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传薪

27.08.2017  10:43
体育馆设计者著名海归设计师庄俊
校园中老建筑大多具有西方建筑的典型风貌,同时又都蕴含一定的东方韵味
中院的外立面以简洁的拱券门廊为主

120年来,无论历史怎样变迁,上海交通大学校园徐汇区依然留存着那些古老的建筑。新建筑与它们一起,以尊重历史传承精神的原则面对未来。120年来,人与建筑互相滋养,赋予彼此相同的气质,也共同成就了饮水思源、求实务实的交大精神。    

徐家汇东北侧,一座在历史长河中缓缓积淀而成的大学校园,带着深沉的记忆激励后人,校园的物理空间穿越悠远的时光,一批又一批学子在这里探寻真理、树立理想。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是中国唯一的、建于19世纪、横跨三个世纪使用至今的大学校园。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历史建筑曾先后于1994年和2005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10年入选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将文化与历史代代延传,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近年开展校园老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同时正将校区内的14栋历史建筑联合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建筑经过精心修缮,历史面貌得以保留,同时以更年轻的姿态在校园里发挥最大功用。百年来,这些建筑里来来往往的师生中走出一代代治国英才、科学大师、实业巨子和文化精英,人与建筑互相滋养,赋予彼此相同的气质,也共同成就了饮水思源、求实务实的交大精神。    

浓缩历史

在校园里晕染

顺着历史长河追溯,时光回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这一年,时任津海关道、太常寺少卿的盛宣怀筹建学校。盛宣怀力邀教育家约翰福开森任南洋公学监院,负责校舍基建和课程安排。几经考察,终于在徐家汇的东北边以官价购得一块120亩的郊野农地,开始规划、设计和修建校园。    

今日走进上海交大徐汇校区仍能感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宗旨在建筑上的体现。校园中老建筑大多具有西方建筑的典型风貌,同时又都蕴含一定的东方韵味,包括新中院的木质外廊、传统的中国官式老校门、新上院的民族风格山花等。当时的南洋公学不仅学习了西方校园的布局,更将办学模式搬到中国。钱学森曾回忆初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时的情景,他惊奇地发现,上海交大的课程安排甚至实验课内容竟与麻省理工一样!    

从华山路进校园,一程“穿越历史”的旅程即将启程,古朴的老校门建于19世纪末,朱门碧瓦、雕花檐角展现浓郁的中国宫廷建筑风格。当时,华山路另一侧就是法租界,从校门天天望见被侵占的领土,这座中式校门树起国人自信坚定而无声的抗争。    

校园最早的布局出自福开森之手。与传统中式建筑强调对称不同,他采用倾向英美学院式的方院式格局布局,以一个个矩形院落为单元结构,主要建筑合围中心大草坪。这种形式常见于英国中世纪和美国早期大学,体现追求秩序思想,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大学以及福开森的母校波士顿大学都是如此。时间推移,学校多次购地扩建,最终渐渐形成今日华山路、淮海西路、番禺路、广元西路间的格局,但无论学校如何发展,最初福开森的规划为校园的基本风貌和格局奠定了基础。    

温柔修缮

建筑焕发神采

从19世纪末开始,每十年交大徐汇校园里都会有一栋以上的新建筑被建造,从起初文艺复兴风格的中院和老上院,到康白渡风格的新中院和巴洛克风格的老图书馆,再到装饰艺术风格的工程馆和学院派风格的体育馆和总办公厅,以及大门的民族固有式和大礼堂的国际式、新上院的社会主义民族风格等;建国初期,经济开始发展,国家逐步恢复和发展教育,校园原有教学楼已无法满足新时期的需求,于是新建楼、新上院等优秀建筑陆续竣工投入使用。难能可贵的是,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独特,但校园的整体风貌却得以维持。上海交大对新建建筑有严格控制,一方面控制住建设规模,没有大拆大建,一方面追求实用功能,立面简洁也保持了风格的整体一致。即便是后来出现的浩然高科技大厦、学生宿舍等高层建筑,在校园中的位置也相对靠边,没有破坏整体感。近几年新建的法学院大楼,就在历史建筑总办公厅西侧,修建时就选择了多层建筑的方案,在老建筑间也毫不突兀。    

