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子企业发展方略思考(上)
摘要:简要分析了我国农业现状及种业现状,针对我国种业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提出了坚持国际化接轨、市场化竞争、集团化发展、科技化提升、法制化监管的五化同步发展方略。
关键词:中国,农业,种业,现状,发展方略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6亿吨大关,达60193.5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自2004年以来“十连增”。增产数字背后,“丰年缺粮”的现实却不容忽视:同样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8年、2009年两年间产稍大于需,其余年份我国的粮食状况均是产不足需,且缺口日益增大。到2012年底,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跌破90%,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作物净进口的常态化趋势已经出现,其所带来的影响也正日益显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2004-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问题,主题涵盖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显示出中央从各个角度对农业的大力支持。在一号文件的基础上,各级政府每年都会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与此同时,财政支农资金也在逐年大幅增加,2013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13799亿元,较1978年增长了90倍,年均增速高达13.8%。然而,在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撑下,农业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却不断增多。
1 我国农业现状
1.1 人多地少,耕地质量下降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土地问题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全局性、战略性的主要问题。确保我国耕地1.2×108hm2红线是土地资源管理中的首要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在中国大陆上居住13.6亿人(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然我国耕地面积却呈逐年减少趋势。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调查数据,199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2003年底下降至18.51亿亩,2011年底进一步下降到18.25亿亩,人均耕地下降到1.35亩(比1996年减少了15%),明显低于世界人均耕地3.38亩的水平,且区域间很不平衡。
在耕地面积减少、人均耕地严重不足的现实下,中国耕地还存在着总体质量不高的问题,18亿亩耕地中,高标准基本农田仅占30%,中低产田分别为6亿亩和5亿多亩。此外,污染、酸化、贫瘠化等因素造成耕地不断退化。据统计,全国耕地重金属污染面积在16%以上,农膜残留量高达135kg/hm2[1],土壤有机质平均降到1.3%以下,低于世界平均值2.4%,仅为美国平均值的25%[2]。
1.2 粮食产不足需 2013年,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全球食物安全指数报告》指出,在全球107个参评国家中中国位居第42位,表现良好。这部分应归功于自2004年以来的粮食“十连增”,但产量递增背后,是需求增加更甚的现实,中国已连续多年处于产不足需状态。在2004-2013年的10年中,除2008年和2009年2年间产稍大于需外,其余年份我国的粮食状况均是产不足需,且缺口日益增大。以2012年数据计算,我国进口的大豆数量相当于粮食产量的16.6%,即我国有14%左右的粮食消费需通过进口解决,粮食自给率约为86%,已低于95%的粮食供给自给率目标。
在供给越发紧张的基础之上,中国面临的则是一个日益庞大的国内粮食需求市场。一是人口总量增加,国家计生委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5.3亿~16.3亿;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导致的饲料粮需求继续明显增加;三是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从2011-2030年20年间,中国将新增城镇人口3亿,直接带动消费增长[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2013年出版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一书中指出:到2020年,按14.3亿人口、人均消费409~414kg计算,总需求量将达到58487万吨到59202万吨。按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计算,届时国内粮食(不含大豆)的供给缺口将在4000万吨到5000万吨。
1.3 农业劳动力弱化 1990-2012年间,我国农村从业人员从4.2亿增至5.4亿,增长率为28.3%,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农业从业人员比率却逐年降低,由79.4%降至50.2%,降幅达29.2%。随着传统农业文化的逐渐消失,农村青壮劳动力纷纷选择进城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为“38619900部队”(38-妇女,61-儿童,99-老人,00-残疾人和病人)。据测算,2013年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比重已超过40%;按此趋势,到2016年,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比重可能达到50%。同老龄化一并出现的还有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和低文化程度化。2006年,女性农业从业者的比重已达53.2%。此外,虽然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大大提高,但与发展高产优质农产品、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等时代发展的新需求尚有距离。日本农业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为11.7年,我国只有6.54年;在西欧,如德国农业劳动力中有54%接受过至少3年的专业技术培训,而我国几乎是空白[4]。