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度“感动上大”系列评选
“感动上大”系列评选是我校常年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近年来,上大师生的感人事迹不断涌现,从爱岗敬业、树德育人、帮困助学、志愿服务到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事迹生动,影响广泛。为使他们的感人事迹及优秀品质得以充分展现,彰显上大人“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风貌,营造学先进、扬正气、树新风的良好氛围,从而引导广大师生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于2016 年9月启动了2015-2016年度“感动上大”系列评选工作。现将经基层推荐入选的34项候选的人物与集体的故事刊登于此,欢迎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加投票评选,从中选出您觉得应该当选的人物(集体)或故事。每人从中选12 项,多选无效,我们将于12月14日-12月20日进行网络投票。
乐乎社区论坛投票链接: http://bbs.lehu.shu.edu.cn//Article.aspx?aid=527893
(请登录乐乎社区论坛后为您心目中的感动上大人物、集体或故事投票吧!)
1、服务他人 、 不计得失 ——李梦芊同学
作为一名党员,数码学院的李梦芊同学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社会生活中,都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为大家服务,不计得失,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生活中,她积极投身于公益爱心事业,组织和参与各项志愿者活动,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入学以来,平均每星期志愿服务时数达六小时,2015年至2016年总参与志愿服务时间多达207小时,累计无偿献血4次,获得2016年度“爱心银奖”。学习中,她成绩优异,刻苦勤奋,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本学年绩点全年级总排名第一,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光华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并获得多项学科竞赛奖。为减轻家庭负担,她恪守“自强不息”的校训,不卑不亢,一直保持着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具有自我解困意识,勤工俭学,践行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得起考验的人,定有精彩的人生!
2、拼搏中燃点青春激情,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 郭振跃同学
大学生参军入伍不仅是责任、义务与担当的体现,更是民族复兴、强国强军的重要力量。郭振跃是2014年考入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同年九月,他响应祖国的号召,踊跃参军。在部队期间,他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快速地融入军营,新兵训练期间被连队表彰为“优秀新兵”,下连后被分配到海防舰艇专业。在艇上,他凭借自己的学历和知识优势,为战友们讲解科学文化和理论知识,提高了单位的整体理论水平。特别是在舰艇的航海计算专业科目上,他利用自己的高等数学知识,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大大提高了整个单位在该专业的运算速度,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经过自己一年的努力,郭振跃在年底获得“优秀士兵”称号。部队是成长的好地方,更是绽放绿色梦想、报效祖国的地方。大学生参军入伍不仅体现了人生价值,收获了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品质,更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以后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都将发扬勤奋刻苦、扎实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拼搏中燃点青春激情,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3、在中国播撒爱——阿其兹同学
MUYSINALIYEV AZIZ阿其兹,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上海市政府奖学金获得者,乌兹别克斯坦人。他一直热心于公益慈善事业。他创立了上海大学留学生公益组织VPC(Volunteers Charity Project),九年来,坚持为老人、残疾人、孤儿做慈善。他带领留学生志愿者团队长期对口资助上海一家孤儿院,尽其所能为孤儿提供各种帮助:捐赠衣物、文具,在孤儿院任兼职英语教师、足球教练……节日期间,他组织慈善社团为孩子们送上歌舞表演,为他们送上气球、糖果,在心灵上给予孩子们抚慰。如今,阿其兹即将毕业,但他没有丝毫懈怠,反而有了更远大的目标。他正致力于申请加入联合国发展项目UNDP,旨在帮助因战争而饱受创伤的穷苦民众。“生活的意义,不只是吃饭、生孩子、建一栋楼,还需要帮助他人,分享快乐与失落。我爱上海,博士毕业了,仍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同时为它添一份爱心。”这是阿其兹对慈善的理解,也是他对上海的爱。