2013年交大历史建筑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也陆续开始进行。学校严格按照文物保护原则修缮了中院、工程馆、新上院、总办公厅、体育馆等建筑,总设计投入费用1.2亿元。对老建筑建立完整保护档案,将数字测绘、无损检测、科学修复等新技术运用到老建筑身上。精密“问诊”,科学设计,温柔修缮,老建筑重新焕发奕奕神采。    

例如修建于1925年的体育馆曾设有台球房、健身房、室内篮球场、小型舞台、室内游泳池等。为实现运动场功能,这栋建筑采用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技术,例如大跨度桁架、大面积密肋梁楼板、室内锅炉调节水温的游泳池和钢结构悬挂跑道、自然采光的屋顶等。建造时正逢困难年代,学校依旧耗资巨大建造高标准体育馆,邀请著名海归设计师庄俊设计,体育馆投入使用后,每年每位新生收到2把钥匙,一把是宿舍的,一把是体育馆更衣柜,可见学校对体育强身的重视。经过岁月的磨砺,老体育馆建筑老朽,一到雨天就进水,还患了白蚁虫害。经过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用激光扫描仪、红外成像仪精致测绘勘查、诊断病害,再经清洗、打毛、加固,体育馆重获新生。    

总办公厅二楼正中的会议室现在常被用来召开前沿论坛、智慧沙龙和各种大小会议。无窗的房间势必影响采光,设计者却精巧利用一个个圆形玻璃嵌于屋顶,不仅带来光线更增加了美观。但时间久了,建材老朽,漏水问题不断困扰。交大人在修缮总办公厅的时候,巧妙解决这一问题,让精致的细节得以保留并发挥功用。    

承载荣光

激励后来师生

校园的生命是由来来往往的莘莘学子延续的,那些将最青春的时光、最纯粹的理想、最真诚的期待寄予大学的少年,在历史的任何一帧记忆里都如同血液一般滋养校园。上海交大徐汇校区最魅力之处在于,今日的课堂、办公室、报告厅也是昔日先辈们学习、办公和交流学术、哲思的所在,今天在古老校园里踏出每一步所见的景致都充满活力,旧与新的交融是那样自然,过去的积淀激励着今天对未来的追求。    

从农田变成校园,一切的起始原点是中院,它也是目前校园里唯一的一栋建成于19世纪的教学楼,更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所在——南洋公学的特班、师范班和中学部都曾使用过。三楼60号是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蔡元培的寝室,学生常被叫来这里谈话、讨论学业;李叔同、邹韬奋、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教育家孟宪承、廖世承,物理学家胡刚复,数学家胡明复,文学家陈源、经济学家祝百英、翻译家高尔松等都在这栋建筑中学习、生活过。南洋公学开创之初科举制未变,新学推行不易,中院如同新学教育的小社会,坚定地酝酿着一场教育革新,一种新学理念在这里慢慢崛起。明媚的阳光穿过梧桐树叶投射进来,将形如大帐的拱券门廊在墙面上利落地留下拱形影子,今天的年轻学子是否能感受到这些先辈留下的巨大能量?    

沿体育馆门前小路继续向前,就能望见道路尽头“敦实英俊”的工程馆。这座由邬达克设计的建筑充满了工业时代的元素,同时体现了从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装饰艺术风格。这栋建筑见证了许多重要时刻——无线电发明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马可尼到访,与交大教育者在工程馆草坪竖起象征开创无线电课程的马可尼铜柱;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大学教授玻尔在这里发表关于原子模型理论的前沿学术演讲,也是中国第一讲;此外,钱学森等一代科学家也曾经在这栋教学楼里就读;这里也曾是革命活动基地……    

今天的上海交大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共有28个学院/直属系,21个研究院;设有本科专业64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等九个学科门类;新世纪以来获47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学校拥有徐汇、闵行、长宁、黄浦、七宝五个校区,每个校区都在发挥功能。    

漫步校园,在老建筑里轻抚那光滑玉润的楼梯扶手,听脚步在地板上踏出的轻响,感受阳光从窗格间洒来的温暖,在新建筑里感受现代元素,一个转角、一扇门,仔细端详、品味过去,都能从悠长的回味中获得指向未来的光明。    

来源:《新民晚报》 2017.08.26 第A03版 阅读上海100胜56    

原文: 跨越三个世纪 沉淀求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