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ACM总教头俞勇长沙讲述“最聪明人的故事”[图]

19.12.2014  21:19

  12月19日,ACM大赛中国大学生“梦之队”的总教头,全国师德标兵、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俞勇教授在长沙为来自长沙一中、湖南师大附中、雅礼中学、长郡中学的数百名学生讲述了ACM代表队这些“最聪明的人”的传奇经历和动人故事。上海交大副校长徐学敏代表学校向四所中学赠送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的系列书籍。

  这是一场世界大学生之间“最强大脑”的较量;这是拥有数十年历史的ACM国际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的赛场;斯坦福、加州理工、麻省理工、哈佛……当一个又一个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拥有世界顶尖实力的大学代表队臣服的时候,你可曾想到,在他们面前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是来自中国的青年学生。他们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在这项被誉为“全世界最聪明的人的比赛”之中,他们三次将最高荣誉——全球总冠军带回中国。在他们之中,还诞生了全世界首支获得洲际冠军女子代表队。他们为中国、乃至亚洲在世界大学生的竞技舞台争得了无上荣耀。不仅如此,毕业之后的他们在计算机领域,无论是前沿的学术研究还是行业的创新创造都延续着“最聪明人”的传奇。

  当你还在为电视节目中那些“最强大脑”所表现出的非凡之处惊叹的时候,你也许不会想到,“最强大脑”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也许就是我们自己。而决定是否“最强”的就是“兴趣”和“坚持”。10多年来,历届上海交通大学ACM代表队成员们的经历一直在证明着这个道理。

   学长学姐支招如何成为“最聪明的人

  在俞勇教授的讲座中,有一份特殊的礼物:22位来自在场四所中学毕业的上海交通大学ACM代表队的学生知道俞勇教授要来做报告,特意各自制作视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学弟学妹们送上一个个“锦囊”,支招他们如何成为“最聪明的人”,如何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收获成功。

  上海交大2004级本科生、“百度少帅”学者计划入选者、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生、来自湖南师大附中的李沐说:“人生不是一次短跑,而是一次马拉松。人生更重要的是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坚持。虽然我们不能每一次跑第一,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向前,一直在跑。马拉松最后不是要战胜自己身边的人,而是要战胜自己。

  上海交大2003级本科生、毕业于长沙一中、不到三十岁即获得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助理教授职位的的黎珍辉把经验总结为“自信、勇敢、坚持”。她说,不管你现在成绩是不是好,是不是有些让你自卑的地方,是不是有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你一定要相信你是非常独特;十六七岁要勇敢地去尝试很多觉得很难但是很感兴趣的事情;失败、艰难、绝望、丢脸其实都没有关系,只要你坚持,就会走向成功。

  毕业于长郡中学、上海交大2007级本科生、只用了3年就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的周玉姣告诉大家,不要害怕失败,也不要因为失败而气馁;不要畏惧选择,有时选择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之后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毕业于雅礼中学、上海交大2011级本科生杨思逸告诉学弟学妹要学会善用时间。他觉得现阶段的诸多不顺大多只是出于自己的无知,而每个人在时间流逝面前是一样的,成功与否的差别在于对待时间的态度和精神。

   梦之队”中群星闪耀的“湘军

  如果说上海交通大学ACM代表队是这项大赛的“梦之队”,那么队伍中湖南籍的学生称得上是群星闪耀。他们的故事在计算机系,甚至整个学校都是同学们口中的传奇。

  这里不仅有获得第三座全球总冠军奖杯的2007级学生郑曌,还有在Twitter公司负责带领七个项目研发的软件工程总监、2002级学生陈尔东。这里有百度倾力打造的“百度少帅”学者计划入选者、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生、2004级学生李沐;也有5篇专利在身、曾作为代表单独向微软主席比尔·盖茨介绍项目的“搜索专家”2004级学生曹阳。

  在这份名单中,还有几位熠熠生辉的学术女神。这其中就有不到三十岁即获得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助理教授职位的2003级女生黎珍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交大女队还曾两获ACM大赛的亚洲冠军,第一支女冠军队成员2005级的江韵刚刚获得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学位,现在美国google总部工作。而第二支女冠军队成员2007级周玉姣只用了3年就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即将从事博士后工作;与她同级的康南茜也即将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

  俞勇教授还专门提到两位未来之星,他们是2005级的张弛豪和2009级的谭天。他们现在都是上海交大的在读博士生,在上海交大也做出了傲人的成绩,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发表了多篇影响广泛的论文。

   最能“读懂他们”的俞老师

  “现在的学生没有追求,缺乏理想,更缺少激情”面对社会舆论对于80、90甚至00后这样的叹息和苛责,俞勇老师给出了相反的回答:“错!他们恰恰是非常有抱负的一代,只是我们读不懂他们,更少有人去研究如何读懂他们。

