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慢行交通系统发展迟缓:延安路被机动车道占据
上海市统计局此前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半数市民呼吁优化自行车通行道路网络。调查显示,54.8%的市民认为,解决自行车出行的办法是优化自行车通行道路网。
每年的9月22日是中国城市无车日。当无车日进入到第9个年头之时,反倒是越来越多的人正淡漠其所倡导的理念。从最早的部分路段限制车辆行驶,到如今的仅举行象征意义的仪式。
与无车日有着相同遭遇的,则是在国内已倡导多年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早在2006年,上海就着手对中心城非机动车交通展开规划研究,而近几年更是在多个交通规划中提及慢行交通这一概念。然而多年过去,慢行交通系统尽管有所突破,但始终无法跟上城市交通发展的步伐。
中心城区屡遭无路骑行尴尬
所谓城市慢行交通系统,通常是指城市中供步行和时速20公里以下的非机动车(含自行车和电动车)通行的道路交通系统。可就上海当下的道路资源来说,往往是以机动车优先为设计,骑行常常遭遇无路可走的尴尬。
以上海中心城区的延安路为例,整条路基本被机动车道所占据,几乎未给非机动车留下任何骑行空间。如此一来,结果便是早晚高峰不少非机动车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抢行,无形中更加剧了道路的拥堵。
在城区内的一些支小马路,尽管设置了专门的非机动车道,但骑行同样也是困难重重。由于当前停车资源的紧张,部分路段非机动车道反倒变成了某些机动车违法停车地,甚至某些道路直接将非机动车道辟为了道路停车场。
上海市统计局此前的一项调查也显示,过半数市民呼吁优化自行车通行道路网络。调查显示,54.8%的市民认为解决自行车出行的办法是优化自行车通行道路网,48.7%认为要完善和落实自行车违章骑行处罚规定。
非通勤时段“慢行”需求强烈
快节奏的生活,让不少市民都希望能在生活中适当慢下来。对于慢行交通的需求,上海市民的接受度也在逐年提升,需求也日益强烈。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中心一项最新专题调查显示,受访的2000多位市民中通勤使用自行车的市民比例为15.6%,和使用电动车的市民比例非常接近;而随着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以车代步市民数量逐年增加,总体上市民每天步行的时间和距离也在相对缩短。
同时,调查还显示,42.8%的受访市民热衷于步行锻炼,每周步行锻炼不少于三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对于自行车骑行,市民更倾向选择其通勤外的功能,54.0%的骑车市民表示会在购物时使用自行车,39.7%会将其作为一种锻炼方式,23.5%会在休闲旅游中使用自行车。
“国外许多城市已经开始了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通过对路权重新分配来提高大多数人的出行效率。”北京工业大学讲师熊文博士告诉记者,英国伦敦为了缓解交通压力与环境污染,在城市中心和郊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自行车道建设,并计划兴建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同样,设计伦敦自行车高速公路的英国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也认为,一座为骑车或徒步出行者提供方便的城市,才更宜居。
“慢行”有规划更需尽快落地
早在2006年就完成的“上海市自行车廊道规划案例”论证了利用少量支路资源实现城市路网层面“骑行优先”的可能。熊文说,按此规划,上海自行车廊道规划里程仅占中心城道路的1/10、规划干路里程的1/5,但可以使绝大多数居民在出门3分钟之内即融入自行车廊道网络。
最新的《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中,上海计划以徐汇、前滩、三林南片等区域为试点,加强步行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等建设,合理布局自行车租赁点、休息驿站,并与轨道交通、大型交通枢纽站实现“无缝对接”,将市民户外活动空间从腹地引向滨江。其中黄浦江滨江岸线的公共开放空间内,将同步新建约260公顷成片公共绿地,涉及宝山、杨浦、虹口、黄浦、徐汇、闵行、浦东等。在没有条件建设成片绿地和广场的区段,将会设置上跨观景平台,架设水上栈道,局部开辟通道或架设桥梁,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滨江步行活动可以连续进行。
“对上海来说,慢行交通系统先后有过多个规划,当务之急则是如果将这些经过论证的规划尽快落地。”熊文认为,应在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基本路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步行和自行车在中短距离公共交通接驳换乘中的主体作用,“这对于有效缓解城市拥堵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