所以,很多农业生产者不具备从事现代农业的基本常识,不利于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1.4 农业用水贫乏 继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我国水资源总量居第四位,占全球总量的6%,但人均水资源仅有2200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位居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南北分布不均衡更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馈乏,淮河以北的广大北方地区拥有全国60%的土地,却只有15%的水资源。农业是我国用水最多的产业,《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全年总用水量6080×108m3,其中农业用水高达61.5%,而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90%~95%。且我国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低,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5左右,而先进国家高达0.7~0.8。我国单方水粮食生产能力只有1.0kg左右,而先进国家为2.0kg,以色列达2.35kg[5]。自然降水利用率低,仅达到56%。贫乏的水资源加之低效率的灌溉,农业用水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1.5 化肥、农药滥用 长期以来,我们以这样一个事实为荣:中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却忽略了另一个事实:中国用占全球9%的土地消耗了占世界总量32%的化肥,化肥使用量超过了全世界总量的1/3,单位面积用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严重污染。
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化肥施用量为5839万吨(纯折),比1978年增加了560.5%;平均施用量432.1kg/hm2(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量安全上限是225kg/hm2),是安全上限的1.92倍,但利用率仅为35%左右。2010年我国农药施用量为171.2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229.23%[3],平均施用量13.4kg/hm2,其中有60%~70%残留在土壤中,利用率仅为30%左右。未被农作物吸收的部分导致我国至少1300万~1600万hm2耕地受到严重污染。
化肥、农药的大规模使用,一度使得我国农业跃上高产台阶,但也正是化肥、农药,让土壤不堪其伤,部分地区甚至已不适合一般作物生长。2011年上半年国家环保部组织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仍然严重,劣Ⅴ类水质比率达20%,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灌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废堆占地200万亩,约10%的耕地重金属超标问题突出。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表示,全国3亿亩耕地正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威胁,数量已占全国农田总数的1/6。
2 我国种业现状与问题
种子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科技载体,农作物种业历来是我国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种子产业的发展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种子企业则是建设“种业强国”的主体和中坚,是实现民族种业强国梦的基石。
自2000年《种子法》实施以来,随着跨国种业巨头的先后进入,我国种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正经历大分化、大整合、大崛起的发展阶段:由民族种业大比拼转向民族种业与跨国种业展开较量,由自由竞争主导转向整合资本开始发挥效力,由种业竞争要素主导转向核心竞争力主导,由市场机会主导转向资源和能力主导,由企业产品力主导转向企业品牌力发挥作用,由种业营销战术竞争主导转向营销战略、执行营销。
目前,我国种子产业集中度、竞争能力稳步提高,但与农业现代化要求相比,与国际种业集团——孟山都、先锋等公司相比,民族种业存在创新能力弱、行业集中度低、基础设施薄弱、现代企业管理意识淡薄等问题。
2.1 种企个数多、规模小、实力不强 虽然目前国家十分重视种子行业发展,为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然而,我国民族种业起步晚、规模小,种子企业集中度低,缺乏真正发挥“主心骨”和“领头羊”作用的“种业航母”[6]。
从数量看,随着国务院8号文件和《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陆续出台,目前全国持证种子企业由原来的8700多家减少到5200多家,减幅达40%[7],2013年10月国内种子企业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有737家,约占12.4%[8]。而在这些种子企业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不足百家,多数种子企业育种能力十分薄弱,更多的种子企业只从事倒买倒卖的活动。
从市场占有率看,中国种业上市公司与跨国种子企业的差距是几何数量级的。2009年,孟山都、先正达销售收入分别为801亿元、751亿元;同期,中国种业上市公司销售收入最高的(敦煌种业)也仅为15.13亿元[9]。2009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种业十强公司占全球种业35%的市场份额,而我国种业十强公司仅为0.8%。我国主要16家内资种子公司销售收入约为5.24亿元,是中高端出厂市场份额的19.4%,但12家主要外资企业营业额却达到了11.35亿元,占中高端出厂价市场份额的42%,可见,我国种子公司竞争力总体偏弱,市场占有率低。
从业务领域看,跨国种子企业和中国种业上市公司均为多元化经营企业,种业只是其多元化经营的一部分,孟山都以种子产品为主业,种子销售收入占销售总收入的比重在2009年已经超过60%。我国种业上市公司中登海种业和万向德农的业务领域以玉米种业为主,种子销售收入占销售总收入的比重接近或者超过90%,结构比较单一;敦煌种业、隆平高科和丰乐种业则表现出较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2.2 种业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差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观念等方面的束缚,科研机构、高校是我国农作物品种创新的主力军,但新品种研发的种质资源短缺、原始创新能力弱、突破性新品种研发能力不足,且机构间合作不紧密、优势得不到充分互补。虽育出一批品种,但缺乏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稳产高产、科技含量高、有突破的大品种。而种子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研发投入不足,人才缺乏。目前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种子企业不足总数的1.5%。大多数种子企业仍采用常规育种方法,育种周期长、效率低,育种技术创新与品种创新结合不紧密,近90%的品种靠科研单位研发,主要通过品种权的购买和转让。近年来不断涌现千万级别的品种权转让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作为种子企业,研发创新永远都应是主力投资。孟山都公司主要产品都是结合生物技术来育种或研发,其转基因技术几乎形成垄断。利马格兰和KWS也紧随孟山都的脚步,投入大笔研发资金建立研发机构招揽研发人才。利马格兰总员工中20%是研发人员,其研发投入也是逐年增长且保持在销售收入的12%左右。KWS的研发人员占总员工数比率更是高达35%,2012年达到41%,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率也高达11.6%。
