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深邃奥妙的海底世界
海底热液、巨型蠕虫、火山峭壁、蛟龙号潜游……神秘莫测的深邃海洋,在现代声光电多媒体的展示烘托下揭开了面纱。近日,同济大学深海探索馆开馆,成为面向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展示深海科技新进展的又一重要基地。听说是汪品先院士这位可敬可爱的科学家亲自操刀,家有学童的本校教职工自然一定不能错过,开馆第二日便去一探究竟。
展馆进口处有一倒三角标识——“深海探索馆 同济大学深海科学科普教育基地”,银色的金属表面上挂满“雨珠”,仔细近看,整个三角被细线层层密密划分,如同“雨珠”的小气泡从下至上漫出,最下面是像小鱼形状一样的光晕,非常精致。
步入展馆,光线黑暗,模拟深海环境,四周一幅幅光亮的动态图卷,美丽的海底生物模型,头顶上有各种鱼类在深蓝色背景下遨游,声光电技术配合着科普文字介绍,生动有趣地向公众描绘着深海的地图。此时传来深海探索纪录片中雄浑的音乐,再加上点《海底两万里》中的科幻想象力,观者仿佛感觉置身于浩瀚海底,不禁赞叹现代展示技术的美妙。
雄浑的音乐和磁性声音的解说不断催促着观者的好奇心,我们来不及流连便进入里厅,呈现在眼前的一幅IMAX环形屏幕,正在播放着深海海底观测到的奇幻景象。透过纪录片我们了解到,原来深海探知也就是最近30年的事情,正是这巨厚的海水,使认识深海底部非常困难,以至于在早就踏上月球的今天,对深海的了解还远远不如太空。1977年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潜入南美洲西海岸加拉帕戈斯群岛2550米深的海底,在那里发现了超过200摄氏度的海底热液。海底热液带出大量硫化物,遇水冷却后堆积形成巨大的柱状圆丘,被称为“黑烟囱”。这些黑烟囱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科学家们在其旁的海底热液里,发现了有悖于常识的生物群和食物链。纪录片中最让人称奇的是长达3米的管状蠕虫,在深海探测器的灯光下露出红白相间的艳丽,在巨幕中摇曳着身姿。它们周围,还生活着白螃蟹、鱼虾、海贝、沙毛虫,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海洋生物,组成海底的黑暗食物链。
我们通常认为生命的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然而在没有阳光的深海,巨大的水压足以将钢铁容器像鸡蛋壳一样压碎,如此恶劣的环境,生命如何产生?答案就是这些“黑烟囱”,喷出的高浓度硫化物在周围形成剧毒环境,而这种剧毒环境恰恰是嗜热细菌的家园,它们不需要光合作用,而是依靠地热把有毒硫化物转化为有机物,为鱼虾等高级生物提供食物来源,是深海生物圈的基础。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年的嗜热菌在生命发展史上最接近生命树的源头,生命很可能起源于深海。
现在我们知道,深海不是没有运动、没有生命的死寂世界,深海预示着不可估量的资源和能源的潜力。在地球上苦于资源有限的人类,终于在占地球表面71%面积的大海里,看到了前景。现在全世界开采的石油1/3以上来自于海底。海底资源的发现,催生了国际上的海洋之争,一个小小的岛屿,就意味着大片海洋资源的归属权,海岛的权益之争实质上是资源之争。值得高兴的是,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全面重视海洋的势头,吹响了“海洋强国”的号角,“蛟龙号”载人深海探测器终于将中国科学家送入了7000米下的超深海。
在循环播放的《深潜的梦想》、《探访深海》、《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等多部短片中,我们继续了解到,深海探测器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我国是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在全球载人潜水器中,“蛟龙号”属于第一梯队,它带着我国科学家多次潜入深海,开展微地形地貌精细测量计算,取得了地质、生物沉积物和水样,纪录了大量丰富的海底珍贵影像。小比例模拟的“蛟龙号”也在橱窗中给予三维立体展示,形状如同一条小胖鱼。
展览共分为“海洋纵览”、“深海探索”、“深海遨游”、“海底观测”四部分内容,我们并没有特意按顺序参观,但展览的布置主题鲜明,就是无论从哪里看起,都在向观者讲述着什么是深海,为什么要探索深海和深海探索的最新科技与发现。现代声光电技术和音效恰到好处地烘托着深海的深邃静谧与生命涌动的激情,布展方特意添加进能够引发兴趣的互动元素,在巨幅环形屏幕对面有深海探测器的操作台,在最后一个展厅内邀请观者在神奇海洋生物背景前拍照留影,都给人以深刻印象。
汪院士曾经在展览开幕时讲过,中国传统文化偏重于大陆文化,缺乏海洋文明,随着我国将“海洋强国”提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社会逐渐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因此,向大众宣传海洋、普及海洋知识,加强全民海洋意识,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国家级海洋科学研究、特别是深海研究的重要基地,有责任、有义务面向公众普及海洋科学知识,传播深海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及科技,尤其是激发广大青少年对海洋科学的热爱。联想到这两天微信朋友圈疯转的“同济大学深海探索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成为沪上亲子好去处”的帖子,深海馆开馆对市民而言真是件大好事。
出了展厅,无意中又看到了进门处探索馆的标识,原来那三角尖尖上的“小胖鱼”,竟然就是“蛟龙号”的摸样,还有一层层密密的细线应该就是递进式深海的深度,那点点“雨珠”应该是深海中生命的涌动吧。此时此刻的蛟龙号正在赴西南印度洋的途中,执行2014-2015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5航次)第二、三航段任务。我校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李江涛老师随船参加,祝愿蛟龙号能够顺利返航,解答更多有关深海空间的生命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