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令上海科技工作者深受鼓舞
一年来,上海科技创新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现场点评,有几件事情令他印象比较深刻,第一件就是:全面谋划部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明确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任务,出台了改革政策措施。
上海处于创新的宝塔尖位置,要起示范带头作用。总书记这番话,令上海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受鼓舞,相信科技创新的“上海卷”会越答越好。
国之利器集聚张江
创新宝塔尖必有多根梁柱支撑。近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同意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举措和核心任务,提升我国在交叉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
“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建设,正集中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市科委主任寿子琪透露,利用设施群内的几大“国之利器”,实施若干面向未来的重大科技任务,力求在国家急需的若干基础科技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动“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第一动力”。
上海光源,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第一地标。二期光束线和实验站工程即将开建,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正加紧建设,计划今年底调束出光。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介绍,这将把生命科学带入“分子电影”时代,对生物活体细胞进行三维全息成像和显微成像。
去年,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设施通过国家验收。中心主任雷鸣希望这里成为中国生物产业的新技术源泉,从这里诞生的每一点滴创新,都能向产业衍生转化。接下来,会着重关注与张江地区生物技术公司合作。未来,将围绕蛋白质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国家人口健康与现代农业的战略需求,助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寿子琪表示,除了这一国家级中心外,还要通过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抓紧谋划组建一批创新功能型平台,引领产业技术发展、强化创新服务供给,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集聚和开放协同。推动张江示范区和上海自贸区联动发展,还要主动融入国家总体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加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
核心技术剑指全球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对上海提出的殷切希望,也已成为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总书记指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中科大上海研究院潘建伟院士透露,今年7月,我国将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其科学实验中心(上海)就设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中科大上海研究院。今年底,全球第一条远距离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将建成并验收,京沪两地及沿线的金融、政务机构可利用这条线路,进行远程数据灾备和量子安全数据传输,从物理原理上确保不可能被第三方窃听到有用信息。
"天上星星"不止这一颗。截至上月,在最近不到一年内,我国接连发射5颗用于全球组网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使地球同步轨道上北斗卫星达到了21颗。作为长三角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工程,上海结合智慧城市北斗综合应用需求已建成六大系统,从重点车辆监控到大众位置服务,从社区校正监管到智能公交航运,从高精度服务到WiFi室内定位,均取得良好示范效应。国家任务要求实现5.1万台套的北斗终端部署,目前实际已完成78275台套部署,超预期50%以上。作为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和沪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志之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在九州内外落地开花、投影无数……
通过政策引导、地方支持,上海北伽导航公司研制的我国首颗40纳米SoC导航芯片于近期投产,并启动"面向大众应用的北斗高精度SoC芯片"项目,对接今年底即将建成的我国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使北斗位置服务精度达到亚米级,即误差小于1米。届时,全国范围的亚米级应用向大众开放,为商业化开发提供"巨大想象空间"。根据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建设计划,2018年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形成全球服务能力。
天下人才近悦远来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就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今年,总书记再一次强调,创新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创新,进一步丰富了创新的内涵。
人才被视为创新之源、发展之本。总书记强调"更加开放地引进人才,加快集聚领军人才",这引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大原党委书记马德秀深入思考。她表示,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对此,上海高校应主动转型、改革发展,融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程,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主体和力量。
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应为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做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高校和企业、社会、政府各方面要形成合力,解决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依托体制机制的突破、利益分配机制的完善、金融服务的配套、知识产权的保护等,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并转化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与产业。在此过程中,培育和汇聚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高校应成为人才孵化器。同时,上海高校还应打造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高端智库,以"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为目标,形成一批专业化高端智库,找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热点、难点乃至痛点,进行精准把脉,以问题为导向、与需求相对接,更好地服务上海发展大局。
"全上海都应参与到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中来。高校向来科学思想活跃,应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也这样说。近日,他和潘秀莲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颠覆了90多年来煤化工沿袭的"费托路线",创造性地直接采用煤气化产生的合成气,在一种新型复合催化剂的作用下,高选择性地获得了低碳烯烃。
市科委等政府部门表示,为集聚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将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进一步推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便利化;并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各类人才"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