4、 一年“黔”行路,终身支教情—— 谌思宇同学
2015年,材料学院谌思宇同学担任了第三届上海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遵义分队队长,在贵州省遵义市第十五中学开展了一年的支教服务。在工作期间,他积极服从学校安排,负责教授八年级数学科目,并取得不错的教学成绩——将班级平均分排名从倒数第一变为普通班第一名。他非常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经常阅读教学、心理类书籍,学习别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经验,并适当加以改变,将之运用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学以致用。为了更好的陪伴留守儿童,他抽出自己的休息时间,开展无偿晚自习。支教期间,由他发起并顺利开展“青春飞扬•爱满校园”感恩义卖、“情系新蒲•筑力成长”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得到遵义市新蒲新区电视台采访。他在红色圣地遵义时刻践行着上大人的自强不息精神。支教,没有都市的绚丽,更没有鲜艳的光环,他“用一年不多的时间,做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他在红色圣地遵义时刻践行着上大人的自强不息精神。
六年的时间里,法学院郇鑫同学用脚踏实地的行动给了“爱国荣校”一个很好的诠释。自2010年入学以来,完成了从“带领同学夜跑提高身体素质”到“带着思考去跑步”。在“品读上大园”项目成立后,他完成了200余场的讲解。从求学上大到投身西部,他对上大拥有最纯粹的情感。他积极参与学校迎新、军训、校庆等各种志愿讲解,服务人次7000余人。2012年郇鑫在38℃高温下讲解4小时导致脱水昏倒,短暂休息两天后仍坚持参与到接下来的连队活动中。作为一名上大人,他能做的就是用口口相传的讲述以及真诚的态度打动听者,用语言传播上大文化。2014年,上海大学优秀学生分享会授予郇鑫上海大学“金牌讲解员”称号。2014年,他响应学校号召,用一年的时间投身西部。西部给了他践行“爱国荣校”精神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他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到帮助贫困学生,从物资募捐到课后点对点辅导留守儿童,都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爱我上大”是他的信仰。在西部这一年,除岗位教学任务外,郇鑫利用课余时间帮助留守儿童370余人,募得物资价值近万元。让“爱我上大”成为一种信仰,让志在四方化作内心的力量。
6、 “微公益、微心愿”志愿服务薪火传—— 吴娇敏同学
法学院2015级法硕第三支部的支部书记吴娇敏同学在寒假期间去往云南省楚雄自治州的贫困中学进行支教活动,那里的孩子们积极乐观,充满梦想,但是他们不理想的生活状况,让吴娇敏同学希望能够为他们做一些事情。于是她发起“微公益,微心愿”的公益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他们不仅完成了学生的“心愿”,而且与那里的老师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沟通,更让有梦想的小徐同学圆了与外国友人对话的梦。这次公益之旅,不仅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感受到了温暖,而且让党支部的同学们感受到了身上的责任,他们并没有打算为这个活动划上句号,他们会将这个“微公益 微心愿”一直传播下去,划出美丽的彩虹。
7、 他与文院共成长,奉献青春付深情—— 赵益民老师
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做一件事情的人很少,能够始终如一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好的人更少,从1978年在上海大学文学院前身复旦大学分校做后勤工作,到2016年上海大学文学院任院工会主席,2017年9月即将退休的他已经与文学院相伴了整整38个春秋。回首三十多年,他操持学院“三搬家”,近几年又在为学院2016年搬迁东区工作谋划思路、制作方案,他不仅是上海大学文学院发端、发展和积淀见证者,更是文学院的忠诚守护人。他是文学院行政办公室唯一一个懂得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人,他做教学秘书时,先于学校开发了选课系统;在业余时间内研发并维护学院的管理信息平台,提升学院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也为学院经费管理、重要信息的公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坚守阵地,任劳任怨,为人谦和,乐于助人,他深情感慨:“从21岁到现在即将退休,我的整个青春都在文学院!感谢文学院给自己机会,认识大家和服务师生,也感谢老师们的包容,使自己能够放开手脚做事情。我这一辈子都没什么后悔的!”他与文院共成长,奉献青春付深情!
