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学区化办学实现全覆盖 各类资源柔性流动
来源:文汇报
丰富的课外活动,让不同背景的学生找到了共同的“话语频道” 走访老洋房、探访名人故居本月底,衡复风貌保护区内,一场由上海音乐学院、上海话剧院等专业院团联手学区内近十所中小学的孩子们共同创作、演绎的文艺汇演将正式登场。观众有一部分正是周边社区居民。
很长一段时间内,社区与学校的交集并不多:对家长而言,最现实的关注无非学校的师资、升学率,对于其身处哪个社区基本主动忽略;对学校而言,最主要抓教学,和社区互动“点到即止”;对社区百姓而言,周边能有一所名校,除了房价可能得点实惠,究竟还有多少“溢出福利”也无从考量。
致力于争创全国文明城区的徐汇率先启动了一项“拆围墙”行动,不仅拆去学校与学校之间无形的藩篱,结成学区联盟,而且着手促进学校与周边社区和社会资源间的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徐汇在全市率先完成中小学100%纳入学区化办学行列,学区化办学实现全覆盖,并实现了各类资源的柔性流动。
在需求多元、变革的当下,全市优质教育资源集聚的徐汇率先探究:从教育治理的视角出发,学区和社区究竟该如何对话?
学区就意味着对口入学?
仅靠一所学校已经“喂不饱”学生
一切都在变。
首先,是学生的需求。传统的“闭门造车”式教学早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一所名校校长就曾这样坦言:“尽管学校开设了自成一体的探索、体验类课程,但还是无法‘喂饱’孩子们‘千奇百怪’的个性化需求”。
其次,社区人口结构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不同人群对于一所好学校的预期逐渐多元化,从升学率逐步拓展为社会责任、资源溢出、区域文化德育标杆引领等不同维度。
目前,徐汇共设立了华理、上师大、天湖等七大学区。每个学区所对应的社区中,人口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本地居民外迁,外来人员涌入;有的既有众多外来务工人员,也是精英人员集聚之地;还有的,老居民和流动人口“双足鼎立”。
不同的人口结构,对于学区、社区提出了多元化需求。针对这些需求和区域特点,部分学区着手开设鲜明的融合课程。
大院大所集聚的徐家汇———枫林学区,将“培养具有科学素养、艺术修养、人文涵养、文化教养的高情商的徐汇人”作为核心目标,探索建立了注重科技创新的“创客”课程,并将创新成果带进社区。
在老洋房集聚、文化名人众多的天平———湖南学区,着力培育涵养“隽雅”的天湖学子,探索构建了“走访老洋房、探访名人故居”的体验式课程,以及与名人大家对话的“访谈式”课程,孩子们得以走近周边居民,听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讲述“那些年、那些事”,从而丰富孩子们与周边社区的情感互动与连结。
滨江学区针对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在校生近六成的实际状况,启动了“滨江家长工程”,将特色民俗课程及家庭教育推广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