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传真]对徐汇武康路文化故居现状的实地调查[图]
2015年7月19日上午,交大暑期社会实践“上海文学地图”团队来到徐汇区武康路对沿线大大小小几十座文化建筑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了这些建筑目前的实际使用状况、保护状况和武康路沿线文化开发与旅游开发的商业化现状。
从闵行校区出发搭乘地铁至徐汇区交通大学站,出站几百米便是武康路。武康路,原名福开森路。根据事先了解,这条位于徐汇交大老校区附近的“名人路”的建造和交大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交大前身南洋公学建造之初,创始人盛宣怀聘请熟谙现代大学管理之道的美国人福开森为“监院”,督管南洋公学教务事宜。福开森上任后,为便利师生出行,遂取出自己薪水修建了这条马路,后来因为法租界在扩大地盘时和上海宁波同乡会发生冲突,又与英、美、俄等国产生矛盾,福开森从中调停使事端得以平息,当地民众为答谢福开森,遂把这条马路命名为“福开森路”,后更名为武康路沿用至今。武康路沿线曾经居住了宋庆龄、黄兴、唐绍仪、巴金等近现代名人,建筑风格独特,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武康路给团队成员的第一印象首先来自与和淮海路交界处标志性建筑——武康大楼。这座由匈牙利设计大师邬达克设计建造的建筑,曾经居住过许多上海名流和外国商人。设计师巧妙地利用了两条道路不足四十五度的夹角,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今天的武康大楼已经作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被良好地保护起来,从外面观察可以发现这座老楼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运营着,底楼沿线也被开发成了一间间小商店。
沿线排列着众多风情各异的名人故居和历史建筑,这些建筑很多都已经被保护起来,整体保存状况比较完好。
而其中的巴金故居今天已经成为了一个免费的文化博物馆,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实践小组对巴金故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参观调查。巴金故居的主楼由一座三层花园洋房构成,内部按照巴金先生生前的习惯布置,书架上井井有条地摆放着《鲁迅全集等》书籍。故居内部整体不大,布置得十分干净整洁,原来是巴金先生生活、工作和接待老友之所,《随想录》等诸多作品就是创作于此。在故居内部志愿者的引导下,室内的参观十分顺畅,小组成员们领略到了巴金先生家中浓郁的文化氛围。
在整个武康路的探访过程中,小组成员也发现武康路沿线现在经营着的大大小小若干个咖啡厅、西式小餐厅,建筑倒也十分精美。小组成员们认为,武康路这样密集的名人故居路,本身就有很大的旅游文化价值,又加上地处徐汇商业圈,人流量密集,很具有开发价值。组员们考察了整个路上建筑的现状后认为:在这些建筑纷纷成为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单位之后,大多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然而在这些建筑中,像巴金故居这样免费对外开放的还是少数,很多建筑大门紧锁,只能够在门外略微窥见一二。同时,也有一小部分建筑可以看出经过后来的改造,现在成为了居民楼,其中的一些改造不利于整个街道风格的展现。基于此,小组成员认为武康路上的建筑整体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但在旅游开发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通过整体的修缮与外围旅游设施的建设,可以吸引更多人来了解老上海的风情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