8、创新与务实 、 自强与拼搏——谢悦老师
谢悦,女,1987年出生,2012年毕业于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硕士学位,2014年来到数码艺术学院,任教两年,成为学院年轻的骨干教师之一。她一直致力于创新教学,运用沉浸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领略数字内容、交互艺术的魅力,让学生爱上自己的专业,并且尽己所能的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与更前端的设计信息;她在2016届新生军训中担任军训导师,炎热的操场上,总能看到她陪伴在侧,有同学倒下时,看到的是她毫不犹豫背着同学赶往医务室的背影。平日教学中,她用课余时间组织专题讨论会和课后补习。为丰富大家的学术知识,她多次邀请国际艺术家来学院做讲座和workshop。教学中指导学生参加设计比赛并获得优胜。她年轻,却不浮躁,对自己各方面都严格要求。在各种赞誉和表彰中或是在种种质疑中,她都一如既往,不骄不躁。以自己的创新与务实精神,树立青年教师的榜样。
9、助 力 学生追逐梦想的体育教师——何颖强老师
体育学院何颖强老师自2000年进校工作以来,担任学校运动队田径教练,他把所有的课余时间、节假日都奉献给了学生,每天起早贪黑,虽然只有3天算做工作量,但他坚持每周训练6天,只为帮助运动员在上海市和全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在他带教的十年中,组织学生参加国内主办的国际马拉松赛共获得团体(男团、女团)第一名6次,第二名9次,第三名7次,为学校赢得了荣誉。2005年10月至2006年4月期间,他担任老挝国家队教练;2011年2月至2011年 9月,担任科特迪瓦与坦桑尼亚大学生代表队田径教练;2010年至今,担任担任科特迪瓦国家队运动员教练,并从事非洲籍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及中国区赛事安排,由他指导的非洲籍运动员在各类马拉松赛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这些运动员所取得的比赛奖励也改变了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他指导的来自科特迪瓦的玛丽•何塞•塔洛成功成为国际一流高水平的运动员,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得女子100米飞人大战第四,与第三名的北京奥运会冠军牙买加名将费雷泽差距不到百分之一秒。
10、 用 奋斗精神和成功经验 助力 学生成长 —— 张新鹏老师
张新鹏,通信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发表论文200余篇,被引7000余次,2015、2016连续两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成果被国际学术界评价为“elegant优雅的”与“pioneering开创性”,具有国际学术声誉。他担任国际顶级期刊IEEE TIFS(信息安全领域H因子排名第一)的副主编,入选国家杰青、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东方学者(跟踪)、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计划。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明专利10余项,专著1部,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并承担多项保密项目,相关成果已服务于国家安全事业。他是一位具有卓越创新精神并取得显著研究成果的学术精英,又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好教师。他热爱教学,将相关学科的前沿发展情况渗透到课堂中,他开设的通识课入选十佳通识课;他多次开设课外讲座,受到广大学生好评;他与同学们畅谈理想、分享人生感受,以自己的奋斗精神和成功经验鼓励学生健康成长。
11、黑发积霜织日月,执笔无言写春秋——阚树林老师
阚树林老师作为机自学院博士生导师、机械工程学科带头人。由他负责完成了30余项科研项目和7项教改项目,其中4项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2008年他获得高校实验室先进工作者称号,2012年获得上海市育才奖。能与学生在一起是他最大的快乐!2015年8月正值2015级新生报到,来到社区学院工作的阚老师病倒在工作岗位上。但他顽强地与病魔抗争:化疗期间,他不忘关心学院的发展和在读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前夕,他在38.5度高烧的情况下,坚持到学校指导学生修改论文,他用自己的行动阐释着一名大学老师的无私品格和育人情怀。三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黑发积霜织日月,执笔无言写春秋。治学严谨,立足创新,因材施教,亦师亦友,作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楷模,阚老师深深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12、 默默耕耘终成金牌教练、勤奋教学奉献教育事业—— 沈云付老师
沈云付老师是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ACM集训队教练。他十六年如一日带队ACM集训队,不辞辛劳,不计得失,始终默默耕耘在这一竞赛项目中,并带领学生取得几十次亚洲和全国比赛的金银铜奖,2015-2016年连续两年带领学生闯入世界总决赛,使上海大学在这项全球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的“奥林匹克”中占有一席之地。默默耕耘终成金牌教练、勤奋教学奉献教育事业。他多年来深耕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致力于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院“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改革的实施和良好效果。他是学生眼中慈祥亲切的爸爸老师,是同事们眼中孺子牛般教书育人的师德模范。
13、 洋院士在上大—— 杰夫·瑞默斯老师
