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把思政课上得有趣?他们授课的共性是
她教授的思政课每学期人数都“爆满”,并在测评中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她是怎样把同学眼中枯燥无聊的课上得生动有趣,成为学生口中的“女神”的呢?一名思政课的“兼职”老师,却捧回了全国首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这背后到底有怎样的逻辑和秘笈?青年报记者带您走近华理卢杨老师和交大陈华栋老师,感受他们的思政课堂和思想力量。
|
卢杨的课堂上,只有不同的观点,没有对错之分。 |
卢杨 带给学生满满的“正能量”
“80后”的卢杨是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主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曾获第三届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第二届长三角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二等奖、上海市首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等多个奖项。
每学期她教学班的选课人数都堪称“爆满”。近三年,学生测评成绩平均分为97.32分,距离最高分数98.58分仅一步之遥。学生们眼中的卢杨是一名“女神”,“老师很耐心很细心很强大很有力量!”“卢女神的课百听不厌!”“您是我见过的最喜欢也是最好的‘毛概’课老师!”
卢杨一直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亲和的、有力量的思政课教师。在她看来,思政课教师要具有亲和力,对于学生来说,“亲其师而后才能信其道”。如果“板起面孔”的话,再科学的知识、再完美的理论、再深刻的思想也无法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所以,她上课都是面带微笑。
至于成为有力量的思政课教师,卢杨的理解是——用理论的自信激励人;用理论的魅力感染人;用理论的智慧启迪人;用理论的成果鼓舞人!这也是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宗旨。
与此同时,她对自己的课程定位是:上完她的课,学生能感受到一种力量!什么样的力量呢?它能给人以乐观的精神;它能增加人的智慧;它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它能鼓励人前行;它能帮助人明辨善恶、明辨是非……就是一种“正能量”!按学生们的话说,就是:“上完您的课,让我有种使命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把理论的魅力在讲课中体现出来,需要老师多动脑筋。卢杨说:“我现在的举措是,从基本理论入手,尽量提炼浓缩概念,并进行引申拓展。”现在,她每节课只主讲一个核心概念,但一定把这个核心概念讲透、讲活,由点到面,同时结合学生关心的中国现实问题进行拓展,先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然后再对问题进行聚焦和引导,最终用这个核心概念作为钥匙,打开解读中国具体问题的大门。
她的课抛出现实性问题 增强吸课程引力
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与让思政课课堂充满活力分不开。“一定要把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实现积极的互动。我的经验就是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听,老师多回应,多引导。”卢杨认为,课堂上,老师要多抛出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而抛出的问题要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只有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才能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和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如: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大家直观上是如何理解的呢?结合中国的现实,你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哪些呢?
此外,每学期开始的时候,卢杨都会向学生们表明自己的态度:她的课堂上,回答问题从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观点不同。只要大家想说,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只有学生愿意开口、愿意表达,老师才能在学生们回答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理论修养、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对学生们所关心的现实问题进行言传身教。在头几节课,只要有学生主动愿意表达他的观点,我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还可以用平时成绩加分作为奖励。几次下来,班级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同学们上课回答问题就会积极主动起来。”卢杨说道。
在课堂讨论时,卢杨经常跟学生说:“大家不仅要会表达,更要学会倾听。先听别人怎么说,先搞清楚他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再进行思考和回应。”这样,同学们讨论问题的时候,才会有很好的衔接和互动。老师也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核心观点,从而进行点评和引导。
|
陈华栋将自己的授课特点归纳为问题导入的探讨式教学。 |
陈华栋 “兼职”思政老师捧回一等奖
一名思政课的“兼职”老师,却捧回了全国首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这背后到底有怎样的逻辑和秘笈?
陈华栋是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副研究员,一线辅导员。他也是学校思政课的“兼职”老师,连续12年主讲《形势与政策》课。
在交大,形势与政策课的上法特别多样。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按每学期惯例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上月底,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大校长张杰也为千余名本科生上了一堂思政课,主题是“用公式推导回答中国自信从何处来”。而陈华栋则分管一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层党组织的副书记,上起《形势与政策》课也很有天然的优势。
陈华栋的惯常做法是按专题进行授课,在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每次都组织详实的材料,精心准备课件,使得课程常讲常新。南海问题、G20峰会、十八届六中全会等,都被拿到了课堂上。
他的课用问题导入引导学生辨析
若要归纳自己授课特点,陈华栋觉得,是问题导入的探讨式教学。以“G20杭州峰会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为例,当时很多大学生起初并不理解,20国首脑的一场会晤,背后却牵动着一座城市乃至全国的神经,放假、调整节奏,这对国家和普通民众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国家这样大投入的背后可能会带来什么持续性的正能量?
从问题开始,吸引学生关注,启发思维,发起讨论,让观点交锋。渐渐地,学生们发现,在经济纵深合作、贸易规则制定、国际话语权等方面,中国都会受益。往小里说,“淘宝族”、“剁手党”慢慢会发现购买进出口商品更便捷,致力于创业的青年人慢慢会感觉机遇更多、平台更大,老百姓慢慢会发现中国在国际上说话越来越有分量。
陈华栋不断提醒自己,在新媒体时代庞杂冗余的信息里,更需要一盏明灯在前方导航,必须让学生们自己在辨析与理解的过程中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来源:《青年报》 2016.12.23 第A07版 青年
原文: 从现实问题入手 启发学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