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播上海】月饼那些事儿
说到中秋,就不得不说月饼。
无论是酥皮鲜肉,还是蛋黄莲蓉,
作为天朝子民,不尝上一口
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过了中秋。
但对于月饼的那些事儿,你知道多少?
三千多年前的饼长啥样,恐怕已没人知晓。不过,如今叫”太师饼”的这个东西仍旧”健在”,外形和一些酥皮月饼确有几分相似。
时间来到了唐朝,胡饼在唐朝开始普及。民间传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随口说出”月饼”二字,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开始在民间流传。
苏东坡无意中的”调戏”
到了北宋,皇家中秋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小饼”、”月团”。大诗人苏轼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东坡大师的即兴”调戏”不知是否成为了”月饼”名称的来源,但至少提及了月饼的工艺特点。
之后,南宋文人周密和吴自牧都正式提到了”月饼”二字。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到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当时的月饼,不只在中秋吃。
如今在福建龙岩地区,吃月饼的时候,有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就是源于月饼传递起义讯息的传说。
回到元末,传闻继续。起义成功后,朱元璋在中秋节令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起义时”立下功勋”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话说回来,这桩传闻多少是有事实依据的,因为历史上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确是从元朝开始出现,并在明朝广为普及。
正式记载月饼的是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书中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此时月饼必须为圆形,且只在中秋节吃,是当时开始盛行的中秋祭月时的主要供品。
传说慈禧非常喜欢吃月饼,证据是,中秋节在慈禧执政期间可是大日子,从八月十四到八月十六,三天都是中秋节。不过,因为”月饼”和”月病”音近,慈禧又是女人,这一点让她不爽,于是改名为”月菜糕”……幸好这名字没延续下来。
说到月饼的馅料,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介绍说:”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红楼梦》中也写到贾母吃的是”瓜仁油松穰月饼”。如果这是”五仁”的雏形,那”五仁”可是高大上啊!
外传:真正的”天价月饼”
别不把月饼当美食,这点爷爷奶奶那一辈人最有体会。1960年,即便你有粮票也不容易买到月饼,中秋时中糖公司门市部的月饼卖10元一个。当时一个青年工人月工资才20元,放到现在,等于一个普通散装月饼的价格超过千元,绝对秒杀神马鱼翅鲍鱼做的天价月饼……
“月饼,是一种文化象征。吃月饼,实际吃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气氛、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