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四个全面”理论研讨座谈会
3月6日,适逢两会期间,复旦大学双周理论座谈会——“四个全面”理论研讨会在光华楼举行,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法学院、哲学学院、经济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历史系的专家,共同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校党委副书记刘承功参加了座谈会并讲话,座谈会由宣传部部长萧思健主持。
历史系姜义华教授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中华民族传统学派的思想与治国理政的关系谈起,认为“四个全面”体现了四家思想的精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更多体现了儒家的大同社会追求,全面深化改革则体现了道家哲学关于发展和改革的智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包含了法家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全面从严治党一定程度上合乎墨家关于组织治理的知识,当代中国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与智慧,形成自己的治国方略。
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认为当代中国需要再一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个全面”融合了传统,反映了现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目标的三大基本支柱。他还提出,“四个全面”的重点是“全面”,“全面”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丰富性,在贯彻落实中也会有新的发展点,比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包括外在的实体法和形式法,还应包括内在的抽象法和实在法,这就需要培育我们的道德、伦理以及民族精神。
法学院刘士国教授从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想中国化谈起,认为立法要符合社会实际和发展规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和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发展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哲学思想,这是中国法治走向成熟的重要表现。
马克思主义学院肖巍教授提出“四个全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迈上新台阶的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升级版”,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进而实现中国梦的“路线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四个全面”为大局,而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所谓经验当中。理解“全面”,要注重把社会主义、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结合起来。“四个全面”贯彻在思政课教学中,就是要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任远教授认为,“四个全面”要从体系观的角度来理解,其本质上是治国理政整体推进的完整体系架构,是适应现代化阶段的体系论,标志着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一个完整的治国理政架构;国家治理体系的有序运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回应社会公共利益诉求,吸纳社会力量的参与,所以“四个全面”的落实要基于群众、基于实践、基于公共利益,要深入到基层、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参与。
哲学学院邹诗鹏教授认为,“四个全面”是在现代文明和全球资本主义框架下,中国共产党凝练和发展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理政哲学,回应了大国现代化过程中在国家治理上的挑战,体现了新一届领导人的豪迈、自信和担当。全球格局在发生变化,面对复杂的现代性,中国的发展只能走出自己的道路,通过深化改革努力攻克改革开放以来因为自身发展所积累起来的矛盾和困境,在依法治国的基本框架下,充分调动资源,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经济学院陈钊教授认为,“四个全面”在理论解读外,更需要注重在实践上的落实,由于个人需求多元化,所谓“全面”就是要让人民满意;“四个全面”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深化改革和从严治党是过程和手段,依法治国是基本原则。贯彻落实“四个全面”需要有制度保障,而这又依赖于深化改革,要在现有的基本政治经济格局框架下通过改革实现突破,从“为增长而竞争”走向“为和谐而竞争”。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玉刚教授认为,“四个全面”是新一代领导人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不断深化和系统化的体现,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实现从物质的富强走到文化的振兴的重要标志;“四个全面”的全面不仅表现在地域上的全面,而且也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多领域的全面。“四个全面”的基本内容可能还会进一步丰富,使其成为中国软实力崛起的重要组成。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郑长忠副教授认为,“四个全面”要放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创造性转换过程中来理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适应和回应各类挑战的政治智慧,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整合了早前生成的国家、政党、法治等现代性要素,不仅要求各个要素全面发展,而且要基于整体文明形态的发展,其基本内容构成了菱形结构,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两翼,政党的主体是人民,从严治党就是巩固基础,目标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刘承功副书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第一,“四个全面”反映了党治国理政思想的新进展、深化和创新,是一个战略布局和整体构架,全面体现了国家的发展目标、驱动力和机制,由于治国理政是一个全面的整体,因此我们要在“四个全面”的框架和标示下,对治国理政的整体构成做更充分和深入的研究;第二,“四个全面”战略既体现了传统资源的智慧,又是从现实的需要和问题出发,也包含了对未来发展的方向的思考,是对过去、现实和未来的有效串接,而中国未来的发展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需要,立足于人民的愿望,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第三,“四个全面”的研究和解读要加入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识,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和理论诉求,促进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和谐发展。刘书记最后强调,复旦要结合自身的专业和学科特点,进一步深化对“四个全面”的研究,结出丰硕的理论成果,体现复旦人文社会学科的的水平和地位,更好地丰富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思想。
据悉,启动并组织好复旦大学“双周理论座谈会”是学校党委宣传部加强理论研究、凝聚理论队伍、培育理论创新、建设“理论工作者之家”的重要举措。“双周理论座谈会”将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就事关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重大实践、重大历史经验开展研讨与座谈,为我校理论工作者打造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理论研讨平台,集中呈现复旦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优势,不断培育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理论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