反观我国种业研发投入,则存在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我国比较知名的3家上市种子公司隆平高科、登海种业和敦煌种业的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最高时也只有5%左右,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平均不到销售收入的1%,低于国际公认的正常线(国际公认标准为企业科研投入低于销售收入1%是死亡线,2%是维持线,5%为正常线)。研发经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种业的创新能力,科研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适应种业国际化竞争发展的要求,严重制约着民族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3 种业基地分散,基础设施薄弱 多数民族种业缺少固定的科研育种基地,每年都要花很大精力去生态、生产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落实,由制种商或代理人组织农民进行制种生产和管理。由此带来种子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小,农田基本生产条件以及烘干加工、仓储等设施条件得不到改善,标准化与机械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优质基地相对稀缺,企业相互竞争、抬高生产成本的同时,农村发展、农田适度规模经营和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等因素多次冲击种子生产基地,使制种地点、农户缺乏稳定性,种子生产数量、质量和成本,企业难以控制。
2.4 监管体系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种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植物新品种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著作权、地理标志等,其中植物新品种权和农业技术专利是中国种业知识产权的主要保护形式。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知识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作用日益强化,世界种业发展呈现出围绕知识产权来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面对新的国际竞争形势,跨国种业巨头纷纷以知识产权为“武器”加强对世界种业市场的掠夺。孟山都公司控制了全球抗虫棉和抗虫玉米品种中90%的抗虫基因,通过构筑严密的专利池,攫取巨额利润,其销售额从2002年的46.73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131.35亿美元。目前植物新品种权拥有量居前六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日本、荷兰、韩国、澳大利亚、法国,其中美国、荷兰、法国的种子出口额排名前三位,并且这三个国家的种子出口额之和占世界种子出口总额的一半。可见,在种业国际竞争中,谁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谁就取得了市场的主动权和发展的优先权。
然而,种子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其活动主体以农民居多,他们既不关心也无法辨别所购买的种子是否侵权,这就使不良企业和商贩的侵权违法行为有了可乘之机。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插手种子行业,排斥外来优良品种,袒护本地违规种子企业。种业市场品种多乱杂、种子质量参差不齐、未审先推问题较为严重,虚假广告、套牌侵权等市场“乱”象严重,加上侵权单位经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些地方种子管理部门人员编制少、经费不足、质量监督检验设施设备不齐全、检测技术水平不高,无法实行有效的市场管理,导致侵权案件取证的难度不断加大,费用也在明显增加。而育种单位自身维权意识淡薄,即使面对不正当的“拿来主义”行为,也因诉讼费高、案件审理时间长、缺乏法定赔偿标准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放弃司法维权,而更多的是选择私下协商解决侵权赔偿问题,这样的结果大大降低了侵权成本,导致种业市场的恶性竞争日趋升级,严重影响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
2.5 企业品牌意识不强,现代管理意识淡薄 农产品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高档优质种子开发必须走“市场化运作、标准化生产、商品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之路,才能促进种子产业化的发展。
我国大多数种子企业缺乏战略运行机制和长远发展规划,注重追求短期效益,通过购买品种、套牌生产经营,往渠道压价压货进行非正常竞争;或者一些大企业虽有规划,为了应对跨国公司抢滩我国种业市场以及国内众多中小企业的恶性竞争,迫于生存压力,疲于应对,导致规划停于纸上。加之,现代企业管理意识淡薄,风险管控意识缺乏,对员工缺乏技能培训和主人翁的教育,没有适应现代企业的考核激励办法,难以发挥团队战斗力。企业内部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及管理等相互脱节,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目前,我国种子企业对品牌建设重视不够,没有完善的营销体系,与跨国种业公司难以抗衡。随着我国种业市场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原有的中间商格局被打破,传统的多级分销和区域销售为主体的分销体系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渠道整合困难、冲突增加,潜在市场开发难度加大。若企业不能按照品种的特点寻找适宜地区大力推广,更无法通过细致工作,展示新品种的特点,激发经销商的热情和农户购买欲望,提高市场占有率也就无从谈起。种子企业缺乏品牌知名度、美誉度,购种用户对企业品牌的忠诚度下降。
作者: 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周欢 包峰 袁国保 李炫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