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领保联络员吴伟泽:同胞需帮助定会尽力而为
据法国《欧洲时报》德国版报道,当海外中国公民受到人身安全、财产、健康等方面的危害时,驻外使领馆会依法依规提供领事保护。2012年6月8日,驻法兰克福总领馆正式聘请了首批共35名名誉领保联络员。两年多来,各位联络员在领事保护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方面协助当事人和总领馆做了大量的工作。欧洲时报德国版推出领保故事专题讲述他们的动人故事。本文即为对领保联络员、全德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主席吴伟泽的专访。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帮助同胞解决困难不是什么伟大的事情,现在很多都想不起来了。”吴伟泽似乎被记者突如其来的电话采访问题难住了,一时回忆不起来曾经都经历过哪些领事保护案件。
“我经常回国,很多时候领保工作就嘱咐给身边的朋友去做了。我更多的是帮忙从中联系。”
“那一般情况下您是如何得知紧急领保事件的呢?”
“通过身边华侨华人朋友的口啊,一有事情就打一通电话,很快事情就在圈子里传开了。了解到紧急情况的时候,我们就确认对方是否需要我们帮助,如果是的话,那我们就定会尽力而为。”
谈话间,吴伟泽依稀想起了好几年前的一场意外。
一个生活在多特蒙德的同胞去游泳。或许是因为天气寒冷,热身不充分,加上对自己身体情况不了解,这名同胞一跳下水便出事了。
吴伟泽说:“是脑溢血,就被送进医院了,在医院一直昏迷不醒。后来他家里人都来了,我们召集协会里的朋友碰头开会。大家从家属那里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决定为他筹款治病。”最后善款数额是多少,吴伟泽也已经没有印象了,不过他表示具体数额在协会的财务账薄有记录。当时吴伟泽所在的社团是浙江华人联谊会。
“他在医院昏迷,医生无能为力,有朋友说可以治,我们也抱着一线希望四处打听了很多回。”吴伟泽感慨,当时身边没有懂医术的朋友,最后也没能帮上什么忙。
70年代来德独闯天下
吴伟泽的家族留洋历史要追溯到他的祖辈。他回忆道,其外祖父那些年在日本、荷兰、中国之间辗转,后来回到中国定居。不过土地改革又一次改变了外祖父的命运,由于被认定为“成分不好”,土地归公,就从此迁往海外,最后在荷兰落脚。
吴伟泽也因此成了“华三代”。1978年他离开荷兰来德国独自闯荡,把中餐馆厨房作为了奋斗的起点。当时的劳务厨师作为基础技术人才,是可以拿到德国居留身份的,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行不通了。吴伟泽说自己比较幸运,从一开始的一年、两年的签证,到后来的长期签证和永久居留权,获得过程颇为顺利。他笑称:“应该是工作时间不间断,又依法纳税的缘故。”
以打工者身份度过在德国的前五年后,吴伟泽也走上了与许多他的前辈一样的道路,就是开中餐馆。他从香港同胞手里接手一家位于波恩、名为“东方酒楼”的中餐馆,将其更名为“南京酒楼”。至于为何选择“南京”作为店名,祖籍浙江的吴伟泽笑了。他说:“其实没有特别的原因。当时已经有了上海酒家、北京酒家,我想,南京嘛也是古都,有一定历史意义,就选了。”
刚开业的时候生意并不好。吴伟泽和几个兄弟一起干,用了三四年时间,南京酒楼生意很是红火,店里经常爆满。
做好社团工作加强与德国社会的沟通
吴伟泽于2013年接任全德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主席,总会下的协会成员数量超过20个。
吴伟泽觉得华侨华人社团的力量不容忽视。“当年我在波恩,华侨华人本来就不多。只是从慢慢发展到现在,华侨人数才多起来了。”
人在异乡遇到困难,朋友多了好办事。吴伟泽认定了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华侨爱国不分先后,社团不分大小,心平气和,互相团结,互相支持,才能把工作做好。”他还不忘嘱咐新老华侨同胞:“老一批华侨不要吃老本,得多扶持新人。新生代华侨也要跟上步伐,撑起社团工作。”
在他看来,做好社团工作,不仅有利于团结侨民,能更好地处理领保案件,也能加强中德两国的交往和沟通。他提到即将到来的德国传统节日狂欢节,2月16日的全德各地多会举办花车游行。吴伟泽参加的波恩嘉年华协会便是花车游行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届时将有各个国家、不同肤色的人共同庆祝这一德国传统节日。
嘉年华协会成员中有很多德国朋友。协会每年会邀请德国人到中国参观、考察,不少德国人到了中国才意识到中国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吴伟泽补充说:“做好社团工作,加强与德国社会的沟通,让当地社会认识到中国人在德国的奉公守法,感受到中国人在德国发挥的积极作用。而我们作为华侨华人,也要为居住国,为祖籍国做出我们的贡献。”(中国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