科学没有国界,对于理学院杰夫·瑞默斯(Jeffrey Reimers)教授大概也是如此。治学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瑞默斯教授于2014年举家由悉尼迁往上海,当年7月正式签订合同,成为上大全职外籍院士。为了他的决定,他的太太和小女儿也离开了熟悉的澳洲,一起陪伴瑞默斯教授来到了中国。举家迁往中国全职加盟上大;迅速成立国际中心,组建国际化科研团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年接待国外访问学者50余人次;带领中心举办多个重要国际、国内会议,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亲身参与一线教学,制作教学软件,积极引导学生勤问多思;在包括PNAS等高水平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扩大了上海大学的国际影响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瑞默斯教授没有满足于自己已取得的学术成就,来到上大后又亲自设计了蛋白质晶体的量子力学精修研究计划。这方面的研究得到了美国Lawrence Berkeley国家实验室开发的国际主流蛋白质晶体精修软件PHENIX团队的支持,已经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相信今后的研究将把这方面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使上大的相关领域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向“双一流”的建设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14、永不停步的奥运志愿者——杰森老师
这是一个关于悉尼工商学院英语系主任杰森(Jason West)和他的奥运志愿者生涯的故事。2000年,杰森的奥运志愿者生涯开始了。他很幸运地成为悉尼奥运会7万名志愿者中的一员。他参加的团队为报道水上项目的媒体进行服务。2012年伦敦奥运会,杰森得到3份志愿者的工作,分别在水上项目中心的竞赛服务台奥运村和训练场馆做游客服务工作。他的主要工作是游客引导,帮助运动员和教练去他们想要去的地方,为他们其排忧解难。2016年夏天,杰森如愿以偿再次得到2016里约奥运会的工作邀请函,他的工作地点是里约中心的羽毛球会场,需要协助PRD组织开展工作,而这对他而言是全新的挑战和尝试。奥运赛场之外,杰森志愿者的脚步也从未停止。他为珀斯动物园做旅游向导,曾清扫一天澳大利亚城市街道,参与罗纳德家庭为癌症儿童的筹资,参与圣乔治银行的志愿活动、悉尼的40公里骑自行车筹集资金活动以及多发性硬化症和精神分裂症研究筹款活动。
15、 用音乐传播文化的使者—— 狄其安老师
狄其安是音乐学院教授,曾任音乐学院副院长。工作中,他在上海大学从教几十年来,从未请过病假,没有因为生病而耽误一节课;教学中,他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地辅导学生。每年他都带领学生外出采集民族音乐,足迹遍布江浙沪各地;科研上,他的研究范围涉及到西方古典音乐、浪漫主义音乐、现代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佛教音乐,近年来他对于汉传佛教梵呗的研究取得很大的成绩。2012年,他申报的上海教委科研重点项目“江、浙、沪地区佛教音乐(梵呗)收集与研究”被批准立项。几年来,他走访了很多寺院,拜访了方丈、法师,参加了多场不同内容的法会,记录出版了很多梵呗乐谱。2016年,他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汉传佛教‘瑜伽焰口’法会音乐的记谱与研究”又被批准立项。他作曲的合唱《江南组曲》获得上海文化基金项目的资助,出版了总谱。这部作品是校合唱团以及社会各个合唱团的常演曲目,曾经在法国、德国等国演出。2016年,他完成了合唱组曲《京韵》的创作,其中第一乐章“托卡塔”被学校大学生合唱团带到法国参加第30届世界大学生艺术节获得一致好评。目前狄其安已经出版了《电影中的音乐》、《怎样为歌曲写钢琴伴奏》、《怎样写合唱曲》、《世界名曲在线听-进行曲》、《江浙沪梵呗》、《江南组曲总谱》、《中国汉传佛教常用梵呗》等著作。他还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16、做推广汉语和中爱文化交流的排头兵——夏永滨老师
爱尔兰科克大学孔子学院从2012年的3所孔子课堂和40个中小学教学点发展到现在4所孔子课堂和100多所中小学教学点,每年学生人数在7000人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夏老师这四年多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科克大学孔院组织大、中学生“汉语桥”比赛,策划组织爱尔兰中学生复活节夏令营,让学生有机会到中国领略中华文化。如今,科克大学孔院已成为上海大学研究生海外实习的重要平台,作为团队领导,夏老师关心每个成员的发展前途,为他们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也及时提供指导,凝聚团队人心。这四年来,夏永滨始终不忘初心,以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为己任,弘扬自强不息、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肩负起“让汉语走向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的神圣使命。
17、但赏花香美 、 辛勤养育人——姜红军老师
万菊相映,溢彩流光。随秋而至,又是一届上海大学菊文化节的开始。每年此时,是后勤集团最忙碌的时候,也是绿保中心科长姜红军最操心的时刻。此刻的他,正带领着团队上下齐心协力,共同为菊文化节付出自己的努力。他坚守阵地,一干就是30年。作为延长校区绿保中心的“头”,他负责着延长校区的绿化养护和室内外保洁。他筹谋远虑,坚持勤俭办展。在景点的设计上也是主动学习,自主研发。在菊展用花的培育上,他更是深挖潜力,不遗余力。忘我工作,建设美丽校园,布展期间,他每天早六点出门,晚六点回家,实在无暇照顾家庭。对此,姜老师说,“菊花展是我们后勤人的大事,一年就这一次,这个时候家庭做些调整也是应该的。”
18、以身作则 、 勇攀高峰 —— 高彦峰老师
高彦峰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获得2016年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他曾一度身患重病,但始终心系科研和学生培养。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他工作突出,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在节能窗研发和应用都走在学术前列;育人方面,他在大病初愈就去实验室了解学生近况,在身体状况逐渐好转的时候,不断增大自己的工作强度,以身作则。高彦峰老师悉心教学,在给本科生的课程讲授和研究生的学术指导过程中,对学业倦怠的学子严格教导,为处于迷茫彷徨的孩子指点迷津,向求学心切的孩子们倾囊相授,真真正正秉承着一个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和职责。其感人事迹感染着身边的每位师生,高彦峰同志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给予身边的人坚定的力量,积极向上,勇攀高峰!
