希望我能成为一名医生,因为我们村有位医生在当地非常有名。由于当时也不清楚自己对哪个专业更感兴趣,所以就顺从了爷爷们的意愿。高三时,我在梦想墙上写下了理想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因为它的金融排名很好,虽说目标有点高,但对我来说,它也是一种鞭策。
高考结束后,我非常失落,因为只考了580多分,虽然超过一本分数线有近40分,但与名校的距离很远。庆幸的是,我在4月份参加了华东理工大学的“励志计划”自主招生考试,使得我有幸进入这所“211”高校,使我的大学梦并未因高考而变得暗淡。
我还是有些担忧的:一是我的专业,我选择的是轻化工专业,由于参加“励志计划”选拔填报志愿时没有渠道对专业进行深度了解,听说华理的化工十分有名,就选择了轻化工专业,但对这个专业并不了解;二是上海的消费应该会很高,我家主要经济来源是种田和父亲在外打工,家庭条件并不好。但饶老师到我家进行家访时,消除了我的这些顾虑。饶老师向我介绍了学校的勤工助学的政策。而且他还为我算了一笔账,认为我只要在大学期间坚持勤工助学,生活费用方面不会对家里造成很大负担。更重要的是,学校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化工学院的毕业生通常很容易就业。
本以为通过“励志计划”就是我最大的幸运,但来到华理后,我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惊喜:路费报销,集训期间免吃免住,还有免费的手机和电话卡,如此优待,让我非常感动。
刚来上海的时候,我还有种乡巴佬进城的感觉,有点找不着北。但几天时间里,学校组织我们参观了校园、东方明珠、城市规划馆、中共一大会址等地,在上海市区,我感受了科技的力量;在华理,我感受到了科技的潜力。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就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能进入华理,除去自身的努力以外,也要着重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和学校领导、老师的严格执行。
没有了这些顾虑,我忽然间感觉未来的道路敞亮多了,对于学习也充满了干劲儿!学校已经为我们留好了勤工助学岗位了,对于大学生活,心里还真有些期待……
原文来源:《文汇报》2014-08-29 第12版| 作者:周毅兵
原文链接: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4-08/29/content_76.htm
这,也许是我通往梦想的关键一步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靳惠宇
开学第一天,我就要开始我的勤工助学生涯了。对于我的大学生活,真是既有几分期许,又有一些担忧。
我可以说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我的家住河南省南召县板山坪镇天云村。家里主要以种植天麻、香菇为生,靠天吃饭,使得我们家的收入很不稳定。父母体弱多病,去年母亲做了手术,现在还没养好,已经不能再干重活了。父亲常年腰疼,但还要担起家庭的重担。
因为父母都是山里的农民,没有什么文化。而且他们每天必须早出晚归地忙农活,所以他们既没有时间,更没有能力帮我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他们所能做的就是教我怎么做人,要诚信对人、热情礼貌待人等等。还有就是尽最大努力给予我经济上的支持,因而我很感激我的父母。虽然他们对我学习上的帮助很少,但我一直想,路是可以靠自己走出来的,我相信我能一直走下去。父母的恩情我永远也报答不了,我只能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让他们露出会心的微笑。
我的学习生涯中也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离家求学的8年里,我身边一个个熟悉的身影渐渐远去,我的伙伴中有些去打工了,有些回家帮助父母种地去了,这常常让我有些感伤。
我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选择了坚持读书。因为我也有我自己的梦想,小时候,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去探索更多的未知难题;到了初中,当我看到那些因病魔缠身而十分痛苦的人们时,我又想做一名医生。直到高三,我给自己的未来作了定位:从事科学研究,或者学医。我暗自发誓:如果考不上一本,就复读;如果考上了一本,但是分不高,就选择工科专业,然后再考研深造;如果高考分数很高,就去学医。
今年4月份时,华东理工大学启动了“励志计划”,并且幸运的是,我通过笔试和面试获得了“励志计划”自主招生资格。这给了我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让我可以更好地完成设定的目标。
如今,我已正式成为华理的学子。通过一周的集训,我对我的大学非常满意,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我们能更好地提升自己,我很喜欢这里。
在这里,我还遇到了来自河南、安徽等地的“励志计划”的同学。他们的经历和家庭情况和我多多少少有一些相似。但是他们都和我一样,都很喜欢学习,对我来说,学习是种快乐,不仅可以提高知识水平,也能提高道德修养。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虽然与其他同学相比,我的基础不够好,但是我绝不气馁。对我来说,大学是一个新的起点,我相信我能行,我一定能实现我的梦想。
原文来源:《文汇报》2014-08-29 第12版| 作者:靳惠宇
原文链接: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4-08/29/content_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