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丛剑:身教言传做航标

22.10.2016  02:41

徐丛剑 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妇科肿瘤。2008 年始担任研究生导师,已毕业研究生39人,其中硕士16人、博士23人。在读研究生17人,其中硕士生6人、博士生11人。

治学理念:广泛涉猎、勇于创新;不拘泥于惯性思维,不受学科的限制。

育人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学生们眼里,徐老师不仅是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徐院长,极具学术影响力的教授,更是和蔼可亲、治学严谨、开明大度的徐老师。

身教言传尊师重道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徐老师是在中秋节聚会上,看到身形如大白的徐老师陪着他的博士生导师张惜阴教授,亲近得如张老师子女一样。后来才得知前几年张老师身患乳腺癌,为了得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徐老师咨询各方专家,安排联系手术,做了许多事。为了有更好的预后,更是反复督促张老师,不允许像往常一样加班到凌晨2点,必须在晚上11点前休息。经过身体的调理和心理的呵护,张老师术后恢复得很好。师门里经常流传的一句话就是和徐老师的师生关系不是三年五年,而是一辈子的。身教言传,尊师重道,为学莫重于尊师,这就是我们可敬的徐老师。

14级科研型硕士生杜韶乐第一次来复旦参加夏令营,被预录取后因为可能很难拿到科研型研究生名额而忐忑不安,忍不住首次打电话给徐老师询问,徐老师说:“什么样类型的研究生不重要,只要是你真正想学的东西你就能学到,只要是你真正想做的事你就能完成。”这句话在杜韶乐心里烙下了太深的印记,思想和思路不能被束缚,只要想做,无论站在什么位置都能实现最终的目标,尽管过程再曲折。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在指导学生方面,徐老师认为,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被逼着做很难做出好结果的。如果出现问题,穷尽各种方法还是无法解决,再来找导师讨论,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思考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现在的学术界让大家把许多的注意力放在了SC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利等方面,其实科研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像创业一样,利用有限的科研基金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不出来很正常,万一做出来了呢?还可以写文章,还可以顺便毕业,拿到博士学位。有这样开明的导师,加上如此和谐的学术氛围,科研怎么能让我们不爱呢? 也正因为如此,师门里做的课题也多是结合各自的兴趣点进行,甚至有师姐对地理感兴趣,做了宫颈癌地理分布的研究,博士毕业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就是这样的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吸引着越来越多优秀的研究生来到徐老师这里,寻找自己的方向。

注重细节悉心指导

每周一雷打不动的组会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虽然周一徐老师的医院事务又特别多,但是不管多忙,他从不耽误参加组会,关心每个人的科研进展。他经常讲,不要把组会汇报当成一个任务,要把它当做一个跟大家分享研究进展及得到同门指导、获得进步的重要的过程,分享越多,进步越快,这是独自埋头看文献做实验不可能得到的进步。每次组会的第一个环节就是PPT 汇报,徐老师除了指导所讲的内容,还悉心指导学生们的PPT 制作以及口语表述。他不止一次地告诫大家,读博士的四分之一时间都要用来练习说和写的功夫,从而能够更加清晰明白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同时,他时常督促大家,博士期间不要再认为自己只是一名学生,而是能独立思考的成年人,鼓励学生们在所研究的领域里有所建树。徐老师就读博士期间就写出专著《子宫内膜异位症》,以至后来有一位东北的内异症病人看了这本书后,觉得写得非常棒,专程到红房子看徐老师的门诊。

他也常常提醒学生们,现在的科学研究不是闭门造车,要走出去,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关注其他领域的最新进展,积极主动地与各领域专家进行沟通交流,多与其他领域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在科研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