19、 教育援疆 、 牢记使命 —— 陆永生老师
作为一名援疆干部,他坚定的认为共产党员就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陆永生老师是上海市第八批援疆干部中的一员,承担了环境工程专业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喀什大学学科建设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借力“输血”增强“造血”功能,结对带教当地青年教师,在该校课堂教学比赛中两位结对教师分别获得了二等奖和优秀奖;自己出资购买实验仪器设备,帮助指导当地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科研活动;积极响应“沪喀手拉手”活动,与喀大附中维族学生结对,帮助辅导学生的学习。他牢记着这样的信条:教书育人是大学老师最根本的使命。主动承担环化学院多项教学任务,受到学生和考核老师的一致好评;始终坚持“尊重、理解、关爱”的原则与学生相处,关爱生病学生,帮助学生就业,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得到了学生的充分信任,2014年获得了环化学院优秀班导师称号。
20 、实现无纸化办公,全面提升工作效率的幕后团队 ——信息办 PIM开发团队
信息办2014年起组建了以年轻同志为核心的PIM团队,以表单+流程+数据的模式进行敏捷开发,利用上海大学的组织架构和数据资源集中管理的优势,快速进行各业务流程的开发。之前,上海大学许多涉及师生的业务还是通过传统打印、签字、盖章等程序,浪费了师生和管理部门的大量精力,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无纸化办公的手段解决各种阻碍学校工作和发展的平台,于是,实现无纸化办公,全面提升工作效率的幕后团队便建立起来。他们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基本没有寒暑假,把学校的需求作为团队的任务,两年来共开发完成流程120多个。每年暑期累计有10000名新生进入迎新流程,对系统的压力巨大,PIM团队经常连续几个晚上加班到半夜,解决访问量大而引发的系统问题和流程使用中的各种问题。从学校领导到各学院,从教师到学生,几乎每个人都在使用PIM进行网上业务的办理,每年累计使用量达十几万次。如今,他们还在进一步提升,以PIM+ADCP+BI作为上海大学智慧校园的着力点,为上海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之路默默奉献。
2 1 、 智力助残,爱心十二年——土木系 “智力助残”团队
十二年来,土木工程系“智力助残”团队致力于残疾人家庭子女的上门义教活动。作为“上海心希望助学公益服务中心(原黄浦智力助残团队)”大学生义教的发起单位之一,土木工程系于2004年成立第一批“智力助残”志愿者团队,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成立土木系志愿服务团队——“希望烛光义工队”。每年有16个左右受助家庭接受志愿者团队的上门义教服务,志愿服务对象为肢残、贫困家庭的孩子,志愿者队伍以土木工程系学生为核心,本科生、研究生共同参与。通过每周末分小组对受助家庭孩子进行功课辅导,从学习上、精神上给予孩子及家庭以支持和关爱。团队连续七年被上海市残疾人协会授予“上海市智力助残优秀集体”称号。连续三年被上海大学授予“上海大学十佳好事”提名奖。
2 2 、 到西部去,到孩子需要我们的地方去—— 上海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自2012年开始,上海大学组建了首批研究生支教团,2013年8月首批6名支教团成员赴甘肃定西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 2015年8月上海大学第三批研究生支教团又有10名支教团成员开展一年的支教服务。截止到目前,累计共有34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已赴或即将赴西部开展支教活动。第三批支教团成员不仅充分展示上大年轻学子的风采,把自己的所学所见投入应用到西部、基层工作中去,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本领,同时也为当地的教育、基层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他们中也出现了一批典型人物,不仅做好相应的本职工作,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社会调研,来研究西部的教育与发展问题,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扎根西部、服务西部,我校的西部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正在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诺言与梦想。他们感动的不仅是自己,更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2 3 、酿得百花成蜜后,始知奉献耀乾坤——社区学院导师团队
曾经有这样一群教师,为了学生的成长而放弃轻松愉快的晚年时光!曾经有这样一支队伍,为了学生的成长挤压原本已经满负荷的工作!曾经有这样一群教师,用无私的热情为下一代引入来自社会的力量!曾经有这样一支队伍,当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他们时义无反顾!这就是社区学院的导师团队,一支由在职教师、退休教工和校外人士组成的长期奋斗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第一线,为了一届又一届新生的快速适应、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教师队伍。在没有任课教师的社区学院,面向每年3000到4000名新生的成长需求,每一位导师都需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时间和精力,而他们所能得到的,除了学生的成长别无其他。正是这样一支队伍,用无私的奉献之情“酿百花盛开之甜蜜”,用不求回报的大爱之心“耀教育事业之乾坤”。
