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说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融入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15年1月24日至25日,“全国高校‘说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此次教学研讨会是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委会主办,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艳国,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委会主任胡树祥等数十名专家委员和全国各省市推荐的教师代表共计一百多人济济一堂,研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的教学经验。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代表复旦大学欢迎与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认为2015年“全国高校‘说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融入‘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件大事。作为意识形态工作重要阵地的高校,更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刘承功副书记从规章制度、人才队伍、课堂建设、教学科研等几方面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复旦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采取的一些有效举措。高德毅副书记代表上海市教委向与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介绍了上海市在思政课建设的经验,如何从体制机制、关键瓶颈、保障支撑等方面进行流程再造式的改革探索,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委会主任胡树祥代表教指委致欢迎辞。
徐艳国副司长围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做了主题报告。徐艳国副司长指出,《意见》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定位为战略工程、固本工程和筑魂工程,是对16号文件的推进,对于建设一支有尊严、有自信、有底气、有本领的高校思政课队伍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融入高校的教学实践之中。《意见》的印发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入新一轮整体规划,这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比如,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训、考评;延伸拓展教材,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需求,围绕大纲建立不同的教材体系;创新教法,大胆探索,深度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介推动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
在随后一天半的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各院校的教师代表根据教材的顺序和内容,分别介绍了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的经验,并就相关的章节专题进行了研讨。
在25日下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国希以“信息化教育技术与面对面解疑释惑的结合——提高基础课实效性的探索”为题介绍了复旦大学“基础课”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高国希院长强调,正确的教育理念不是注水,而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可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而且还能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教师的主导性,有助于将第一课堂(教室)、第二课堂(实践)和第三课堂(网络)打通,解决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随后,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委会副主任陈大文就教育部社科司印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教学建议》进行了解读和诠释,介绍了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几个关键点,以及如何将“法治”的精神和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的要点。
最后,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委会的委员以问答的方式和所有与会教师代表进行了轻松愉快的互动讨论。与会教师就两天研讨会的相关内容、教材体系和内容、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全国高校‘说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融入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研讨会”是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年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学研究,促进全国高校“基础课”教师之间的教学和工作经验交流,也必定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