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新生季】14个微专业首度迎新 许学生一个更好的未来
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这不再只是纸上谈兵。作为改革先行者,我校在上海高校中首设微专业。今秋9月的开学季,全新的14个微专业已妥妥准备完毕,新生入学即可选修。
智能生物制造、国际企业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应用化学、应用数学、翻译、工业设计、经济学、法学,这首批14个微专业课程设置不仅小而精、实打实,并且均为优中选优的系统化核心课程,其中还不乏各类精品课程。学生只要有兴趣、敢挑战,修满学分便可获得学校授予的微专业合格证书。
“微专业是对原有的专业以及辅修专业的有益补充,以相对迷你精干的课程去满足学生发展自我兴趣的需求,并以此更为灵活的方式设置适应新技术、新经济的跨学科应用型微专业。”教务处处长黄婕介绍。
“微专业可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丰富多样的知识架构或能成为未来竞争中的优势。”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启要介绍,智能生物制造微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特点、涵盖了基因测序等最前沿的科技,既有趣又有益,着眼于培养面向未来的优秀人才。
“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各行各业,立足大数据时代,在其他专业背景下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说不定能成为该行业的领军人才。”信息学院副院长万永菁期待,在微专业课程建设中能够进一步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线上线下并行,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微专业打破了学院之间、专业之间的藩篱,全校范围内的课程,学生都可以看得到,并且可以系统化地选到。同时它也为跨专业读研提供了可能。”材料学院副院长李欣欣表示,微专业这一新鲜事物值得探索。
“微专业十分有利于大类培养改革的推进,可以淡化专业之间的差异。”机动学院副院长惠虎谈到,学院正在致力于升级改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课程,目标指向“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背景下的先进制造,未来,微专业课程也将从中受益。
未来已来,新技术、新经济、新产业无一不在呼唤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已是大势所趋。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我校大刀阔斧着手教育教学改革,对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进行了大修。应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实情况,学校合理缩减总学分,改变了学生日常时间被课程完全填满的现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适度留白。同时,学校与时俱进挖潜教学资源,进一步优化教学配置,提供多样化课程菜单,鼓励学生谋求个性化发展。
除了微专业,学校还专门设置了6学分的个性化任选课程。如今,辅修专业、微专业、个性化任选课程已构成我校个性化人才培养的三个层次,“学在华理”又将增添新的内涵——“我的学习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