2 4 、海豚行动,温暖你,感动我——海豚志愿服务队
有这样一群孩童,有些无法开口喊一声爸爸妈妈,有些无法正常迈步简单行走,甚至有些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独立完成······他们就是陨落凡间的星星——脑瘫儿童。海豚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2年,招募志愿者300余名,累计服务500多小时,受益脑瘫患儿及家属约1000名。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摆脱病魔的束缚,做到基本生活自理甚至可以独自上学,让每个家庭都充满幸福和欢笑。四年来,海豚志愿服务队前往上海市金惠康复医院开展近百次的志愿服务活动,酷热严寒,风雨无阻,他们用满满的爱温暖着患儿的心,陪伴着他们慢慢长大,病情好转,绽放笑容,志愿者也与患儿家长以及医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外,同Gap公司开展的“创意T恤涂鸦”、“爱心募捐义卖”以及“传递正能量,牵手新希望”的亲子户外游等活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海豚志愿服务队也连续3年荣获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奖”及“2014年脑瘫计划青年公益创投百强”。同时,《上海大学校报》、“中国共青团网”、“腾讯大申网”及上海教育电视台等诸媒体也对海豚志愿服务活动进行了多次专题报道。承载着无数患儿、家长及医生的期待,海豚志愿服务队将会继续将这段志愿之路坚定地走下去,并在未来继续拓展服务形式,不断发扬“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精神,为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做着上大人自己的贡献与不懈的努力。
2 5 、弘扬与传播钱伟长教育思想的 团队 ——钱伟长教育思想学生宣讲团
上海大学钱伟长教育思想学生宣讲团是在专家的指导之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义务宣讲的学生社团。2012年4月,钱伟长教育思想学生宣讲团正式成立。其主要活动是在每年军训期间为上大新生进行钱老教育思想的宣讲。炎炎夏日,在新生辛苦训练的同时,也有这么一群穿着白色文化衫的宣讲团团员在各个连队里穿梭。他们通过宣传让新生了解钱伟长老校长,了解上海大学,调动他们对于钱伟长教育思想、上海大学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鉴于许多同学在经历高考以后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尤其是进入上大的短学期制会感到不适的现状,通过宣讲活动之后,能够让钱伟长老校长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为他们带去信心,明白大学的意义,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全面发展。在过去的13与14年中,宣讲团共进行了24场宣讲,15年宝山校区大一新生的宣讲覆盖率达到了90%,16年宣讲场次更是达到了28场的好成绩。成立至今,通过军训宣讲,首日教育等覆盖总人次达12000余人,得到广大受训学员和连队辅导员的好评。并在2015年获得“上海大学第三轮校园文化建设品牌项目”。
2 6 、“精海”航海记——上海大学无人艇团队
发展无人艇技术将提升我国海洋军事装备能力,提高我国履行国际公约、维护国家主权及海洋权益的能力,为我国维护海洋权益、处理南海等热点地区的局势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支撑力量。上海大学无人艇团队发扬他们团结进取、群策群力、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攻克了无人艇若干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精海系列无人艇,实现了中国无人艇在南海巡航和南极科考等关键领域从无到有的应用,并多次圆满完成在北海、东海和南海的航测任务,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十多个奖项。未来,上大精海无人艇团队将继续发扬他们团结进取、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拓宽精海系列无人艇应用领域,继续为国家海洋战略和国防建设做出贡献。上海大学无人艇团队的成长历程体现了知行合一,外化于行的理念,是对“敬业”、“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形象诠释。
2 7 、 团队协作、凝心聚力—— 先进工模具钢研发团队
上海大学先进工模具钢研发团队在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吴晓春教授的带领下,承担并完成工模具钢项目100余项,经费总额4500多万元,开发的大型压铸模专用钢、大截面塑料模块、大型无缝钢管芯棒等均填补了国内空白,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3项,培养硕士和博士共100余人,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22篇SCI,44篇EI),发明专利授权8项,申请专利16项。2016年7月,该团队继“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后又一个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专项(国拨经费2400万元)获批。这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以来上海大学牵头承担的首个项目,是上海大学在对接国家需求,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中的一次突破,标志着该团队在我国工模具钢领域的领先地位,开启了上海大学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发挥科研积累和技术特长、服务产业和行业需求的新篇章。