  他认为:“现在的青年学生很少自由,更少自主。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长辈于是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孩子的品行教育和人格教育,最终导致孩子虽然考上‘理想’的大学,却没有远大‘理想’。当碰到困难和受到挫折时,消极、萎靡、自闭、怨天尤人、不敢面对、甚至自暴自弃,表现出心理脆弱;凡事以我为中心,总认为得到的是应该的,不懂得尊重别人,缺乏感激和感恩之心。可以说,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叛逆,只是在告诉我们他们是受害者,并强烈地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盼望着有人解救他们。这一切不是他们的错,是时代留下的烙印,关键看我们如何去改变。现实当中,不能用空洞的说教方式,只告诉他们‘不能做什么’,不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

  俞勇老师有个习惯,每个新学期开始,上课之前,都要先跟学生们“聊聊”。于是,新学期伊始,计算机系的新生们非常惊讶地发现,俞勇教授给他们上的第一课,居然不是编程,也不是ACM队3次获得世界总冠军的辉煌,而是“大学会给你什么”。对深受中国传统教育影响的俞勇来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表,授人以德是最重要的,当老师不仅仅是把学生送上领奖台那么简单。

  正是基于对青年学生的理解,俞老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别样的方法。他在计算机科学试点班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以“黄埔军校”作为载体,介绍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把计算机科学试点班比作“新黄埔”,它承载着同样的历史使命,只有自己的科学家,才能振兴中华的再次崛起。老黄埔的校训是“亲密精诚”,寓意革命同志要相亲相爱,做事要精益求精,做人要诚心诚意,造就“顶天立地”和“继往开来”的堂堂正正的革命军人,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这个班的班训是“携手·超越”,要求每一位学子每天把自己变得更强些,手拉手一起勇往直前,一同改变世界,体现“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计算机科学试点班的精神。

  俞勇老师从这第一堂课起,就倾力让每一位学子从其熟知的“具象”中获得持久的动力、激情和决心。从而,在他们身上,看到的不再是张扬而是张力,不再是浮躁而是努力,不再是自私而是热心,不再是消极而是激情。

   以德服人的总教头

  俞勇热爱着自己的学生,也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最终表现为始终如一的执著。俞勇已经在教师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了27年,

  俞勇喜欢观察学生,他要对每个学生都通过细致的观察,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和学生谈话,他说: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很聪明,自尊心也强,教育他们要讲究方法。有时候学生会很惊讶俞勇如此了解他们的想法,俞勇总是说:我看你们的眼神、表情就知道了。有人就说俞勇的眼睛很“”,学生有事总不瞒他。其实这是俞勇多年细心观察的成果。他常说:不观察他们,不了解他们,说出来的话和他们想的不沾边,怎么和他们沟通呢?又怎么能把他们教好呢?学生也觉得和俞老师没有隔阂,没有“代沟”,有什么事都愿意和俞勇交流。俞勇尊重所有的人。他也要求学生们尊重身边所有的人。他常常告诫学生的一句话是:打扫卫生的阿姨也许和你的成败有关系。每次俞勇带队到世界各地比赛,都有曾经的队员自费到赛场去给他们加油,平时的训练中,更会有已经毕业了的老队员从世界各地邮来资料。这是ACM的光荣传统,也是俞勇人格魅力的体现。

  俞勇总是在帮助学生。他非常愿意为学生做一点事情。俞勇跟学校各个部门都很熟,就是为学生办理各种事情熟悉起来的。很多参加ACM大赛的学生在比赛上花了很多时间,竞赛结束后,会有很多遗留问题,自己没法解决,俞勇总是不厌其烦地尽力帮助他们,哪怕他们不说,俞勇也绝对不会装不知道,一定要帮助他们解决好。对自己的学生如此,对别的学生也一视同仁。有个学生要考交大的研究生,慕名给素不相识的俞勇打电话、发电邮了解政策和情况,俞勇每个邮件都回复,认真解释他所要了解的一切情况。后来那个学生真的考进了交大,他非常感动,来找俞勇当面致谢,觉得一个老师很有耐性地去做根本不相识的学生的工作,实在是少有。俞勇说:不要说学生有问题来找我,就是学生不和我说,我一旦看出他们有困难,我就会主动问他们,帮他们解决。有人问俞勇这么做能得到什么,俞勇深情地说:“从学生那里,我学会了怎样工作、理解别人、更加宽容!这是学生对我最好的报答。

  “学生走上社会受到了单位的好评,家长走进校园把孩子托付给俞勇。”在俞勇看来,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此。

  总是笑容可掬的俞勇曾经当众泪流满面:那是看到刘翔力克群雄,获得110米栏奥林匹克冠军的时候,因为这情景像极了ACM夺冠;那是首次成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后走进教室时,同学们爆发出热烈掌声的时候;那是他率领的ACM队三次捧起世界总冠军金杯的时候……体育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让他振奋,而教师这个传承民族精神的职业更让他骄傲和自豪。他说,我愿把我的一生,都奉献给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