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所旧址"海乃家"拆除被叫停 虹口:将评估是否保留

24.02.2016  09:22

  

  从外部看,“海乃家”保存仍较为完整。本版图片/晨报记者竺钢

  22日,在公平路425弄12号弄堂深处,原日军慰安所旧址“海乃家”传出“咚咚”的敲墙声,拆除工作正在进行中。

  著名作家陈丹燕、上师大教授苏智良同时发出呼吁,对“海乃家”这种能够完整保留证据链、建筑本身也颇具特色的老房子,能否手下留情?

  虹口区政府获悉此事后,第一时间通知暂停拆除,本周将请专家到现场对建筑历史价值再评估。

   拆迁时显露建筑原本面貌

  走进公平路,随处可见红色的拆迁条幅,425弄“公平里”附近居民已全部搬迁出去,一些房屋只剩下空壳,只有12号弄堂口还有一个修鞋摊仍在坚守。

  据悉,“海乃家”约建于上世纪20年代,主人是一个广东籍纺织厂老板,“八·一三”淞沪抗战后逃亡内地,房屋被日本海军占领,而后成为日军慰安所。

  当记者再次走入这栋建筑时,已难见当年的痕迹,有的只是被征收后,居民搬离留下的狼藉,废旧家具随意散落在房间的各个角落。拆迁工人正站在二楼楼板上,敲击着承重墙、窗户、门框……一些木制门窗应声掉落下来。据工人介绍,拆迁从22日开始。

  上海著名作家陈丹燕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出照片,呼吁能够保留“海乃家”。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也第一时间扛着摄像机从南京赶来,做最后的记录。当工人敲击房屋结构时,一些意想不到的房屋装饰也逐渐显露出来。“居民搬进来后重新装修过,墙壁上贴了木框,拆除后,露出建筑本来的面貌。”一名纪念馆工作人员说,“房间之间原本是移动的木门,可以看到后来也做了改动。

   俘掠中国平民当慰安妇

  其实,早在今年1月初,就有热心市民给苏智良爆料,称“海乃家”即将拆除。

  记者采访时偶遇苏智良的学生陈斌。“得到消息后,苏教授就让我到现场来调查,不时向工地负责人打探,建筑到底会不会拆?什么时候拆?遗憾的是,担忧成了现实。从拆迁信息组了解到,此前这里有15户居民。征收全部完成后,就通知进行拆除。我们跟拆迁组沟通,如果实在要拆,能否让我们带回去一些物件,放在慰安妇研究中心陈列馆陈列。

  陈斌向记者展示了翻拍的“海乃家”旧照。从照片上可以看出,门口原来还有一个铁链、铁门。公平路441弄和425弄原来是相通的,为了将441弄和慰安所阻隔,做了铁门,铁链也一直保持到现在,整个慰安所有17个慰安妇的房间。

  苏智良告诉记者,“海乃家”是1939年正式开业的,里面有浴室、仓库、厨房、大厅等,当时慰安所里不仅有中国妇女,也有朝鲜和日本妇女,其中中国慰安妇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俘掠的平民,约有20人。“海乃家”的经营直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

   该建筑形成完整证据链

  据苏智良介绍,上世纪90年代时,他在日本购得一本关于“海乃家”回忆的书籍,作者是日本人,中国名字叫华公平,是当年“海乃家”经营者的儿子。1944年到1945年,他在沪协助其父经营“海乃家”,目睹慰安妇种种惨状,事后备受良心谴责,于是在1991年重返上海。“海乃家”的房间,与上世纪四十年代几乎没有变化,回到日本后,华公平写成了《从军慰安所“海乃家”的故事》,并向新闻界公开了他所知道的慰安所内幕和罪行。作为非常翔实的史料,苏智良提交给世界记忆工程的24张照片中的6张,出自《从军慰安所“海乃家”的故事》。

  “有经营者回忆、有居民见证、还有房屋,‘海乃家’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而且建筑本身也颇具特色,能否不要一拆了之。”苏智良说。

   本周将请专家进行评估

  据悉,“海乃家”并非文物保护建筑,也不是优秀历史建筑。此处在正常征收的过程中,按照程序向文化局、规土局均征询过意见。

  虹口区文史馆馆长何瑛表示,因为没有“文物建筑”的身份,一切都是走正常程序,征收完进行拆房作业。现有学者和专家提出异议,已第一时间要求暂停施工。本周将邀请石库门研究中心等专家,对其历史价值进行评估,到底值不值得保留,是否要保留,会有严格的说法。

   [相关新闻]

  原日军慰安所上海有166处

  从1993年至今,苏智良先后与60多名学生实地走访和查阅史料,目前确认的上海原日军慰安所有166处,这些旧址如今大多已是居民楼。

  这些旧址是否都有必要保护起来?苏智良表示,因为数量很多,不可能将每一处都单独保护起来,而且有的已经被拆掉了,但是有些特别有纪念警示意义的可予以保护。例如虹口区东宝兴路125弄、123弄的“大一沙龙”旧址,是日本海军指定开设的特别慰安所之一,其存在时间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它既是日军在亚洲设立的第一个慰安所,也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日军慰安所。所以,虹口区已经将其列入了内控名单,不能随便拆除,虹口区文化局同规划部门、文物部门和街道,正共同研究下一步操作方案,房管部门也将对房屋破损的地方进行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