2 8 、 奉献青春正能量,温暖旅客回家路—— 上海火车站小甜橙志愿者 团队
法学院毫光慈善义工队自从2011年以来在周末、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志愿者赴上海火车站开展“小甜橙”志愿者活动。上海火车站小甜橙志愿者带着热情和激情奔赴上海火车站程薇服务台、自动售票厅、候车大厅、南北广场,开展问询、导购、导乘等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共计1000多人次。特别是在2015年和2016年春运期间,共有436人次参与,累计提供服务4796小时。法学院毫光慈善义工队荣获2014年度上海大学组织生活最佳案例;2015年度上海大学十佳志愿者团队;2016年上海大学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项目奖;上海大学第十二轮基层党建好项目二等奖; 2015年、2016年分别荣获全国铁道团委铁路春运青年志愿者先进集体。服务期间,他们用真心、热心、爱心、耐心的服务赢得了旅客的高度评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上海火车站处处涌动着暖意,点点滴滴折射出人文关怀。
2 9 、 在云南怒江,我们有个家—— 通信学院14级学生党支部 在云南的故事
在遥远的云南怒江大峡谷,有这样一片世外桃源。这里是中国发展能力最弱、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快乐淳朴的地区之一。在千里之外的上海,有这样一个小小的大学生党支部,因为支部书记一次旅行而萌生了留住怒江绿色、创新公益互助的梦想。在通信学院党委副书记胡乾源老师等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从号召12级全体毕业生募捐,到动员学院老师、校友以及上海卡布奇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筹集物流运费,再到北门邮局工作人员打包好12个沉甸甸的爱心包裹,经半个月的翻山越岭后,包裹安全到达滇藏高原的怒江迪麻洛村热心的藏族向导阿洛手中。在迪麻洛村委会木楼小组党支部书记杨金荣等当地村委的长途跋涉,挨家挨户配送工作后,历经上千人的暖手的爱心包裹全部发送到村民手中。从孩子们淳朴灿烂的笑容中,让它们感受到幸福。怒江之巅,他们有一个远方的家。
30 、情系新疆学子,助力成长成才 ——离退休老师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结对的故事
我校每年都有一批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内地高中班学生,因地区发展差异和民族文化不同等客观原因,他们普遍汉语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有待增强。他们想念家人,除特定群体之外,可交流的人群较少。作为试点,第一批10名离退休干部成为法学院10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人生导师。自从结对以来,在调研结对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结对导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无微不至的关心。冯兆荣老师经常深入课堂,了解结对学生阿丽米热·吾斯曼课堂表现,并关心该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丁佩莉老师在知道结对学生拜合提努尔·阿不都热合曼生病的第一时间赶到同济医院送上关心和慰问金;鲁娜老师邀请结对学生麦吾久代·拜合提亚尔到家里做客并多次相约跑步健身……他们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所做的点点滴滴都让人感动。“这些退休老师原本可以轻松地享受自己的生活,但他们仍然花时间和心血来帮助和教育我们这些素不相识的新疆学生,他们的无私奉献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温暖和爱”。朴实的话语说出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共同的心声,他们口中讲述的一件件小事,汇聚起来便是离退休干部的一片感人真情。
3 1 、来自云端的祝福 ——为毕业生点亮上海中心的故事
2016年毕业季,学校为全体毕业生送上“来自云端的祝福”,上海超高层地标性建筑上海中心大厦以特殊方式在上大毕业典礼当天为毕业生亮灯,祝愿毕业生勇攀高峰、前程似锦!当天的浦江两岸,上海大学SK街舞社、武术社、合唱团的同学们在上海中心大厦、外滩、浦东滨江大道等地进行了快闪活动,众多毕业生身着学士服,高歌毕业快乐,在浦江两岸纷纷合影留念。现场同时还吸引了很多在场游客驻足观看。在上海的最高点为毕业生定制的灯光点亮了每个上大人心中的欢悦和自豪感,在校生和校友都受到了深深的感动。此外,作为云端祝福的升级版,尚未向公众开放的世界第二高楼上海中心的观景层在上海中心上大周(2016年7月6日至13日)向上大师生及上大校友开放。登上上海最高点的毕业生们纷纷表示,“从毕业季云端的祝福开始,到现在覆盖所有师生以及校友的上海中心上大周,这些特殊的礼物让每个上大人的自豪感由心而发,自强不息的校训早已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未来,我们与上大一起成长,也祝福母校在未来更上一层楼!”
