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辛勤和智慧增强企业竞争力 徐雅芬劳模创新工作室着力科技攻关的故事
中专生带领高知团队搞发明
从事业单位转投民营企业、从工会主席兼做项目经理,每一次主动请缨都印证了徐雅芬“闲不下来”的性格。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徐雅芬每天五点刚过就出门,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家,就这样带领着70余名作业工人,在人员调度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额外抽出力量帮助其他标段,始终奋战在最前线。全情的付出为她赢得了劳动模范的荣誉,也由此开启了她和工作室的创新之路。
在上海浦东新区公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徐雅芬是块招牌,虽然学历只是中专毕业,她却率领着一群拥有大学学历的高知。说起和徐雅芬的合作,队员们个个竖起大拇指:“有她在心里就踏实”、“我们特别喜欢听她说”……对于这些评价,徐雅芬却觉得一项项专利、发明的诞生都是团队的智慧,她所做的只是一起发现问题,组织解决问题。
传统的巡检模式是队员把各自巡检发现的道路病害和维修整改数据都记录在巡检簿上,队员散落在各个路段,要查数据或组织整改都先要找到那本巡检簿,一来一回既耽误时间,也很不方便。平时巡检队员的抱怨,徐雅芬都记在心里,她把这个问题带到了工作室。很快,“智囊团”发挥了他们的集体智慧,研发了一套《综合养护电子巡检管理系统》,系统结合徐雅芬和巡检队员的工作经验,设计了46个病害选项,让所有巡检和整改情况实现了数据化管理,这个项目还获得了浦东新区公路行业职工先进操作法三等奖。对此,王新江很是自豪:“没系统前,有些问题我们还没发现就被投诉了,现在是别人还没来得及投诉我们就解决了问题。”徐雅芬告诉记者:“这个系统不仅可以记录数据,更重要的是还能进行病害情况统计和分析,帮助我们更有的放矢地养护和管理。系统使用后,我们可是零投诉,整改率也达到了98%”。
和电子巡检系统一样,“管道干式疏通法”的发明也缘自实际工作中不经意的发现。近几年,由于灾害天气的影响,城市内涝现象日益突出,徐雅芬和她的团队在日常工作总结过程中发现传统的管道疏通周期长,而且极易反复堵塞。在一次讨论中,一句“干湿混一起太难处理了”瞬间激发了团队的灵感,大家开始考虑如果干湿分离,是不是疏通效果好些呢?就这样,新的管道疏通法在工作室诞生了,改变了操作方式,不仅让原先49天的疏通周期缩短到了15天,缩短工期达70%,还能保证在两年内不用反复进行疏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投入不设限创新出效益
在很多人眼里,支持创新需要大投入,但徐雅芬工作室用实际成果证明有投入会有更大的产出。“管道干式疏通法”不仅为工人大幅度地缩短了工期,也为公司节约了45%的成本支出,同时,随着“地下管理疏通工法”成功申请专利,公司又根据业务需要成立了桥梁管道应急维修中心,拓展了业务经营范围,获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王新江介绍:“就在不久前,公司在成都竞标一项40多万元的管道检测工程,因为我们技术先进,效果好,很顺利地就拿下了这个项目。可以说徐雅芬劳模工作室的创新发明开创了我们公司新的盈利点,也帮助公司越做越大。”说起为工作室创新研究的资金投入,王新江很爽快地回答:“因为我们董事长特别重视技术革新这一块,而且也因为劳模工作室的创新尝到了甜头,所以只要是技术创新需要,只要合理,投入没有固定的上限。”不仅如此,工作室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还制定了《专题研讨制度》、《专项责任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等制度。每一年,劳模工作室还会结合日常的工作实际,制定出5-6个科研计划,进行专题研讨、研发。今年,工作室带领公司员工开展了“降低快速路窨井事故发生率”和“含砂雾封层预养护时机与实践效果”的课题研究。王新江说:“劳模工作室为公司获得多项荣誉奠定了基础,也为公司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我们期待着新的创新成果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来源:劳动报 选稿:蒋俊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