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学院派”,有长处也有短板

17.12.2014  12:58

          提醒“北瓜奶奶”淘米水不要倒掉,留下来浇花——这是“A4210”志愿者何秋序曾接到过的任务。“老奶奶可潮了,她种了很多北瓜,所以我们都叫她北瓜奶奶”。
          初次听说“A4210”的人一定猜不到,这里面藏着一个有趣的公益项目。“A”代表action,行动;“4”指的是衣、食、住、行四方面;“21”代表21天养成一个习惯,“0”代表勤俭、低碳、零浪费。这就是“风靡”北京林业大学的“A4210”活动:活动参与者提出一个自己想要养成的好习惯,在接下来的21天里,会有志愿者专人每天负责监督和提醒。为了将项目效果进一步拓展,21天结束后,成功养成好习惯的参与者会自动成为“A4210俱乐部”会员,享受定期开展的各种活动。
          何秋序和“A4210”是“一起成长”的。2012年,“A4210”诞生时,他是大学“新鲜人”。当时,他希望养成的第一个习惯是“早睡觉”。
          每天晚上11点,何秋序都会收到志愿者通过微信发来的监督提醒:“要熄灯啦,快睡觉!”有个人这么“惦记”自己,何秋序觉得“心里挺暖的”。21天后,早睡的好习惯养成,何秋序也加入“A4210”志愿者队伍,监督别人养成好习惯。
          慢慢地,“A4210”开始向校外“蔓延”,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对志愿者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不过,“人才优势”正是高校志愿服务的一大特点。“我们就是不愁人。”林大团委辛航说,“学校每年有六七名学生加入,大家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十分高涨。而且,当骨干志愿者陆续毕业后,会为我们引入更多资源。
          唐彧姝把电影《暖春》看了5遍,写出脚本,用语言描述每一处没有台词的镜头——这是一位盲人电影讲解员必备的基本功。
        “声音绘光影”是武汉理工大学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的重要品牌。目前,“声音绘光影”服务队已经在武汉市讲解电影70余场,服务盲人2000多人次。
            11月1日,在武汉理工大学举办的中国残疾人发展论坛上,由武汉理工大学发起、100个高校响应的高校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武汉宣言正式通过。
            起初,唐彧姝全凭“一腔热情”加入项目,可真正干起来,她才发现“做公益也需要学习很多专业知识”。大学生的流动性,导致志愿者无法长期进行志愿服务。不过,每一届老生走、新生来时,大家都会进行交流,传递经验。“我们的项目创始人亢茜学姐,现在也还会继续指导我们”。
          每周五下午没课时,北京林业大学的张自超都会到振兴小学给小朋友上课。他还和一名10岁的小朋友结成了笔友,常常通过信件进行交流。“有时我和他说学习很难,小朋友还会鼓励我。”张自超发现,这些跟随打工的父母一起来到北京的小朋友“比想象中成熟”。
          经过一年的锻炼学习,读大二的张自超已经成为项目“管理者”,负责向大一的同学介绍经验,把项目传递下去。
          刘函也是武汉理工大学“阳光行动”志愿者,负责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自护教育活动。她记得,一位曾经得到学校志愿者帮助的贵州男孩高考时考入武汉理工大学,主动要求加入“阳光行动”,接过志愿者的“接力棒”。“他看到了我们做的事情的价值,想成为和我们一样的人,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刘函说。
          走进居民家中,赵硕发现,常用药随手放、过期药不及时处理、滥用抗生素等现象“十分严重”。为此,2011年起,兰州大学药学系志愿者启动了“家庭小药箱”行动,通过用药知识宣传、社区沙龙、入户指导等方式,推动家庭用药安全理念的传播。
          项目启动初期,进展并不顺利。赵硕和社区沟通联系活动时,吃了不少“软钉子”。“后来总结发现,我们有做事情的激情,却缺少对受众方需求的考虑,沟通方式也欠妥”。后来他们依托甘肃省红十字会的力量,打开社区突破口,效果显著。
          在赵硕看来,大学生团队做公益,目的单纯,热情高涨,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并且进行创新。当前志愿服务向“项目化”发展,整合资源的能力是大学生团队的短板。如何协调资源,做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志愿服务,会是许多大学生志愿团队应该思考的问题。
          http://zqb.cyol.com/html/2014-12/17/nw.D110000zgqnb_20141217_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