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的基础性制度体系2020年基本形成

01.11.2017  15:06

  到2020年,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将进一步缓解,教育的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提供制度的支撑。这是昨天由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在沪举办的“十九大后中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讨会”传出的信息。

 

来源/东方IC

  此次会议是党的十九大闭幕后全国教育界首次研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问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中央再次强调把教育作为基础性的工作,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地位,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昨天的会议上,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子季说,我国正在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同时,相关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也已有了明确的要求。“区域、城乡、学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和群体之间的教育机会还存在较大差距,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还不够协调,教育体制内部还存在发展短板。此外,在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后,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多样化、选择性、终生学习等教育需求,这种不充分恰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他说。

  据陈子季介绍,今后我国教育改革的最大的亮点,就是要努力回应教育领域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比如,针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强的问题,最新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一体化的德育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比如,针对体育、美育薄弱问题,国家已提出要加快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体育、美育机制,帮助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和一至两项艺术特长。针对义务教育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问题,国家提出学校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科学设计作业内容,健全课内服务制度,同时要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需求,探索实行弹性离校时间,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还要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营造健康教育生态,通过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针对还存在的择校现象,国家提出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县域内义务教育的教师,采取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等方式,改进管理模式,采取“多校划片”等举措,完善入学制度,多措并举化解择校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