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女性者得天下”的背后
日本手游《旅行青蛙》的火热,让不少人从晒娃变成了晒蛙。近日网上有传言称,据《旅行青蛙》设计师上村真裕子透露,青蛙一角其实是为思念丈夫而设计。不过,最近上村真裕子辟谣说:《旅行青蛙》的设计初衷既不是盼儿归来,更不是思念丈夫。
截至发稿,《旅行青蛙》仍持续高居APPStore游戏免费榜第一位,国内无论是游戏媒体、还是非游戏媒体都在为这款日本手机游戏“摇旗呐喊”,而朋友圈的诸多玩家也在为自家青蛙动辄“消失不见”而担忧。为什么一只面无表情、独自吃饭旅行的青蛙可以这么火?女性手游玩家的崛起,或许是背后的一大因素。女性手游爆发的论调几乎成了近期媒体的公论。手游市场是否真正对女性玩家开放了?在这些现象级游戏背后是否预示着某种流行文化的走向?
恐怕不只半边天,针对女性玩家的手游市场潜力巨大
长久以来,游戏玩家以男性居多,玩家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是游戏行业的常态。但是,最近的《旅行青蛙》和《恋与制作人》颠覆了这种常态,以至于现在新的口号是“得女性者得天下”。
实际上,女性游戏市场的规模及整合在日韩、欧美已达到较为成熟的程度,而在国内,一直到2015年《王者荣耀》这款现象级游戏的爆发,才真正有大量女性玩家参与进手机游戏的浪潮中。有数据显示,《王者荣耀》的女性玩家高达54%,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逵认为,“这个数据对传统的游戏产业认知是一个很大的颠覆。以往大众认为游戏市场是以男性玩家为主,在这样一种对市场受众的前提预设之下,其实游戏生产长期来以讨好男性用户的角度出发。但明显,现在不一样了。”
女性用户一直有休闲治愈和社交陪伴的情感需求,只不过之前多以网络小说或韩剧的方式来满足,浙江传媒学院游戏研究者王喆认为,“女性向手游若能很好地捕捉住女性玩家的需求、注重游戏体验和玩法,将会成为更好的功能性替代品。”
女性用户作为重要玩家群体的地位已不容忽视。虽然中国游戏市场的主力军一直是角色扮演类、战术竞技类和动作类,但游戏策划团队已经开始注重进一步的细分化和差异化的经营策略,比如基于桌游类研发的《狼人杀》、换装养成类的《奇迹暖暖》、关注“二次元”群体的《阴阳师》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专家认为,从市场角度以及政策的利好角度来看,女性游戏市场在未来几年内仍将迎来发展,像《旅行青蛙》和《恋与制作人》等女性类游戏占据市场份额将持续增长。
女性手游玩家特点:情感需求、社交需求优先
在制作《旅行青蛙》前,日本游戏厂商Hit-Point公司已经制作了不少养成类的休闲游戏。其中,最有名的当属2015年发布的放置类游戏《猫咪后院》:玩家在游戏中通过放置猫粮,布置庭院来吸引猫咪们玩耍,猫咪们会打赏若干金银鱼干,数目全凭心情而定。与男性在游戏中想“赢”有所区别,女性更看重情感上的满足和娱乐体验。对于女性玩家来说,《猫咪后院》迎合了她们想要在游戏中获得“安全空间”的体验。
《恋与制作人》和《旅行青蛙》走的都是治愈风,强调专一的“虚拟恋爱”和感性的“育儿心得”。在重度氪金(玩家需要不断充值升级以获得更高级的游戏体验)的中国手游市场,《旅行青蛙》的成功被认为是一场“佛系”手游的反击:放弃了“打怪升级”的套路,主动设置玩家时间,纾解了以往刺激、紧凑的游戏神经。游戏中的青蛙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几乎不需要主人操心,反而更加让女性玩家好奇青蛙到底在何处旅行。
王喆认为,女性群体更多为社交型玩家,倾向于尝试探索游戏世界、收集游戏图鉴或人物、以及把游戏作为社交互动的一种渠道。而男性玩家更多为成就型和杀手型玩家,对游戏动作要求高,希望在游戏中比其他人更快升级或达到某些成就。“因而,关注收藏、旅行探索和人情味儿的《旅行青蛙》可以说很好地击中了游戏团队所设定的主要目标用户。”王喆说。
的确,这款节奏慢、弱刺激的游戏带动了玩家对于青蛙前所未有的好奇心:关于该游戏周边及衍生信息被深入挖掘,游戏中的风景名胜、昆虫动物、料理道具都有专门的科普文。其风靡还源于社交媒体的助推,而乐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款游戏的可爱画面、相关的丰富想象和情感的往往是女性群体。
相关链接
传统游戏中,男性玩家视角下的女性角色
很长时间内,无论游戏中的女性角色是何种形象,本质上都是出于讨好男性玩家市场的产物。在许多游戏类型中,女性人物时常衣着暴露,性别特征突出,以满足男性在游戏中的操控快感。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逵认为,游戏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内容消费,更重要的是一种场域。以往由于技术终端所限,无论是主机游戏或者街机游戏,都被认为是男性主导的权力空间,女性在游戏的场域里往往处于弱势角色,甚至缺乏介入的机会,游戏水平受到忽视。
唯一的例外是游戏《古墓丽影》中的劳拉一角。这位被誉为“考古天才”“珍宝猎手”的女性角色在整个游戏中充满了冒险精神。但即便如此,该游戏的玩家还是以男性为主,在本质上并没有颠覆传统游戏中的性别设定。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