3 2 、用优秀与爱心镌刻最美的支教记忆 ——机自学院研究生支教的故事
自2013年我校开展上海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以来,机自学院共五名同学入选并完成支教活动,他们是王薇薇、季飞飞、吴柯儒、柴华、刘云飞。刚结束的上海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选拨中,又有机自学院13级学生杨洪鑫、张文杰两名同学入选。机自支教团的同学们克服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等困难,在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之后,尽己所能回馈社会,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实现梦想。他们在西部奉献的青春,让孩子们一个个小梦变得清晰、变得充满力量。一年的辛勤付出,让支教团的同学迅速成长,也推动了受援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从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身上,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上大机自学院学子的热情和无私精神,更是机自学院努力培养学生、搭建平台的用心和细心。希望未来更多的机自学子参与到研究生支教团的项目中,历练自我,奉献社会,传承上大自强不息精神,发扬机自学子乐于奉献的精神,用优秀与爱心镌刻最美的支教记忆。
3 3 、牵手艺术彩虹、献给未来地球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牵手艺术的故事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自2015年起参与上海市教委下发《上海市“青少年艺术教育彩虹行动计划”》,由上海市教委指导、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儿童基金会主办,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等机构策划组织了“牵手艺术彩虹.献给未来地球”项目。定期举办季度青少年手工艺术课堂,弘扬社会正能量,帮助5—17岁的少年儿童和热爱艺术的儿童在发掘艺术灵感,提升艺术素养的同时 ,通过艺术培训以心灵和双手描绘的方式,培养慈爱之心,热爱世界、感恩生活,善待地球,崇尚环保,温暖人间。活动主要工作参与人员为中心教职工及美院研究生同学,现共有任职教职工11名,研究生73名。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PACC先后策划开展了大小规模不等的公益课堂60余次。目前,有约500名少年儿童参与到PACC举办的慈善艺术活动。通过举办各类慈善艺术教育,PACC展现了上大人热爱慈善、服务社会的精神风貌,营造了学典范、扬正气、树新风的良好氛围,以优秀的品质感染人,以顽强的意志鼓舞人,以进取的精神激励人。PACC在今后的道路上将一如既往,将慈善教育事业进行到底。
3 4 、 莫道桑榆晚,常怀赤子心—— 上海大学离退休群体正能量发挥的系列故事
离退休同志们在职时是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和参与者,退离休后,他们依然凭借其丰富的经验、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思想品质,继续为实现上海大学的奋斗目标做着积极的贡献。在学校发展方面,他们是学校2005年教学质量考评组的主要成员;在社区服务方面,他们当仁不让地成为社区工作的“积极分子”,在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中服务社区大众;在社会服务方面,上大离退休群体充分利用高校人员的知识优势,组建了“快乐百岁讲师团”。讲师团成员中年龄最大者已经是耄耋之年的老者。他们立足“快乐他人,快乐自己”,结合本身专业特长,深入到老年大学、街道社区,为基层干部群众、老龄群体宣传倡导核心价值观。讲师团成立3年来,不计报酬甚至自掏腰包,不辞辛劳地开展宣讲35次,用一颗热心覆盖了上海的浦东、金山、静安、宝山、闵行等区县,覆盖听众数千名,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位老同志这样情真意切地讲到:“发挥正能量是我们老同志走好长征路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就要像被长征路上那些被风霜锻炼过的青松,不屈不挠,看到就是正能量,做起就是好榜样。”上大的离退休同志们正用最质朴的情、最真诚的心、最关切的爱,在新的长征路上与我们一起执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