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独家调查急救医疗困境 "急救不急"如何破解?
市民陈先生日前来电反映,家人近日股骨手术出院,因只能平躺,整整一天都找不到车,傍晚时才叫到救护车。
记者了解到,随着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人口扩张、老龄化程度日渐加剧,急救业务量多年持续高位增长。120救护车为什么越来越难叫?原本有限的急救资源被大量非急救需求挤占又该怎么破解?病人上了救护车去哪家医院谁说了算等急救服务矛盾愈发突出。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在此前的调研中发现,上海急救工作总体满足城市需要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院前急救方面,救护车难叫、等待时间较长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救护人员普遍紧缺,人才流失。院内急救、急诊方面,不同医院急诊室利用情况反差明显,三级医院急诊室收治大量非急诊患者,病人出口不畅导致病人淤积在急诊室,急诊资源难以用于抢救急危重病人;一些二级医院急诊资源利用率较低。社会急救方面,特殊岗位和普通公民急救知识培训力度不足,简易急救器材配置不够。
问题一:该不该叫救护车?叫不到救护车怎么办?
在《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制定参与者,上海市院前急救质控中心田建广看来,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市民的需求和我们能提供的资源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老龄化、空巢化很厉害,这些人没有人能帮助他们。对他们来讲,如果不舒服打个120,好歹是有人来帮帮他们。老百姓的需求永远是正常的,我们要尊重他们,同时也要告诉他们,教会他们,如何来利用这些资源。
“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这次立法做一些规范”,上海市人大代表朱洪明说,“比如说不是危重的病人也抢救护车,我们是否可采用市场化的手段,采用分级分类收费。危重的病人收费低一些,不是危重的病人收费相应要高。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相结合,可能会更有效。”
吴建荣代表则指出,现在经常遇到的情况是不应该叫救护车的没有其他办法就占用了资源,应该发展介于急救与公共出租交通之外的系统。比如德国就有专门为老人、残疾人士服务的车辆,这是大型城市需要发展的交通工具。
问题二:说好的道路通行优先权如何保障?
虽然,目前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救护车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但事实上,由于缺乏强力的约束措施,交通执法部门往往无法对不让道行为进行处罚。而由于让道所产生的“闯红灯”等违规行为是否可以免责,法规中也未给出明确规定,也成为不少车辆不让行的顾虑之一。
对此,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余海虹认为,可以通过电子警察、摄像监控等方式加以取证,而相关立法中,也应对让道义务作出更明确的规定,对占道等漠视行为给予更加强力的处罚。上海市人大代表黄蓓也认为,救护车被前面的车辆挡住后,如果前面的车辆没办法让行,希望交警做适当的引导。如果可以让的车辆一定要让,不让的要行政处罚,可以通过对救护车安装行车记录仪等手段来实现这样的处罚措施。
问题三:挤占急诊资源罚不罚?
闸北区中心医院急诊医生在接受东方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当下最主要的矛盾就是非急诊的病人大量涌进急诊,占据了急诊的一部分医疗资源,真正急诊的病人享受不到及时就诊及时看,门诊的病人不断插进来,急诊病人就要等,沟通如果不好的话矛盾就来了。
朱洪明代表则强调,这次立法对医院也应该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医院一定要体现救治扶伤的精神,让病人感觉到你是在急救。急诊是否可以先诊后收费,或至少是边诊边收费,要不然延误了病情。黄蓓代表建议,医院要做合理的分流,不是危重的病人及时转到普通门诊。老百姓也要对自己的病情做评判,不占用急诊资源,同时服从医生的安排。
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姚海同在调研中发现,在许多急诊病房,一些已经可以出院的病人却赖着不走。“对于这种行为,法规要不要设立罚则?对此,我们很纠结”,姚海同希望,通过立法调研能够更广泛地了解民意。
事实上,解决急救医疗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解决供需不平衡(总量不平衡,优劣不平衡,地区不平衡)与切实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两方面同时入手,双管齐下方能奏效。
上海是人口密集的国际化大都市,急救医疗服务既关系到百姓生命与健康,也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悉,今年市人代会上,81位人大代表通过4份议案建言上海急救医疗立法工作。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和人大代表一起多次走访调研。目前上海正就急救医疗立法,预计年内完成,2016年实施。《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不仅对好人法予以保护,也将从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社会急救三个方面予以规范。急救医疗服务立法将为本市急救工作提供法治保障,促进急救工作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