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交通整治“全民动”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
从“全警动”到“全民动”,上海的交通大整治正在向纵深推进。从今天(5月1日)起,本报将连续刊发“跟着交通志愿者去行动”系列报道,记录交通方面正在发生的变化,探讨交通问题形成的深层缘由,寻找解决交通拥堵顽症的新思路、新方法。
8时30分,浦东南路耀华路路口,红灯亮起,几名刚越过了人行横道线的行人,看看路口交警和两侧等候的行人,又退了回来;17时20分,延安路高架下方车辆排起长队,忽然有车辆按响了喇叭,然而几声之后就恢复安静,不复过去一片声浪的场景。
交通大整治一个月,情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记者跟随走访发现,不少志愿者都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希望有一天,无论警察在不在街头,法律都在人们的心里。
志愿者也曾“看惯”违法
绿灯刚一亮起,一辆电瓶车沿南京西路由东向西径直穿过陕西北路。交通志愿者赵彦杰还没来得及叫住眼前这辆电瓶车,“呼呼呼”,后面3辆自行车也飞快地穿了过去。
赵彦杰站在原地,手里还握着面志愿旗,显得有些落寞。他说,做了6年交通志愿者,曾经一度对这样的情况“习惯了”。
类似情况在行人过马路时更为突出。同样一个路口,记者蹲守20分钟发现,每当红灯亮起,一旦有人带头闯了红灯,马上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人,大家跟着效仿,法规形同虚设。
“一个看一个,违法行为就这么多起来。”赵彦杰说,“志愿者就这么多,不可能管住每一个人,还得呼唤市民自觉。”
一次跟风可能会导致整套规则被破坏,交通法规面前,需要每个人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
向“两面派”痼疾宣战
7时30分,谭汝娣眼睛紧盯路口,嘴里数着违法车辆的数量,手上做着记录,还时不时掏出相机给违法行人与车辆拍照。这是身为长宁区市民巡访团副团长的她第二次来静安区巡访考察交通情况。两天的观察中,谭汝娣发现仍有不少“投机违法者”。
“你看那边的行人——”顺着谭汝娣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名高瘦的男子准备闯红灯过马路时被志愿者拦下,刚退回上街沿,便绕到马路中段,趁志愿者转身之时,一溜烟地跑了过去。
“这种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谭汝娣告诉记者:“有点防不胜防的感觉,有些违法者觉得,你没看到我,我的机会就来了,一定得有人管着。”
交警在与不在两个样,有没有人管大不相同——这曾是上海交通文明的一大痼疾。而在不少志愿者看来,此次声势浩大的大整治,正是要向这样的“痼疾”宣战。
目前,一些企事业单位已经行动起来了。浦东公交公司鼓励乘客发现和举报公交车违法行为,查实后驾驶员不仅要被交警依法处罚,公司还要额外加重处罚。静安区一些企业单位,员工被交通处罚后,必须直接向总经理说明情况。
“城市人都是交通参与者,我理解的‘全民动’,不是说所有人都要当交通志愿者,而是所有单位和个人都要动起来,改变过去的不良习惯。”一些志愿者表示,这一次大整治,就是要通过严格的执法和多重管理,“立法律规矩,正尊法风气”,实现“警不在现场,法自在人心”。
大整治必须始终“在路上”
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出发层前,一位司机正与志愿者争辩。
“我没有看见前面有空载车辆禁行标志。”“在上来的路上有两块蓝色的指示性标志和一块白底红字的禁令牌,您都没看见吗?”“我视力不好。”“这里是出发层,只允许下客,不能接客。”“我看这边没有车,就停5分钟也不行?我为什么要听你的?你先出示执法证。”
几乎每一天,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出发层前这样的争论都在上演。“这些司机很大一部分是图省事,因为临时停车场离机场有一定距离,接客没那么方便,停在这里,也省下停车费。”东航空保管理部空保一部书记许旻杰告诉记者,自己曾遇到过一个在出发层接客的司机,交了罚款之后,仍丝毫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误:“我就是要停在这里,罚款你们要罚多少罚多少,总之我的老板就要我在这里接他。”
事实上,曾经发生过因这些空车图接人方便滞留出发层导致入口处拥堵,使旅客错过航班的情况。“人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公共利益又该由谁来保护?”上海市公安局机场分局交警支队警长王乙深深地叹了口气:“希望上海少一些这样的人。”
不少志愿者表示,“大整治”必须始终“在路上”、“在人心”,从而真正塑造起“规则意识”。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