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佳成孩子“最佳导师”
因为风力不够等待了三天之后,青奥会帆船比赛终于赶在暴雨来临之前,在24日进行完了最后一轮比赛。同一天,伦敦奥运会帆船冠军徐莉佳也收拾好自己的行囊,登上了前往伦敦的航班,继续自己的留学生涯。
回顾自己在南京度过的这十天,徐莉佳说:“青奥会对我、对小选手而言,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身边围满学生
去年11月,国际帆联向徐莉佳发出邀请,希望她能担任本次青奥会的仲裁,徐莉佳欣然答应。这些年,她开始致力于帆船运动的推广,青奥会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让她可以和孩子们亲密接触。
五位仲裁里,徐莉佳是最受欢迎的一位,奥运冠军的身份让她的身边总是围满了“学生”,“有的来跟我讨教技术,有的来问我规则,还有的跟我分享练习帆船的经历。”
比赛之余,徐莉佳拿出自己创作的漫画“教材”,给孩子们上起课来。
中外大有不同
徐莉佳的“学生”几乎都是国外选手。由于帆船项目在我国的普及程度不高,浙江姑娘吴琳俐是参赛的唯一中国选手。和热情的国外选手相比,15岁的小吴显得有些腼腆。
对于中外孩子们不同的态度,徐莉佳深有体会,“这可能和中外文化差异有关,国外的孩子们更善于问为什么,课本上找不到的答案,就会去实践中寻找。我有时也会想,如果我小时候有青奥会的话,我应该可以和国外选手、裁判交流得更多一些,学习得更快一些了。”
提问收获更多
青奥会开赛至今,“与冠军对话”的活动已经在青奥村举行了三场,场场爆满。中国的田径冠军刘翔如何度过运动生涯的低谷;澳大利亚铁人三项女将艾玛·斯诺希尔的眼中,年轻运动员该如何平衡私生活和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伦敦奥运会冠军克洛斯认为,每天吃牛排都不用担心脂肪过剩……冠军们分享亲身经历,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但让人遗憾的是,除了刘翔那一场对话外,其他活动中参加的中国选手不多,敢于“举手”提问的就更少了。
“在一场比赛中,小选手们可以学到许多:如何面对困难,怎样坚持到底,团队合作的意义……这些都是训练或者教科书中没有的,”徐莉佳说,青奥会这样的比赛,和冠军对话的机会实在难得。
如果像国外选手一样学会“举手”敢于提问,中国选手会成长得更快些。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